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类引导模式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6-10-28 07:19张蓉瑞陈占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就业指导山西

张蓉瑞,陈占强

(山西农业大学 工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用分类引导模式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张蓉瑞,陈占强

(山西农业大学 工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农业大学学科背景多样,生源来源广泛。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通过运用分类引导模式,根据学生年级特征、个体差异进行纵向和横向引导,可以有效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分类引导;毕业生;就业能力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并在自己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进行分类引导。可见,将分类引导模式运用于教育活动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当今高校毕业生面对数量扩张、社会岗位有限、人才遴选标准逐渐提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如何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运用分类引导模式进行引导,是条较好的路径。

一、 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科生毕业去向主要有升学、协议就业、灵活就业、基层项目就业、申请回生源地、出国、应征入伍、待就业这8大类型。山西农业大学采用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类统计分析、毕业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以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例,2015届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共有4099人,有1378人来自于省外,2721人来自于省内;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为2641人,城市的为1458人;男生有1997人,女生有2102人。毕业生中按照学科背景划分,农学有1333人,理学有923人,管理学有725人,工学有685人,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共有433人。毕业生中选择升学的人数有1064人,占比为25.96%,协议就业的有1476人,占比为36.01%。其中,协议就业中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农林牧渔行业,用人单位类型多为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在地域选择方面,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占比为40.15%,选择到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为16.88%,选择到乡镇或农村工作的占比为11.56%。在对月薪期望调查中发现,多数毕业生对毕业后的月薪期望值处于2500—3500元范围内,有5.16%的毕业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月薪,7.36%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可以突破4000元。通过对毕业四个月后有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9.84%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较为对口;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排名前三的专业为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软件工程,相关度分别为97.20%、92.80%、86.36%。通过对山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就业数据库与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截至2015年8月31日,山西农业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63%,在58个本科专业中有25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较高。这样的结果与该校尝试运用分类引导模式引导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不无关系。

二、分类引导模式构建

所谓分类引导,是根据青年的教育背景、思想认识、行为动机、兴趣爱好等差异,尊重其自身特点,针对性地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内容进行纵向与横向分类引导。

山西农业大学属于农林类院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农科与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教育体系,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由于生源广泛,所以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目标。由于学科背景的多样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就为分类引导模式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山西农业大学的特点,构建了分类引导模式(如下图)。

三、 分类引导模式下的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可以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分类引导。对学生群体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纵向分类;从生源地、专业、性别、兴趣与目标进行横向分类。

(一)纵向分类引导

1.低年级学生主要指大一新生,该阶段是学生的入学适应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困惑和疑虑也最多。对低年级学生要注重意识唤醒[1]。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增加就业认知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与弱点进行切合实际的判断,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身概念,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作出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定位[2],对今后就业区域、薪酬回报、行业岗位要有理性的认知和合理的预期。

2.中年级学生主要指大二大三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思想认知较为成熟。学校应该转变以往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需要、重视他们的诉求,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关怀[3]。积极引导其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外出进企业实践机会,结合专业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资格证考取、简历制作、升学信息获取等。要不定期举办模拟招聘,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培训就业指导人员,全面培训学生择业前期的知识与技能。

3.高年级学生主要指大四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毕业季,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与就业指导帮扶。学校应当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及时公布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更新招聘、考研以及调剂信息,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校园广播台、校园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学校应开通就业指导热线,及时解答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完善校方就业指导支援服务系统。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要加大专业性、业务型、职业化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4]。

(二) 横向分类引导

1.按生源分类。生源中部分来自省外,大部分省外同学以及省内部分同学对山西省省情缺乏深入了解,学校应针对此类同学举办多场关于省情省势分析的报告会,以此来加深有意在山西省择业的学生对省内就业形势的整体了解。同时,生源中有6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多数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在获取信息能力、个人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稍显劣势。针对此类同学,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分阶段、系统性地开设通识课程与基础技能培训班以及提高班,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在校园各类文化娱乐竞赛活动中关注、鼓励、引导、带动此类同学积极投入其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按专业分类。山西农业大学共有八大学科,58个本科专业,学生由于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在升学或择业过程中定位不同。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相匹配的校外实践课程或提供学科专业相关的创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交流,邀请各学科专业优秀资深专家或行业杰出代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引领。对于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软件工程三大高对口度专业,学校应努力打造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行业认可度。加强各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衍生领域的引领和指导,并尝试提升学生在衍生领域中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索在未知领域的实践技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积极倡导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在全面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涉猎农林牧渔业、金融保险业等多种领域,拓宽学生择业面。

3.按性别分类。男女学生在心理抗压能力、情感细腻程度、思维理解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男女生在这方面的差异,引导女生多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与校内义务劳动,鼓励女生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农作物种植与收获销售作业当中,培养其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学校应结合专业建立适合女生的就业信息库,在正视女性自身优势的同时,要挖掘女性自身的潜能,让其走自尊、自立、自强的就业之路[5]。引导男生积极参加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培养他们思维敏捷、创造性强等优良品质,形成男女同学互帮互助互进并有所侧重的分类引导机制。

4.按兴趣分类。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校虽有类型较多的学生社团,但是形不成体系。而且学生的课程安排与业余活动会经常发生冲突,致使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不下去。学校应积极探索学生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全面开拓学生专业兴趣实践领域。同时,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兴趣培养业余辅导班,根据学生课程安排分批次分时段进行业余爱好引导,不定期举办业余爱好评比,由具有相关兴趣背景的资深老师牵头,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援,形成系统化连续性的分类引导机制,并选拔兴趣类别区域中的杰出者,积极组织引导其在相关兴趣领域发现就业机会。

5.按目标分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学校应在学生一入学时就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就业区域。通过制定落实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引导学生对毕业薪酬要有理性预期,正确认识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之间的差别。在学生进入中年级阶段,指导学生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人生目标进行分类,如升学、工作、创业、入伍、出国等,举办不同内容的知识讲座,分门别类提供培养方案,并规范每一目标板块中学生成长的指导教育服务支援系统,引导学生有目标有规划地完成大学四年学业。

运用分类引导模式,分层次分内容地将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系统连续地引导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方针、政策的有效之举,意义重大而深远。

[1] 艾丽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实施分类引导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7.

[2] 刘梦.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3):149.

[3] 刘河元.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262.

[4] 张金鲜.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84.

[5] 张玉洁,曹丽娅.分类引导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6):71.

Path Selec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Undergraduates′Employability by Using Classified Guidance Mode——Acasestudyof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ZHANG Rongrui,CHEN Zhanqiang

(Engineering Institut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 ability to get employe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s on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diverse disciplines and great variety in places where students come from. Facing with severe employment challenges and under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s in diffent grades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ified guidance.

classified guidance;undergraduates;employability

2016-05-10

张蓉瑞(1986-),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17

G647

A

1008-6285(2016)09-0067-03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就业指导山西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我在山西等你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山西叹五更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