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奏响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

2016-04-07 12:08周小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感思乐章文本

周小俊

阅读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读”占鳌头更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阅读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应将学生的自我阅读感思和协作探究作为基础。以读为本,突出前置性引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走出漫无目标的放牧式阅读困惑,让他们在自由阅读感思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知晓阅读责任,让他们在阅读中带着问题和文本对话,探寻更多的精彩。引读的活用,能使课堂变得更加动人,有生气,更能够使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定会奏响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

一、示范触情:用参照激活“灵感”

示范犹如一面镜子,给学生参照和修正的机会,更能使他们的情感和灵感油然而生,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如在《离骚(节选)》的引读指导中,我结合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诗中摘录出相关诗句,运用“述读”的形式来扩展诗意,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作了如下的示范,进行了这样的“表达”:屈原啊,心中的苦闷太多了,常常食之无味、夜不能寐,夜半时多起床,面对朗朗明月,常常唉声叹气;问君为何叹息,为何流泪,君言不忍百姓之苦,哀天下苍生之艰辛。通过这样的说读形式来剖析诗意,学生对屈原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感知,这样定会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领悟诗情的方法,给他们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则结合各自的理解感知,主动挑选上一两句,跟随我的示范,积极模拟创新,使得课堂更有诗情。这样的示范引领,也使得学生产生了主动尝试的强烈愿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能主动模拟说读,让他们的思维灵感更有可比性和丰富性。

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学习的模板,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参照,使他们在对比的过程中挖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灵感。示范在触动学生思想灵魂的基础上,更是一种化难为易、由繁变简的演绎过程,使得学生在创新阅读学习过程中开阔认知视野和丰富感知思维。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多给他们提供具有形象性和新颖化的表达模式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融入自己的感思,利于丰富课堂阅读学习过程。

二、抛砖引玉:使过程更富“情趣”

教师放下一句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论述,泛起的涟漪定会越来越大。如在教授《琵琶行》时,我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就是白居易,与琵琶女在舟中话家常,你会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道:我会和琵琶女谈论当朝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当时人才不被重视,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有的同学说道:我会结合自己的被贬,鼓励琵琶女多创作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多给当朝统治者一些警醒,催他们重现政治清明的繁荣盛世。有的同学则说道:我将结合自己的现实,以琵琶女的现实生活遭遇为题,以她为原型,创作诗歌反馈给官僚,建议他们加大腐败治理的力度……这些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大胆总结学习过程,让他们在自我归纳的过程中主动开动脑筋,生成鲜活的思想,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主动阐述的过程中有话可言,在言无不尽的过程中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让他们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满足他们的学习探知需求。按照学生的理解感知,多给他们创设相关的话题,让他们在主动选择和自由对白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情趣。这些引导,使得学生结合自己的深刻理解,主动集思广益,让他们在富有人文情趣的对白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

教师抛的高度应该适中,应在了解课程教学重点和学生理解难点的基础上,创设多样化和层次性的话题,帮助他们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阐述,否则,便会陷入“罔”“殆”的困境。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多给他们的原始创作提供完善的建议,让他们铆足了劲,大胆展示自己的最新学习成果。多从学生的阅读表达过程中评价其理解感思,并以适当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总结,让他们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更为理性和全面的思维,共同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三、旁征博引:让课堂变得“充实”

阅读是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也是认知空白不断扩大和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仅仅依靠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来了解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及表达主旨,肯定不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内容越丰富也就越能帮助他们主动融入文本,进行深层次探究,产生自主阅读的冲动感和自觉性。

借助背景资料补充,拓展学生的认知感悟思维,能使课堂变得更加丰腴和丰富,更利于学生有效探知问题。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五人墓碑记》时,结合“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统领句,我给学生补充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以辅助他们准确理解本文的表达宗旨。一是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天启年间(1621-1627年),阉党宦官魏忠贤专权,横征暴敛,排除异己,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年),他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掀起了反抗宦官统治的人民战争;后来,魏以苏州人民欲以暴乱的罪名,杀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位义士。二是作者的写作艺术:喜欢在朴质的记叙中不经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抒发情感,使得记叙、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值得学生探究;运用逐层比照的手法,让读者在自我对比的过程中体味表达用意。这样的补充,能使得学生在整体阅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全面的印象,便于他们感受到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更能够使学生在感受正义不可欺中,体味正能量的价值意义。

旁征博引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文本,需要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学情,运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捕捉相关知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引用的材料应该与文本有一定的相似处和相近处,能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例证过程中催生探索的激情。引述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可以是名家解读、诗词歌句等,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受到辅佐的同时有更为深刻的感知。

四、揣摩体验:由表及里生“共鸣”

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更是学生阅读感知的营养源。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经历、感思、情感揣摩文本中的情境、内容,更能使得阅读教学释放诱人的吸引力。揣摩作者表达意图,体验文本表述情境,让学生在主动融入其中的物我两忘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揣摩体验,给学生更多认同的机会,让他们在由表及里的层层剖析中体味作者的匠心。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体验阶段,我利用投影仪播放“五四运动”时期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就当时的文化背景阐述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有其他中下阶层参与的爱国运动,它给人们敲响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警钟。有的同学说,青年学生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的可歌可泣事例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更值得我们推崇……在此基础上,我利用投影仪展示了刘和珍珍贵的历史照片,教育学生要以虔诚的心情祭拜这位爱国青年。通过这样的引导,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阅读学习重点,便于他们理清学习的思维、方向;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真实认知感受,让他们在情境化的体验过程中拜读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措辞。建议学生用手指戳自己的左肩,谈谈知觉感受,并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中“弹从左肩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感受疼痛中加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国军人都曾残酷地杀害我们的爱国学子的憎恨。通过体验揣摩利于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地主动发现问题,便于他们产生认知趋同感,形成与作者相同或者相似的共鸣。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得他们有更为丰厚的理解基础,便于他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理性感知。这些体验揣摩,更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产生更加高远的感悟,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生成。

引导学生揣摩体验文本内容,使得阅读资源不再是静态读物,而是学生可观可照的哈哈镜。揣摩体验的深度取决于学生认知思考的广度,多给学生建言献策的机会,让他们把体验主动说出来,通过揣摩来明白文本作者的心思,更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通过体验,让学生在自觉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主动深思和探索;运用揣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发现更多言外之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就会消失。

如前所言,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自由探究的乐园,更是学生积极崭露头角的舞台。了解他们的所需,关注他们的所言,重视他们的所感,鼓励他们大声地讲出来,定会使课堂变得“议论纷纷”“情趣浓浓”。教师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阅读感思,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教师带着真诚和智慧引导学生自读善思,定会使他们在虔诚虚心的拜读中展现无穷的光彩和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感思乐章文本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走进王若飞感思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信仰”的激越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入画 悟情 感思
若在阨窘中——感思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下困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