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体验: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2016-04-07 07:38张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老师

张丽

体验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灵感悟。因此,“多维体验”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角色体验是融合文学作品和探究性阅读的独特的切入口,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留白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次》一课,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时,便充分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布鲁斯王子,如何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

师: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你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

(四人小组讨论)

师(指名一生):现在,你是布鲁斯王子,其他同学都是士兵。面对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们,想办法把他们动员起来吧!

生(痛心疾首地):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很痛苦(师建议: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救救他们吧!

生:蜘蛛给了我很大启发,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

生(振臂高呼):士兵们!同胞们!拿起你们的武器,把侵略者赶出去吧!冲啊!

(台下的“士兵们”热烈鼓掌、高呼)

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一个角色,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体验,走进文本,与文本的角色内心相互交流,丰厚内心感受,体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本真宗旨。

二、情景体验:品味词语,习得语言

所谓情景体验,就是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有所感悟,情感有所激荡,从而在体验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要想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味道,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联系语境,展开合理想象,使词语变成活的画面,化作活的情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有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理清全文脉络,胆战心惊是因为 ;提心吊胆是因为 ;敬仰和赞颂又是因为 。领着孩子们与文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

而后紧扣这三个关键词,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领孩子们与文本进行了三个回合的对话:(A)与黄河对话——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B)与羊皮筏子的对话——感受黄河之险、筏小人多带来的“提心吊胆”;(C)与艄公对话——感受艄公勇敢机智、镇定机敏引发的“敬仰、赞颂”。

教学生学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纵观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并品味关键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在层层递进中,将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在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语义的浓缩和膨胀中,使艄公这一形象在学生的脑中越来越清晰,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真切。

三、对话体验:放飞童心,享受情趣

教学本身是很朴素的对话过程,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对话,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于永正老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最亮眼的一条就是对话艺术。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背诵《草》一诗时,凭借其精湛的教学应变能力和对教学的精心预设,展开了与学生情趣盎然的“对话”,让学生在活泼而又严肃的对话中学习语文。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上台)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注意。

生(很认真地):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故作老态):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本正经地):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点头笑道):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锁起眉头):“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耐心地回答):这句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紧追不舍):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笑):不是“窟窿”是“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作恍然大悟状):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四、品读体验:传情达意,提升思想

“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能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如于永正老师让学生读《爱如茉莉》时,学生读得虽很流利,但语气把握不够好,于老师就范读了一遍。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读小女孩的话时是小女孩的声音——童音,读妈妈生病的话时是虚弱无力的声音,如果你只听声音不见人的话,肯定想象不到这是一位已经71岁的老人在讲课,听得大家热泪盈眶。大家都被文章中的那份真情感动了,更被于老师那份对事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听完了于老师的范读,立刻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最高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还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

运用多种体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感悟中习得语言,丰厚心灵,增长智慧,逐渐形成丰富的语感,这样就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之路上,使课堂有趣、有味、有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