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儿童性 有效备教材

2016-04-07 12:14章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云雀特级教师课文

章敏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备好教材是备好课的关键。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那么,在小学语文备课活动中 ,该如何有效备教材呢?

一、带着儿童的独特视角,用心解读教材

第一,以儿童的视角读教材,能让我们准确揣摩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小学课文的语言大多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揣摩课文语言,就会自觉地摒弃成人世界的标准,发现课文里的童真。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花瓣飘香》,那个小姑娘跑很多路只为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对我们成人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有点可笑。然而当我们以孩子的立场去品读文字,看她“小心地摘下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听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时,就能感受到小女孩爱母亲又爱花的美好心灵,感受到孩子特有的那份纯真,令人感动。

第二,以儿童的视角读教材,能使我们真正潜入文本,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字词,哪些生字词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学,哪些生字词学生必须联系具体的生活实例才能掌握。其次是课文内容,哪些地方儿童最感兴趣,哪些内容儿童能自己读懂,哪些地方儿童难以理解,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儿童不失兴趣地理解这些难点。再次是课文中的语言,哪些是儿童需要学习的目标式语言,哪些又是需要教师指导赏析的文学化语言。最后是课文的价值取向,一个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作者想表达他的某种思想,编者有他们的选编意图,而文本接受者——读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文本的多元价值取向,我们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想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在现实基础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一文,重点不是让孩子们体会英子腿有残疾的痛苦,从而同情英子,而是引导孩子们从同学们给予英子掌声的行为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别人。

总之,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教材,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尊重儿童主体性的表现,是实现有效备课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巧妙处理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根据课文的逻辑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变序处理,这样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八册《全神贯注》一文时,就是以课文的最后一段开头的。他在上课开始时用幻灯片出示课文最后的一段话,说是送给学生的名言:“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斯蒂芬·茨威格”学生看了这“名言”纷纷质疑:“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到底看到了什么?”“一天学到的怎么会比多年学到的还要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而这时于老师顺势导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答案。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就读懂了课文内容。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名言,表达阅读感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生学得专心又开心。

三、根据儿童的知识基础,合理使用教材

例如《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呼吁环保的童话故事,通过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在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呼吁我们要植树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四年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读懂这篇课文。如果第二课时再领着学生研读课文,强调森林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不免有些乏味,甚至容易上成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独具匠心,她在执教这一课时,从教孩子们说话入手,围绕“把话说完整、生动、连贯”这一主题,着重指导孩子们学习文中云雀妈妈说的两段话,学习这两段“总——分——总”的结构,把话说完整;学习文中从上到下的表达顺序,把话说得有条理;学习云雀妈妈打比方的方法,把话说生动。综观这节课,孩子们既学得轻松、快乐,又学得扎实。可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使用教材,才能删繁就简、轻松有效地教学,才能成就出学生本位、语文本色的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云雀特级教师课文
云雀叫了一整天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背课文的小偷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云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