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13 03:27吴善亮王玉兰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融合教育教育模式

● 吴善亮  王玉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善亮王玉兰

摘要:对重残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将重残孩子从封闭隔离的环境引入融合开放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教育模式。我校在“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理念指导下,创新了“三四五”送教工作法。为重残孩子提供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等送教课程,并实行科学评估、纳入学籍、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等管理方法,探索了送教上门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融合教育;送教服务;教育模式

一、项目引领,为送教上门铺就科研之路

殷雅竹在《现代特殊教育》2016年第1期卷首中说:“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这表明,“特殊需要孩子也需要接受教育,过普通人的生活”。因此,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就是好课程,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这就是“合适教育”的核心价值。社区融合教育就是让学生融入社会大环境,利用社区有利资源进行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生活适应。它是“合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特殊教育模式之一。

2015年,我校“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该研究的核心就是为残障学生提供社会支持性保障系统,实现残障学生社区化融合。这一项目也覆盖“送教上门”内容,包括对“社区康复、社区教学、社区适应”等送教工作的研究。课程改革专家鞠文灿认为:对重残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将重残孩子从封闭隔离的环境引到融合开放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高效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必将引领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二、行动研究,为送教上门探索融合之路

在社区融合教育“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理念指导下,我校创新了“三四五”送教工作法。“三”即3张照片、3分钟视频、300字小结;“四”即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五”即科学评估、纳入学籍、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我们将这一工作法渗透到送教的各个环节,探索融合教育架构下的送教上门之路。

清脆铃声入我心

老师,我来数

(一)调查摸底,科学评估,注重发挥特教专长

1.调查摸底。一是到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的残联和派出所查询登记在册而未入学的重残学生详细名单;二是将党员干部分成7个小组对这些重残学生登门调查摸底;三是对个案问题寻求居(村)委会帮助。个别家庭对调查摸底和送教上门不信任、不接受,学校就与相关居(村)委会协调做好他们工作。

2.科学评估。学校通过问卷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致残原因、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发挥特教专长,利用有关量表对重残学生进行言语、行为、情绪、记忆、感知等评量;结合家长问卷和评估鉴定综合分析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趋势和教育需求。

3.纳入学籍。学校将送教上门学生纳入学籍管理,不仅提高了残疾学生入学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了受教育权。学校还与家庭签订了“送教上门工作协议”,以确保送教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等技能课程。选择送教内容和施教方法是一人一案的重要内容,为逐步实现“关着的能走出来,躺着的能坐起来,坐着的能站起来,站着的能自理,自理的能走进校园”的送教目标奠定了基础。

3.激发家长潜能。家长在对孩子长期照料、陪护中成了“半个医生”“半个老师”,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实际能力和发展需求了解较多。因此要充分激发和挖掘家长的潜能,重树家长信心,指导家长掌握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做好送教工作。如重度肢残、脑瘫学生王某整天像植物人一样躺着,她家长也谢绝送教上门,说“孩子啥都不知道,就像个活死人,我们不想劳烦你们跟着遭罪”。但我们坚持“一个不放弃”的执着信念,制定了音乐治疗为主的送教方法,用铃鼓训练注意力,用儿歌音乐感染其情绪,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开展强化训练。王某的妈妈和奶奶十分配合,认真进行系统训练,还给孩子唱摇篮曲,积极实施音乐治疗。久而久之,奇迹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会寻声转头,听到儿歌会绽放甜美的笑容,见老师来了会表现出高兴情绪。正是老师的努力坚持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植物人”一样的孩子有了了不起的进步。

(二)一人一案,量身定制,注重激发家长潜能

1.量身定制送教方案。首先是精选师资,从人员上确保送教质量。对选出的康复、教学、心理、体艺等40名优秀教师再进行资源配置与重组,以“二对一”形式为20名重残学生开展送教;其次是强化培训,从技术上确保送教质量。学校主要采取了点面结合、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方法;再次是量身定制,从方法上确保送教质量。送教小组以学生的前测评估结果和最近发展区为依据,科学制定个别化送教计划。

2.精选送教内容。学校确定了四类送教内容,一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是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如厕等生活课程;三是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是唱游、体育、美术、娱乐、休闲、社区适应

(三)多元送教,促进融合,注重挖掘社区资源

我们认为,送教上门不只是“入户送教”,还应包括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场所”实施的广义的送教。为此,学校采取了“走进家庭送教、利用社区送教、回归特校送教”等多元送教形式。

1.家庭送教。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所。家庭送教是重残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形式。我校的家庭送教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展的送康复、送文化、送技能等“送教学”活动;另一种是组织志愿者上门送轮椅、送体检、送陪伴等“送温暖”活动。

数数,从“1”开始

2.社区送教。社区是学生娱乐休闲的场所。社区送教是家庭送教的延伸。孩子成长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仅靠家庭远不能满足,唯有社区大环境才能实现。我校采取的社区送教策略是:把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带出家门,在社区健身运动场、商店超市、公交站等公共场所开展康复训练、生活适应和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的包容接纳度;联系镇江新闻媒体报道学生的家庭困境,以获得社会多方帮助。如镇江电视台民生频道《小梁帮你忙》栏目为一个5口之家有4人残疾的特困家庭寻求到了社会救助。

校长来看我

3.回归特校。特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把有一定自理能力、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学生接回特校,接受两种形式的学校教育。一是定期回校接受康复、文化、技能等训练,培养沟通交往能力;二是将定期回归效果好的学生转为全日制在校生。

三、机制创新,为送教上门开辟长效之路

(一)强化过程管理,形成考核机制。我校建构了一套送教工作流程,即:调查、评估、培训、计划、制度、送教、考核、反思;制定了“三三三”送教要求;形成了送教考核制度。每周有3个送教保障组检查送教完成情况,收集送教信息,上传送教材料。每月底教务处综合考核送教工作,及时总结反馈并反思改进。

(二)初建支持体系,形成社会合力。送教上门起初多由特校实施,独自承受送教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安全等巨大压力。为此,我校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求突破:一是为送教老师每年购买10万元的人身保险;二是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送教上门专项经费;三是找市慈善总会为入学籍的被送教学生办理助学金;四是建立镇江市特殊教育爱心协作联盟,将残联、慈善机构、医院、街道、普校、媒体等列为学校爱心协作单位,根据送教需要组织各团体开展融合教育活动,初步建立了多形式的保障支持体系。(见下图)

“送教上门”多元保障支持体系图

(三)架设远程网络,启动家庭康复。学校构建了远程康复系统,实现远程教学与指导、信息互动与沟通。家长通过在线学习掌握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和运动等康复训练方法,全面提升家庭康复技能。

四、思考与建议

我校送教上门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才能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完善送教上门社会支持体系是核心。目前,特教学校仍是送教的主力军,而社会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关心、重视还不够。需建立由专业组织、社区机构、特教学校、普通学校、志愿者、家庭等组成的送教上门社会支持体系,对重残学生开展“送教育、送健康、送温暖”的关爱行动。

(二)完善送教上门效果评价体系是关键。各地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操作形式各异,送教效果无法评价,需制定送教上门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以指导教师科学送教,提高送教质量。

(三)完善送教上门教育教学体系是保障。由于无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用书,使送教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亟须研制送教上门教学体系,开发相应教材。

中图分类号:G760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特教中心,212003;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融合教育教育模式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