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课程促进学前融合教育

2016-07-13 03:27周骏蔚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儿童

● 周骏蔚



“亲社会”课程促进学前融合教育

●周骏蔚

摘要:普特融合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要通过适宜性指导,为普、特幼儿提供正向社会情绪、“亲社会”行为以及良好交往技能等方面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需要等待,不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围;需要体验,增加幼儿的经验储备;需要把握,“激、诱、引”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融合教育;适宜性指导;亲社会

在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中,普特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一直是研究者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笔者所在幼儿园是一所普特融合式托幼机构,在开展融合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开展“亲社会”课程,关注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思考着融合的价值,探究着适宜的融合教育策略,践行着幼儿园不培养“特殊”儿童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亲社会”课程以普特儿童共同生活为背景,满足每个普特幼儿对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普特幼儿提供正向社会情绪、“亲社会”行为以及良好交往技能等方面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和挖掘早期融合教育中独特的教育资源,以积极有效、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创设适宜的、有情感的物质和心理环境。通过“亲社会”课程的实施,以一日活动为基点贯彻落实,促进普特幼儿的正向社会情绪、亲社会性行为以及良好社交技能的发展,使幼儿成为文明乐群、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一、从“回避”到“共处”

9月的早晨,操场上小班的孩子、豆豆班的孩子各自随着老师做运动。佳佳(化名,本文学生均用化名)一步步缓慢地走向贝贝。新小班的贝贝正开心地玩着皮球,猛然间抬头看见佳佳,“哇!管老师,她、她,我不要和她玩。她不好看!”贝贝带着哭腔跑到老师背后。“好吧,贝贝那我们先自己玩,以后去认识下这个朋友。”管老师拿起皮球和贝贝接着玩。远处,豆豆班的郑老师也冲着佳佳说道:“佳佳,看小车嘀嘀嘀,我们来开小车。”这是佳佳最喜欢的运动项目,郑老师的喊声让她扭转身,目光投向了老师。

9月、10月,每天早晨按园作息安排,小班、豆豆班都会在同一时间段来到操场运动。每天都会上演他与他的“遇见”。

“小汽车,嘀嘀嘀。”贝贝推着她的大轮胎跟在佳佳的车后,“你先过去,我在后面。”一前一后,两个班的孩子完全融合在一起愉快地玩着。

成人也好,孩子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第一眼“不好看,我不要!”普通幼儿初遇特殊幼儿佳佳,特殊幼儿不太一样的长相让年幼的小班孩子不喜欢,儿童表达的是直接、自然的反应。教师要平等地予以理解,接受孩子的选择。虽没有操之过急的举动,但恰恰让普通幼儿有了充足的“融合”心理适应时间。一天,二天……教师没有提出“融”的要求,但是每天孩子们都共处在同一个空间。慢慢地,“看习惯了”,年幼的普班孩子心中有了最初的最简单的接纳情感。

教师可以等待,不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围。“融”,有容乃大,宽容、善良、理解、忍耐。当教师不把“特教班”的孩子视作“特殊”孩子时,“融合”环境便会成为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空间。“他与他的相遇”在习以为常中从“回避”走向“共处”。这,才是最本质的“融合”。

二、从“手足无措”到“从容淡定”

融合生活时段,大班的嘉嘉和另三个伙伴来到豆豆班,和豆豆班的孩子一起吃点心。

雯雯拿着牛奶杯,“牛奶有营养快喝吧!”见对面的皓皓没反应,雯雯把杯子送到皓皓嘴边。糟糕!牛奶顺着皓皓的嘴角流淌下来。

“没事,我来!”嘉嘉接过同伴的牛奶杯。“皓皓,哥哥告诉你牛奶很好喝。你喝口牛奶再吃饼干。”嘉嘉也把杯子送到皓皓嘴边,双眼紧盯着,一手很慢很慢地送着奶,另一手拿了块毛巾接着。就这样,不爱喝牛奶的皓皓居然喝下了一杯牛奶。

一旁关注着的老师议论道:

教师A:嘉嘉真厉害啊,他很会关心帮助伙伴。

教师B:雯雯是个很能干的孩子,可是不太会照顾人哦!

教师C:嘉嘉一个男孩子,怎么比女孩子还细心?他怎么会知道边喂边要用毛巾接着?

带着好奇,放学时教师C让大班的教师给嘉嘉妈妈看活动视频。妈妈一看就笑了:“嘉嘉在家也是这样喂妹妹的。一开始弄得一塌糊涂,我做给他看了,他就知道了。”我们恍然大悟。

大班的两个孩子在融合生活中面对需要帮助的伙伴都具有关心、乐意帮助的“亲社会”情感。但是在帮助过程中的能力是不同的。

一旁观察的教师面对普幼的行为,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有的从孩子行为判断出男孩帮助伙伴的能力强于女孩;有的好奇男孩的行为来自哪里,对于这样的能力有了探究的欲望。

有时教师“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相”。从表象行为推断幼儿“亲社会”能力的强弱,或者因短期内融合活动中普特孩子没有明显的变化就认为无益发展,这都是不合理的。

此外,幼儿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取决于他有过的练习量。嘉嘉妈妈的话正是揭示孩子行为背后根源的所在,说明“亲社会”能力的强弱是需要体验积累的。

教师可以增加幼儿经验储备。幼儿“亲社会”能力发展是一个情感落到行为,再回到情感的往复过程。教师需要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在自我操作中先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随之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

三、“乔治的故事”

每次融合活动结束,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观看老师拍的录像。希望自己的行为被伙伴看见,也希望看见伙伴做了些什么。

教师打开电视,“来来来,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乔治的故事。我要给他点赞哦,去找找为什么想点赞?”随着画面的推进,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

“乔治是倒爬的,这样可以引着皓皓自己爬。我上次在他旁边陪着太挤了,差点两个人摔下去。”

“乔治在转弯的地方伸手扶皓皓了。那个地方最难,我知道的。”

“乔治先爬下去等皓皓,看他不行就抱他下来了。”

教师:你们找到这么多好方法,看来帮助朋友除了有心还要动脑想办法哦!

之后的融合运动,乔治的好方法被大家广泛采用。

教师退在后面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一段视频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关注。因为有过相同的经历,他们对比自己有很多新发现。更是将“发现”付诸行动去尝试,成了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社交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具备的社交技能。前一个故事教师让孩子有练习的机会,这个故事则是告诉教师需要让孩子在练习中获取最佳的方法。

如何获取?把握好“激、诱、引”。“激”,激发孩子内心助人的情感欲望;“诱”,诱导孩子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引”,引导孩子修正行为,巩固积极行为。

这些融合故事说明融合教育需要等待,不要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围;需要体验,增加幼儿的经验储备;需要把握,应用“激、诱、引”的教育策略。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的孩子应该明白这很平常。在教师眼里,融合活动也好,非融合活动也好,孩子与孩子的相处必然会让彼此获得成长!

扎塑——红楼梦之“元春省亲”作  者:李 康 夏心语 杨 鹏学  校: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特殊教育学校指导教师:江冬花

中图分类号:G612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幼儿园,200062)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学前儿童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