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恐龙》为例谈言语智慧的生成策略

2016-04-07 07:38吴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恐龙言语中心

吴丽

《恐龙》是苏教版教材的第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类型、外形和生活习性,蕴含了丰富的说明方法和独到的语言形式。教学此文,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逐段教学的做法,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典型语段和语言句式上,引领学生积累了表达策略,破解了蕴藏于文中的语言密码。

一、重揣摩,在自主发现中获得言语经验

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细致深入地研读,学生就会探寻到语段表达的密码,获取语言表达的经验。

例如在初步感知课文基本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2到5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恐龙?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概括得出了课文围绕着“类型、外形、亲戚、食物”等方面展开描写。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领学生继续深入文本语言,并相机感知:在每段的描写中,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样一来,学生关注文本的视角就从先前的内容层面转向了语言层面,从而发现每介绍一个方面,作者都会在这一段落关键性语句(此文中为中心句)中进行明确强调,这也为学生掌握概括方法、感知课文内容提供了平台。

设置中心句进行构段,是这篇说明文最为鲜明的语言形式。教师在学生先行感知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咀嚼,让他们探寻到文本的这一特点,并在归纳中与之前的自我概括彼此印证,不仅理清了文本的写作思路,更发现了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特点,从而为之后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重复述,在组织调配中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并不是简单的诵读与机械的记忆,教师可以采用口头复述内容的方式,激活学生积极的内在思维,让学生在口头语言的组织与调配中强化识记与积累的效果,从而获得语言的滋养与沉淀。基于复述维度下的语言积累,规避了传统积累中数量的僵硬叠加,在融合了自主观察与积极思考后,实现了文本语言的积极重构,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意识,强化了积累效果。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生动的文本语言、形象的说明方法展现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形态。在学生深入感知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出示的恐龙图片,对课文中的恐龙进行介绍。介绍的过程中,既可以运用文本中的现成语言加以描述,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补充语言。这样,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历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了语言,促进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教师向学生简单揭示了相应的说明方法之后,并没有在这方面纠缠不清,而是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引领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中尝试复述,强化学习和识记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口头历练中自然想到说明方法的表达妙用,并反作用于语言的内在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重历练,在实践运用中生长言语智慧

阅读教学的核心不能停留在“理解与感知”的层面,而要敏锐地捕捉言语实践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使其自然形成言语智慧。

例如在教学《恐龙》这篇课文的最后,不少学生对恐龙的消失很感兴趣。于是,教师顺势补充了一份拓展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积累的“抓住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恐龙消失的原因:天气变冷;哺乳动物多,恐龙蛋被吃;传染病的侵袭。了解了这三个原因之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将这三个原因,再以一个中心句进行概括——有的学生以设问句加以概括:“恐龙怎么会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呢?”有的学生故作神秘,如此概括:“这个问题一直是生物学界的谜团,很多科学家对此做出了很多的推测与判断。”最后,教师布置运用主题:大家可以结合老师推荐的材料和电影,模仿课文中心句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这一片段是之前围绕“中心句”感知语言形式的拓展与延续。围绕着实践与运用,执教者一共设置了三大层次的板块:其一,再次历练通过中心句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其二,尝试借助写中心句,整合、提炼整个语段的核心内容;其三,将中心句的表达策略散布于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维、反复的实践中,形成自身的表达智慧。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恐龙言语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恐龙跑的快吗?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