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指引语文教学

2016-04-07 07:38吕静雯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菊花小朋友课文

吕静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我们应当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从而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一、身临其境,在生活中观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但由于课文中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所以学生会对课文描述的情景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

例如,在教学《看菊花》一文时,为了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我为教学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周末去公园里逛一逛,并仔细观察,而后再上这一课。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深秋时节,你们通过周末在公园的观察,有没有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生1:老师,我发现小草都枯萎了,树上的叶子也快落光了。

生2:老师,我发现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怪不得妈妈一定要让我穿上毛衣和外套。

生3:我发现那边的小树都裹上了“棉衣”,因为天冷了,小树也要保暖。

师:小朋友,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种植物,它在深秋的寒风中一点儿也不怕冷,它是谁呢?

生( 思考片刻,异口同声地):菊花!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想想你们看到的菊花,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4:我很佩服菊花,它不怕冷,在秋风中还开得那么漂亮。

生5:菊花很勇敢,不怕冷,我要向它学习。

生6:是呀,菊花不像有的花,天一冷就枯萎了。我喜欢菊花!

(其余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通过让学生观察,学生能很快领悟到菊花的“坚强品格”。

二、实践感知,在生活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例如,我在教一年级小朋友练习用“春天来了……”说话时,课前,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态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验春天。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春天的一草一木,制作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再进行想象说话等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找到的春天、把自己制作的春景图清楚地描绘出来。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都得到了提高。

三、入情入境,在生活中感悟

学生有着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初步感知,他们凭借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才易于接收新的知识。有的课文内容距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走入文中,体会其境,感受其情,进而深入地感悟课文主题。

例如,王崧舟老师上《孔子游春》一课。王老师以“孔子的课堂在哪里”为问题,拿当下我们的课堂与孔子的课堂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从“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教室”走向“有阳光,有桃花,有柳树,有绿草,有春风,有大地,有森林……”然后词语不断丰厚至短语至句子,最后将整个段落以诗行呈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化体会,朗读,背诵,并运用优美的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强烈感受到这样的课堂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总之,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连,它源于生活,也应走向生活。“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菊花小朋友课文
菊花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找茬儿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