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制胜,让作文课“锤”出精彩

2016-04-07 07:38王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铁锤悬念鸡蛋

王玙

每个小小心灵,都是一个宏大世界,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对我而言,是幸福而甜蜜的事儿。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作文现场”,成为活动的主人、作文的主人,从而情动辞发、情生成文,是我真心追求的目标。

一、冠以新意,“锤”出一朵奇葩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往往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能刺激学生大脑,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我要写”“我能写”“我爱写”的情趣和欲望。

铁锤锤蛋一课的灵感缘于一个笑话,其实是一个文字游戏——“铁锤锤蛋锤不坏”,这句话运用了语言的灵活性,巧妙地转换了对象,结果令人忍俊不禁。如果能把这样的题材稍加修饰纳入习作,必会在课堂上绽放奇葩,让学生“情以物兴”“缘事而发”,习作也会自然地流淌出来。

二、设置悬念,“锤”出几个高潮

在活动中设置悬念成了这堂习作课的关键。袋子里装了什么奇妙的东西?悬念之一。偌大的铁锤难道会锤不破脆弱的鸡蛋?悬念之二。铁锤、鸡蛋是真的还是假的?悬念之三。铁锤终于把鸡蛋锤破了,老师作何解说?悬念之四。游戏就在破解这几个悬念之中进行。上课伊始,学生就被这些悬念吊足了胃口,促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好奇心不断增长,情绪极为激动。这样一下子入境而又入情,他们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课堂也掀起了几个高潮。

三、定格观察,“锤”出一潭“活水”

当提出的问题吊住了学生的“胃口”时,他们会催促地追问起来。这时做实验演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很难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特点,所以在学生高举铁锤向鸡蛋锤下去的那一刻,我特意设计了一次“等一下”,用意就是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有充分的观察与体验,观察是“定格式”的。这样的“定格观察”,有利于让学生把那名高举铁锤的学生的神态、动作观察得具体细致。这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而体验也是“反复式”的,学生经历了二次反复,二次期盼,二次惊诧,就形成了丰富的内心体验。现场观察和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源头活水。

四、调动积累,“锤”出个性声音

先说后写,由说到写,这是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我在这堂课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活动中特意提示几个“一刹那”,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来说。这样,角度多了,思路广了,就有了选择的余地。

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如“他死死地盯着鸡蛋,好像与它有仇似的”“他高举铁锤往上抡,像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他一脸严肃,眉头紧皱”等,妙语连珠,把高举铁锤的一刹那描述下来,集体完成了一个精彩的片段。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绪也豁然开朗了,原来同一个情景,可以用不同的文字去描述……如此潜移默化,触类旁通,当他们独立作文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各方面多加推敲了。

五、激活思维,“锤”出一片火花

游戏做到最后,我和孩子们共同揭示了谜底,底下一片哗然,再对“锤”字作解说时,情境的内涵又丰富了。这时候写作便变得水到渠成了。

习作时,我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那一刹那”具体描述,写出活动的乐趣,语言要富有情趣。既要写游戏进行的过程、气氛,又要写人物的活动、情绪、神态,既要有“面”上的叙述,又要有“点”上的刻画,点面结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一个个激情满怀,一挥而就,作文写得有血有肉,情趣横生。

“只听‘砰’的一声,铁锤和鸡蛋来了次‘接吻’,还与桌面‘碰了面’,可怜的鸡蛋被锤得四分五裂,蛋清、蛋黄洒了一地,外壳都不见了。可铁锤还是‘老样子’,看来鸡蛋甘拜下风了。”

我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了思维创新的火花,他们在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活动化体验作文教学的尝试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对习作充满乐趣,让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铁锤悬念鸡蛋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神奇的鸡蛋画
有人用铁锤锻打春天
认识鸡和鸡蛋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一声吼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镰刀与铁锤
锤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