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课题研究课

2017-02-24 21:36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张学英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7年9期
关键词:接点研讨课题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授之以渔: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课题研究课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一些实际课例进行研讨、推进、总结。我园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课题的特点,引导执教者带着研究问题备课、上课、反思,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使课题设计思路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得到贯彻落实,提升课题研究实效性。

一、寻找对接点,做实微课题。

我园叶老师的微课题“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研究”,方案中预设的措施为: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学内容;2.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让孩子觉得绘画是在游戏;3.绘画活动能以游戏的形式贯穿;4.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叶老师设计了一次泡沫棒拓印画“有趣的点点”,活动中选择的游戏材料是直径5cm粗的泡沫棒。整个活动过程以“请点点做朋友——和点点捉迷藏——印点点变魔术”这几个小游戏,让幼儿尝试用按与转的方法画点,进行泡沫棒拓印画的创作,并将拓印画的技能融合到游戏情境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在游戏中产生绘画的兴趣与绘画的愿望,充分调动小班幼儿的绘画积极性。

此次活动叶老师用到了课题方案中预设的创设情境法、观察法、师生共同示范法,孩子们感受到了拓印的快乐,但最后呈现的作品效果趣味性不强。为了更好地落实课题的目标——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绘画的快乐,研究小组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力量,建议她将画纸重新设计一下,把两层铅画纸叠在一起,上面一层抠出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形象,当拓印完成后,教师将上面一层画纸掀开,第二面的动物形象马上鲜活地出现在了幼儿的面前,整个活动顿时达到了高潮,所呈现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颜色布局、大小点子交错的美感。

课题研究者把近阶段对课题研究的一些认识和理念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展示;课题组成员带着思考走进课堂,通过“发现问题—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研讨活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交流彼此的想法,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将课题的研究要点与教学实践活动完美对接,凸显课题的研究成效。

二、突破对接点,做细微课题。

一个课题小组就是一个合作研究、互动学习的共同体。集体的研讨过程培养了教师们的自主发展意识,帮助大家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带领大家走进了多元、自主、开放的教育空间,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也开始走向深入。

例如微型课题“语言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时认为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采用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她们在方案中预设了以下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激发兴趣、言语指导、角色变换、互动评价、榜样示范、民主平等。但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呢?对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有没有效果呢?

课题操作者沈老师选择了语言活动“一根羽毛也不能少”进行尝试。第一环节中,教师运用了“激发兴趣策略”将一只鸭子、一只天鹅展示在大屏幕上,生动形象的图片对幼儿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想听故事的兴趣。而在观察讲述天鹅、鸭子比赛游泳、飞翔的过程中,则先运用了“言语指导策略”要求孩子们听清老师的讲述要求:第一次他们比了什么?谁赢了?第二次比了什么?谁赢了?然后用“榜样示范策略”鼓励孩子在认真倾听同伴讲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幼儿的讲述更有条理、更连贯。

在天鹅、鸭子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干扰这一环节,大家对由教师自己讲述还是播放录音两种方式产生了争议,分别对两种方式进行了尝试,证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为幼儿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更加吸引幼儿有意识的倾听。

这种扎根于日常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将课题中的若干研究要点着眼于课堂上的多个环节,使课题、课堂紧密对接,为参与者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平台,让教师们反思行为与理念的差距,从而激发教师们的理念碰撞、行为的改变,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使研究思路更加明晰。

三、再生对接点,做强微课题。

课题研究课是一个基于具体情景而对课题做出深入思考的过程,它重点研究三大问题:一是对课题的定位;二是总结或反思促进或影响本理念支撑下的课堂实施状况;三是课题今后的研究路径假设。每次上课前,首先要由执教者对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本次活动涉及到的措施、策略进行的阐述。为了不影响幼儿的课堂情绪,可以设计一张相应的表格,注明本次活动中某个研究点与教学环节设计对接点的设定,事先打印出来发给参与听课的老师 ,使参与研讨人员有针对性的观摩教学活动。

那么,研讨过后如何进一步跟进呢?小组成员应该把研究成果辐射到教学实践中,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再生,从而以点带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再以微课题“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研究”为例,从拓印画“有趣的点点”,研究小组印证了几项研究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她们又精心设计了很多教学活动,比如练习画横线竖线的粉笔画“小兔家的花篱笆”,练习画弹簧线的蜡笔画“爱心炒面”等活动,将绘画的技能融合在情境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在游戏中产生绘画的兴趣与绘画的愿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感受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打磨,把课题与课堂的对接点激活、再生,使课题的策略或措施更好地得以具体实施和落实,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依据。

我们发现,在指导教师上课题研究课的过程中,不管课题的一个或若干个研究要点需要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还是只需要着眼于课堂的某个环节, 都应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1.将幼儿前测情况的分析作为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

在确定课题与课堂对接点时,首先应做好前测,了解幼儿的基础。通过考查,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了解幼儿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幼儿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幼儿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设立学习目标。

2.一次活动不用太全面,抓住一点向专题化、深入化转变。

听课者的点评要一针见血,最好针对某个具体环节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或方案,而对于执教者来说,深刻的反思,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研讨,才能使课题方案真正落到实处。

3.制定好切实有效的观察量表。

这项工作要求课题组成员进行必要的分工,明确一次研究课的观察重点,使参与者能“发现问题—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比如微课题“语言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研究”,在观察“一次语言活动中幼儿倾听专注程度”时,由一位配班老师和两位熟悉该班幼儿的老师分工负责,每人固定负责跟踪观察若干名幼儿,为了使观测更加准确,我们采用视频记录的方式,在课后由参与者和执教者通过反复观察,运用“倾听习惯观察量表”量化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大大地提高观察的针对性和评价的准确性。

为了了解幼儿“倾听习惯”的变化,教师设计了观察量表,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了评价指标,请观察者在不同等级的选项中打“√”:⑴一直能认真倾听,会用目光注视老师或同伴并且适时回应;⑵有时抢着发言,偶尔会游移,总体听的较认真;⑶感兴趣的时候会听,但有时会游移;⑷经常会左顾右盼,不认真倾听;⑸其他(请注明)。

让课题着陆课堂,让课堂支撑课题。借助一次次的课题课研讨活动,研究者们找准了课题中的研究要点与课堂教学的某个具体环节之间的对接点,因而才能让课题准确着陆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理位置,从而使课题按照预设的目标和实施思路顺利推进,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接点研讨课题
S700K转辙机接点组改造过程控制和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点工程施工技术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ZD6转辙机“吐接点”故障的分析与整治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