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

2016-04-07 12:09刘春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广玉兰日落苏教版

刘春玲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选取了五个典型场景进行了概括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深眷恋,也勾起了学生对自己小学生活的不舍之情。有的老师在教学这部分时可能只关注了教参上提到的选取典型场景叙事,教学不免流于肤浅。其实,用整句概括描写场景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多见,更具教学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师:六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在作者眼里是一幅画卷,在我们心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经写过一些习作,来表现我们精彩的学习生活。这是陆叶青同学写的习作片段(出示习作片段),轻声读一读,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场景?

生:辩论会的自由辩论场面。

师:你觉得这个片段跟课文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课文写得比较概括,而陆叶青写得比较具体。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片段加入课文中,需要怎样改动?

生:用整齐的句式概括着写。

师: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概括一下这个场景吗?

生:最难忘的是小小辩论会了。正方队员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反方队员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双方队员用精彩的表现博得了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用比较整齐的句式概括了这个场景,真棒!

师:曾经觉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是那样平淡,但细细捡拾,却发现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精彩的瞬间。让我们采撷几朵记忆的浪花与大家分享。(课件展示活动图片)

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你的小学生活呢?可以选择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概括描写,注意用上整齐的句式。

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课文“选取典型场景叙事”的手法,更让学生明白了选取典型场景之后怎样叙事,经过练笔,这一写法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立足生本,契合生长点

有效的语用迁移点不仅是教材中的关键点,更应该是契合学生的生长点。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十八课《广玉兰》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到了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许多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大多把语用迁移点放在“总分总”的结构训练上,殊不知,这样的语用迁移根本不是学生想要的。“总分”结构早在苏教版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中就出现过,以下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同样是描写花开的形态,同样有总写和分写,这种“总分”的结构训练三年级的老师一定早就完成了。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的迁移点到六年级还有必要再进行重复训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在设计语用迁移点时一定要目中“有”人,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素,所选迁移点要契合学生的生长点。像《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该怎样设计有效的语用迁移点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分写广玉兰形态时的顺序,从“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到“凋谢了的”,这不正是花开的顺序吗?显然,这才是值得学生推敲、借鉴的课文内在的逻辑关系,才是契合学生的生长点。

三、突破常规,发现新亮点

寻找有效的语用迁移点还需要我们有突破常规的勇气,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新亮点。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课《三亚落日》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日落的过程,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不少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着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按一定顺序描写日落过程作为语用迁移点。诚然,写景的课文自然要强调写作顺序教学,但是《三亚落日》的写作顺序一目了然,教师一点拨学生即可掌握。相反,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短暂的日落过程写得那样优美生动的,则更值得学生咀嚼、思考。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

(初步感知第四自然段后,课件播放一段日落瞬间的小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日落或者日出吗?结合刚才的视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过程。

生:我看到过日落。一开始看不出来它什么时候会落下去,等到落下去时感觉很快,一会儿工夫就落下去了,不见了。

师:日落的过程很短暂,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概括出日落的过程?

生:我是这样概括的:落日先“收敛光芒”,再“慢慢下沉”,然后是“顽皮蹦跳”,最后“悄然入水”。

师:是啊,作者将日落这样一个连贯的过程分解为四步,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落的全过程,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日落的美景,恍如身临其境。

巴金爷爷写过一篇文章《海上日出》,描写了日出的景象,同学们看看这两段文字,跟课文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海上日出》的二、三自然段)

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在写日出时跟我们课文相似,也是按照日出的顺序来写的,而且把日出的过程也分成了好几步,先写天边出现红霞,再写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然后写太阳努力上升,最后写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整个过程条理很清楚,我仿佛看到了日出。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以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分解为几步来具体细致地描写。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一味放在写作顺序上,而是由此及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一个连贯的过程分解成若干片段的写法,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语用迁移点。

四、体现梯度,形成方法链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几百篇课文,无论是从文体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上,都有许多相似的文章,那这些相似文章的语用迁移点是否也相似呢?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说理文,分布于三个年级的五篇说理文在表达方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说理文的特点: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重申观点。抓住这些共性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策略。然而,文与文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能抓住每篇课文各自的特点,糅合其共性,设计出不同的语用迁移点,体现教学的梯度,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说理文的“方法链”,那么这些语用迁移点才是有效的,才是令学生受用无穷的。

同样是教学“举例论证”,教学第七册的《说勤奋》这篇课文时,只需要让学生了解,“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一些名人的事例最有说服力。而教学第十册的《谈礼貌》时,则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事例之间的异同,有岳飞的正面引导,也有牛皋的反面教材,既有周总理的伟人形象,也有身边的普通人,这样,正反论证,平凡与伟大结合,充分说明了礼貌的重要性。在教学第十二册的《学会合作》时,引导学生思考:“交响乐团的演奏”和“外国教育专家做的逃生实验”这两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能不能交换,能不能去掉一个事例,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事例说理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事例。这些就是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章特点设计的具有梯度的语用迁移点。

再如,同样教学“提出观点”。《说勤奋》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谈礼貌》用一则古训引出观点。《滴水穿石的启示》则是由自然现象引入观点。《学会合作》除了开宗明义点出话题,还运用了一些设问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什么是合作呢?”“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这些不同的文章特点自然有其不同的语用迁移价值,教学时也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了。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最美的,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着眼语用迁移点,实现从课文到学生自身语言积累的有效迁移,会让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扎实、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广玉兰日落苏教版
日落碗窑(节选)
日落
日落
风中的广玉兰
日落之前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提高广玉兰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