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6-07-13 03:27包葵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聋校语文教学

●包葵



情境教育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包葵

摘要:情境教育在教育界广受推崇,被誉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境教育理论,构建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情感体验,让其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育;聋校;语文教学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视觉成为认识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教师根据聋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构建恰当的、丰富的视觉教学情境,为聋生提供便于理解的可视化平台,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突破聋生语言障碍,调动以视觉为主的感官系统,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由于聋生自身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感知、理解等思维能力较弱,应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构建恰当的教学情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中心段落与涉及的人、事、物、景等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图文并茂,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具体,就能够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投入学习,加深对知识的认知。[1]例如在教《水调歌头》时,上阕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于聋生来说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此时,如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用形象的画面呈现“琼楼玉宇”,就会使聋生马上明白这是作者想象中的天上宫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着学生探讨,从“我欲”两字看出作者要上天去,而“又恐”两字又表达了他的矛盾心情,然后抓住“归”字引发学生思考苏轼当时写词的背景。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被迫离开朝廷,到小地方任官,而他一心只想回到朝廷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从“又恐”一词看出他害怕回去,他怕什么呢?词句中的“高处不胜寒”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寒冷吗?探讨后明确此处的“寒”指的是心寒,他害怕再次受到小人的诽谤中伤。所以,结合上阕最后一句“何似在人间”,我们可以分析出,如果天上暗指朝廷,那么人间就是指他任官的小地方。说明苏轼认识到在小地方做官一样可以有所作为,为民办事。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情境,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通过选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时人们慌乱逃跑的场景及船长临危不惧、与船共存亡的视频片段,让聋生对画面和文字进行对照,从而理解课文中“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重点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哈威尔船长的伟大。

可以看出,多媒体演示这一形象化的手段,能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创设视觉情境提供有利条件,让聋生从视觉角度充分感受和体验,从而弥补听障缺陷。它让聋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知,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角色体验展现情境,引发聋生情感共鸣

创设表演情景,是利用课文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让聋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以语言、表情和动作的形式将具体课文内容和情节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2]通过表演,把文字变成可视的情境,一方面加深了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聋生排练课本剧。同学们分工合作,一起编排角色,揣摩人物特点,设计具体情节,制作道具,最终富有创意地表演了这部课本剧。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拓展和补充,将课文内容十分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用手语进行表达,并配上体态语言,将作品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从表演中,反映出他们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心理的理解,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把握。

课本剧构建了丰富的表演情境。在表演过程中,聋生与作品人物深度交融,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他们对作品人物和主题的理解。[3]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水平,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了审美修养,可谓一举数得。

三、手语演绎导入情境,促进聋生有效感知

聋生最重要的语言是手语,而手语具有生动形象的表现特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聋人手语进行形象演绎,创设故事情境,吸引聋生注意力,使其投入到学习中。例如课文《鸿门宴》是一篇千字古文,学习这篇课文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聋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教师在介绍故事主要人物和背景之后,应结合相关的图片,用手语精彩生动地演绎课文故事。在手语形象呈现的视觉情境中,同学们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前后逆转的人物命运关系深深吸引,在此基础上再回到原文学习中,聋生就学得趣味盎然了。课后,教师又建议同学观看《鸿门宴》电影,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记忆与理解。

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也应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使他们更好地受到情绪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鲁迅的《故乡》一课中,作者对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写虽然不多,却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在朗读时,教师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一下子就抓住了聋生的视线,从视觉刺激中立刻感知课文中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物特征。

四、走进自然感受情境,提升聋生领悟能力

情境教育可以帮助聋生走出教室,来到广阔天地。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利用学校周边自然环境的优势,设计了“寿桃湖的春天”这个主题活动,带领聋生来到寿桃湖边,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教师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景物,记录其特征,突出春天的特点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大家集合在一起,交流观察所得,并进行互相补充。然后回到课堂,把刚才观察大自然时拍摄的照片呈现出来,进行写作探讨。由于置身于大自然中,眼见清澈明净的湖泊,感受温柔拂面的春风,放眼辽阔无边的蓝天,印象深刻,感悟鲜明,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聋生实际状况,巧妙地从多角度多途径构建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情境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有效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境教育可以弥补聋生生理上的一些缺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聋生学习语文的特殊需要,让其身临其“境”,在“境”中生“情”。在情感的感召下,聋生的学习障碍自然化解,“情”投意合,使语文学习变为愉悦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傅敏.聋校语文教学中视觉情境构建策略探析[J].现代语文,2011,(3):19—20.

[2]曹锭.情景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5,(6):29.

[3]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12.

风景作者:熊国平学校:江西省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76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215101)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聋校语文教学
具身德育理念下聋校德育课程建构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
发挥交互电子白板优势 打造聋校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