研讨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6 00:40安迎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研讨行政

左 霞,安迎春

(甘肃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研讨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左 霞,安迎春

(甘肃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发现者,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

研讨式教学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用

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行政管理专业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恢复重建,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这不仅适应了政府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1]事实上,在行政管理专业诸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考前硬背,考后忘”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长此以往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将应理解的知识变成了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思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以此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发现者”,最终使他们成为能够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大学,它以设置的“问题”为中心,是一种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国内,最早由武汉大学的谢平仄教授提出研讨式教学的概念,他通过改造“课堂讨论”,突出了“启发”和“研讨”的思想,提出了研讨法。[2]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教授系统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法,认为该方法是在教师主导下,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在于如何上好一堂课,而在于贯穿一门课程始终。[3]后来,对于研讨式教学的界定出现了很多不同说法。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经过预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4]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课堂讲授法相比,研讨式教学法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目标性。由于研讨式教学在授课之前会提前向学生公布课堂研讨的主题和具体安排,所以每节课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已公布的内容,按照各自关注的兴趣点自由组合成若干讨论小组,进行有计划的研讨。二是互动性。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的、垂直的、机械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授课模式,教师只关注本次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无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而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师生共同讨论,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尤其是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使课堂的交流方式由传统的单向转为双向,表现出了很强的互动性,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分离和教学中的惰性,使学生能更主动的学习。三是合作性。合作可以激发一个团队最大的潜能,成员分组以后,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专长、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的分工。讨论过程中,需要成员间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很好完成小组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四是民主性。研讨式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完全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上,在讨论时每个参与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其他参与人可以自由评议,只要可以自圆其说就可通过。这就要求教师在出讨论题时,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不要去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五是创造性。由于讨论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每个参与人在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中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讨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看法和认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行政管理专业引进研讨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意识,具备坚实的行政管理知识和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通晓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行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等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看,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按照主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在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

其次,从学习的延伸性来看,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章节来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课后会给学生留一些作业,或者要求写小论文,或者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并不会专门去检查作业,学生也不会去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使课后作业流于形式。而采用研讨式教学,教师会在上课前提前公布要研讨的主题,学生需要提前查资料,在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就有了熟悉感,能够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批判性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最后,从教学相长来看,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的提高。[5]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自己准备,内容和数量都由教师来定,而研讨式教学是在主题选定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来参与讨论。对于学生来讲,提前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当然会形成疑问,并把这些疑问带到课堂上。对于教师来讲,课堂不会像传统模式下那样可控,教师的备课量会加大,知识的储备会更丰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研讨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也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提前准备,确定选题 《公共行政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往往在掌握了管理学和政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入公共管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教师要在正式授课前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拟讨论的案例、主题等提前公布,便于学生在上课前对该门课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查阅资料、文献,收集问题,这样可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辅导选题,明确任务 教师在上课第一周,要先介绍《公共行政学》主要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拟讨论的若干主题,通过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接下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合形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在已定的选题基础上,结合每组的研究兴趣,确定出各小组的讨论题目和范围,教师要对每组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和沟通。

(三)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各小组在明确各自的研讨主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进度依次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例如,在《公共行政环境》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在介绍了主要内容之后,该兴趣组成员就要围绕着本章的研讨主题“公共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进行独立思考,列出各自的心得体会以及困惑疑问。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自觉主动地构建知识。

(四)小组交流,深入探讨 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进行集体交流。例如,有的学生会关注公共行政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制约,有的学生会关注公共行政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总之,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可以形成比较全面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要进行主题发言,还要评议他人,最后形成一致的结论。

(五)课堂讲述,师生评议 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口才最佳者代表本组进行主题汇报,力求内容图文并茂、语言流畅。在汇报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相关提问,发言人要予以针对性的解答和说明。最后,教师要对汇报和答辩过程进行评议,特别是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点评。

(六)总结经验,改进效果 在每个小组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都要积极借鉴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本组的结论和发言进行修改和调整,如对某些偏激观点进行修正,对资料和数据进一步完善等。同时,发言小组要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以便下次研讨能准备得更加完善。

四、研讨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笔者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概论》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研讨式教学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和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和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进行文献查阅和语言表述的技能。当然,学生在参与研讨时提出的一些新看法和疑问对教师的教学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过,笔者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下面以《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为例,说明研讨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全新挑战 研讨式教学不能视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应看作一种思想理念和教学指导原则,视作比启发式教学更高层次的教学模式。[6]比如,教师在界定“公共政策”的含义时,可以先介绍一些事例,列举中央文件、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等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更加充分的准备,知识储备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更为丰富夯实。学生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列举一些公共政策的事例,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遗憾的是,笔者在教改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对同学上台讲课不感兴趣,或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而逃课缺课。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并有一定感性认识的的公共政策案例,如高等教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来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可以参与到研讨当中并有话可说。

(二)研讨式教学要注意有节有度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此,教师要设计相关案例,尤其在介绍基本理论和分析具体公共政策时,要通过案例讨论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必须系统性地把握章节之间的联系,熟知整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章节的讲授方法和研讨内容,绝不能为了研讨而忽视知识体系的连续性,务求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安排三至五次研讨式教学为宜,可以分别采用案例研讨、具体政策研讨和问题研讨等三种形式。其中,案例研讨可运用于政策基本理论的讲解,具体政策研讨运用于具体政策的分析,问题研讨运用于公共政策热点问题探讨。这样多管齐下、有节有度,才能保障《公共政策概论》课程预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赵红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9)25-26.

[2]谢平仄.“研讨式”教学法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2)46.

[3]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孙彦波.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彭庆军.本科教学中运用的研讨式教学法[J].中国冶金教育,2009(6)29.

[6]秦升阳,赵福香.研讨式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8)6.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1-23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32

左霞(1981-),女,甘肃陇南人,现任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院讲师,硕士。

甘肃政法学院2014年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ZJG2014-A07。

G642.3

A

1003-8078(2016)04-0122-03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研讨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