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2017-01-28 09:04武玟斌樊晓婕
运动 2017年18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运动

武玟斌,樊晓婕,徐 坚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武玟斌,樊晓婕,徐 坚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前进,综合国力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进行体育锻炼,因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重要性变得更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需要注意采用适宜的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来满足日益变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因此,探讨分析符合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运动损伤的内涵和分类出发,剖析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可行性建议。

运动损伤;原因;防控对策

无论是针对专业运动员,还是运动爱好者,身体健康都是首要的。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那就是体育运动损伤的问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让其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还会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等,更严重的情况甚至可以使人产生休克。因此,无论体育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锻炼都需要拥有必要的保护,拥有良好的保护使得运动员避免伤害并不是不可能的。因此,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是尤为必要的。

1 运动损伤的内涵

1.1 运动损伤的概念

运动损伤是指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解剖损伤或生理紊乱,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日常损伤相比,多与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动作、训练水平、运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1.2 运动损伤的类别

1.2.1 按损伤的组织分类 可分为皮肤损伤、肌肉损伤、肌腱和韧带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软骨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内脏损伤。

1.2.2 按损伤组织是否与外界相连分类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受损,组织间隙和身体表面相连。例如,擦伤、刺伤、撕裂和开放性骨折。闭合伤损伤皮肤或粘膜保持完整,无裂纹且体表相连。挫伤、关节韧带扭伤、闭合性骨折等。

1.2.3 按损伤病程分类 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指一瞬间遭受暴力打击;慢性损伤指急性损伤迁延成的慢性损伤和劳损。

1.2.4 按伤情轻重分类 损伤后仍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或不丧失工作能力为轻伤;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患部要停止运动或丧失工作能力24h以上,需治疗的损伤为中等损伤;损伤后不能接受训练为严重损伤。

1.2.5 根据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分类 运动技术伤害:与运动技术和战术相关的伤害,如网球肘、投掷肘等。非运动技术伤害:主要是运动中的意外伤害。

2 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

不同的运动技术产生的运动损伤是有所不同的,有其自己的疾病规律,也就是不同的运动有其不同的、常见的损伤部位及其特殊的病例。例如,体操跟腱断裂、羽毛球运动员的椎体疲劳骨折等。通常都是由其体育运动项目和人体2个方面存在的潜在因素一起决定的,也就是体育及其技战术对人体的要求和运动中某些身体部位在生理上的弱点。

3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造成运动伤害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相反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存在只能解释运动中损伤的可能性,不一定会导致伤害的发生。没有适当保护措施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会增加损伤的风险,但身体的不协调也很容易造成伤害。

3.1 理论知识不足,措施不当

首先,体育教师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相对缺乏,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如“运动伤害不可避免”“运动总是伴随着轻伤”等,所以在教学中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伤后也不认真总结分析。第二,许多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缺乏预防损伤的意识,竞争心强,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经常盲目、冒险地从事危险项目,进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率大大增加。另外,一些女学生在运动中存在胆怯、害羞、恐惧等心理,使得当她们开展体育运动时比较恐惧、犹豫、紧张,而导致该项体育运动无法完成或对自己造成伤害。

3.2 准备运动不足

不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体育课的内容不相符、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或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都容易造成运动中损伤。准备活动旨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身体的关节、肌肉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运动,充分的热身活动是确保运动员避免伤害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体育锻炼或教学训练中,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3 运动次数安排不合理

相关体育研究证明,运动次数的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对运动本身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容易导致运动损伤。例如,长期对身体某个部位施加的负荷如果太大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通常的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单打运动,如果负荷过大、次数过多就会使得人体结构的一侧由于过度的运动,器官之间出现挤压或过度的锻炼,在这种情况下还容易导致损伤。

3.4 运动量过大

长时间的持续剧烈运动,会使体力消耗过大,血糖下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抑制现象,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警觉性持续降低,注意力下降,身体防御性反应迟钝,这些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而且经常伴有严重的急性运动损伤。

3.5 教学培训组织不当

在组织教学、培训过程中,不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即使是同龄的人,由于其性别的不同,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能力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应个别对待。此外,体育教师缺乏耐心解释和正确示范,在次数和内容上都存在对运动员安排不正确的运动练习等。所以,在教学和培训中都应逐步完善运动技术的学习,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而不只是控制运动负荷。

3.6 身体功能和精神状态不好

睡眠或休息不好,思想混乱,情绪激动,或者在实践中由于恐惧、害羞、犹豫或过度紧张等原因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因此,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要预防身体表面的损伤,更要从心理上进行预防。

3.7 其 他

此外,如果运动员身体素质差、体能不佳或动作要素掌握不足,无法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就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另外,由于女性缺乏对紧急事项处理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损伤。由于某些体育项目的特点,特别容易使受到下肢的影响,所以在预防运动损伤时,必须优先考虑对下肢的强化训练。

4 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对策

4.1 掌握锻炼的要素,加强保护和帮助

体育教学的事故难以避免,但体育教师要小心谨慎,加强保障,确保课堂的安全。尝试将事故减少到零,在教学科目中,着重于教学内容,着力加强保护。

4.2 强化医疗监督,提高自我护理意识

体育教师在进行正常的课程教学时,应着重观察学生的面目表情及身体反应,如学生大口喘气、大量出汗等,应立即调整运动安排,减少运动次数,降低运动强度,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如个别学生看起来脸色苍白,走动摇晃,身体虚弱,应及时休息,观察学生的变化。若课程在下午进行,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身体变化,此时大部分学生很可能精力不足,所以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运动量。

4.3 制订良好的体育训练计划

当制订体育训练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健康水平和锻炼基础的人,身体机能的活动水平也不尽相同。例如,少年儿童宜于游戏、舞蹈等,青少年宜于跑步、球赛及武术等,中老年宜于慢跑、太极拳等,有某种疾病的人,则应针对疾病采用具有专门治疗效果的,或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锻炼项目。其次,根据自己生活区域的锻炼条件选择。一般来说,空气清新、阳光柔和、安静幽雅之处是人们向往的最佳地段,此种环境往往使人心旷神怡,能使神经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利于提高锻炼的效果。如果没有幽静之处,也可选择一些能在卧室、阳台及办公室,甚至楼梯进行锻炼的项目。最后,根据自己个人的爱好、锻炼目的、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确定锻炼时间,将锻炼时间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促进锻炼的效果。另外,还应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

5 结 语

我国运动损伤和预防这个领域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对未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实现了运动损伤的有效防控,才能推动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进一步发展,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张丹妮,陈乐琴,张一民.中老年人健身损伤风险发生的体质因素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1):50-55.

[2]邢聪,吴瑛,项贤林,等.近十年来运动损伤领域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5):21-26.

[3]朱金宁,李红娟.青少年运动损伤与体质内因相关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96-100.

[4]邢聪,吴瑛,项贤林. 美国运动损伤前沿研究热点与内容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9):66-72.

[5]石岩,霍炫伊.体育运动风险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体育科学,2017,37(2):76-86.

G804.53

A

1674-151X(2017)18-089-02

投稿日期:2017-07-23

武玟斌(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44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身体运动
体育运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呆呆和朵朵(13)
身体力“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