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不舒服

2016-09-10 06:10胡志强
工会博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无书买书洋快餐

□胡志强

书和不舒服

□胡志强

最近,有三件新发生的事我想串起来说。

第一件事,不少国人用拒吃肯德基表示爱国;第二件,一个留德回国实习的大学生,在某著名出版社实习,结论是“他们不怎么出好书”;第三件事,北京远郊某区自己搞了一个读书季,结果,零星散落在马路旁很可怜的几个卖书大棚,门可罗雀。

我觉得,三件事在“不舒服”上有很深的内在联系。

先说“不吃肯德基表示爱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大陆的那些洋快餐,早就在骨子里中国化了,而且是解决中国人就业的重要手段。现在也还有很多在校学生利用暑期放假到那些地方打工,一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尝试“能不能自己养活自己。”至于这些完全被中国人管理、经营的洋快餐给各地政府税收贡献,说出来的数字更是会让拒吃者瞠目,但这些拒吃者在表意“爱国”后,看到它们就是不舒服。再说留德的女学生的感慨。她在德国是学社会学的,那里可是人类社会学科建立的鼻祖之地。她想回国找出版社实习,将来毕业回国在出版领域做点事情,但她很失望。那是一家国内很有名的出版社,我年轻的时候就买过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很多书,还订了他们的很多杂志。可今天,这个女学生在这里却感觉不到“书”的气息了。她很不舒服。第三件事,读书季的发起者、坐在卖书大棚里的人、或许还有背后零零散散进到大棚里买书的人也不舒服。买书的人看不到好书,卖书的人借机清仓的目的没有达到,组织者说,群众不爱书。

三件事的背后是:用拒吃洋快餐爱国的人不读书,所以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还小小不言地帮外人在国内捣了一把乱;出版社,好书赖书没了标准,卖个书号,只要政治上安全,出了怎样的一本烂书就不管了;至于那个“读书季”,则更像一次拙劣的“秀”,实在和人们想读书、读什么书关系不大。

不读书,知识就会贫乏,判断事物的角度就会偏狭,做事就笨甚至歪;不出好书,会断了人们读书的念想——无书可读,怎么办?最后,出不来好书,也就没有好书可卖,怨不得人家不进店去了。

哦,不读书带来的不舒服,无论自己知道与否,一是和启蒙教育有关,也与无书可读有关。

微评

CSSCI_:中国目前的出书总量高居世界前列,但就整个出版环境、出版生态而言却并不让人乐观,尤其学术出版,更是面临绝大的困境——具有学术回响和受读者欢迎的好书太少,而可出可不出的平庸之作又太多。

白熊湖:半个世纪前袁可嘉先生从南大去北大主讲英国文学史,讲堂座无虚席,我的一位老师曾经搬着小板凳去旁听。今天读袁可嘉先生编译的《叶芝诗集》,亦是感受良多。现在国内的出版物中,好书真是太少了。

灵感发言人:现在很多名人都开始出书,这些书大部分是教人如何获取利益最大化!而像茅盾、巴金、钱钟书等人写的可以充当人的精神粮食,并让人心灵纯净的书籍却不复存在,成了无法超越的历史!这是我们活着的这个时代的悲哀!

巴菲特SMS:诗歌、文学、绘画在中国太难,几乎无价值,太不值钱。30年代一篇千字文可以换来5块大洋,够穷人1个月的花销,而现在它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中国的地产经济在高速发展,“文学经济”却在暴跌,诗歌的价值还不如宣纸。

猜你喜欢
无书买书洋快餐
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志无书五言联
漫画
洋快餐变“土”
阅读的最高境界:于无书处读书——作家巴金的奇特读书法
洋快餐少吃为妙
知识的力量
不宜用洋快餐做孩子的奖品
舌尖上的洋快餐,谁更健康?
曾国藩对书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