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技术与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

2017-04-13 02:37◎杨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钢琴音乐

◎杨 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系,广西 桂林 541002)

现代媒体技术与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

◎杨 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系,广西 桂林 541002)

钢琴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和发展的结果。现代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钢琴文化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受众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传播速度由缓慢状态进入高速状态;传播受众由少数人走向大众群体;审美观念由高雅性走向世俗性;传播空间由区域性走向跨地域性。

现代媒体技术;钢琴文化;现代传播

与传统的古筝、笛子、葫芦丝等起源于中国的乐器不同,钢琴最早起源于西欧,是典型的舶来品。钢琴艺术作为一门西方文化艺术能够走入中国民众的视野和生活,并且迅速地传播和发展,主要源于传播主体的不懈努力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而现代传播方式及其技术运用,在整个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更是具有巨大的功能。笔者拟对现代传媒技术在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对于钢琴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纵深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环境、过程、途径和方式

(一)传播环境与过程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在西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方的钢琴文化进入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而我国的钢琴文化尚未起步。钢琴文化之所以传入中国,并不是西方人有意将其作为独立的文化形式主体在中国传播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靠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伴随而来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合法化的结果。在文化侵略方面,其主要形式就是大量开设教堂,宣传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会唱诗班上圣经的伴奏乐器,钢琴音乐开始在中国出现,钢琴也逐渐被引进中国的教育中,由此西欧的钢琴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最初传播的范围很小,主要是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传播。由于在他们参加宗教活动时接触到钢琴,并且跟随一些有钢琴音乐知识的外国传教士学习钢琴。

1898年的“百日维新”后,钢琴音乐开始大面积传播。当时一些人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由此出现了许多讲授西学的新学堂。引人注目的是在新学堂里,普遍开设了“乐歌课”。课程的内容是西洋歌曲的演唱形式、五线谱、简谱乐理、记谱法以及钢琴、风琴、提琴等乐器的演奏。钢琴成了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它学习视唱、训练听觉、构思音乐、伴奏歌唱。1903年是学堂乐歌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著名的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1]。他们培养了很多中小学艺术教员,使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流行开来。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哈农练指法》和《小奏鸣曲集》等初级钢琴练习曲集,成为中国钢琴初级教学长期使用的主要教材,一直影响至新中国成立以后[2]。

1904年,梅·帕契在海德侨俱乐部举办了中国首次钢琴独奏音乐会[3]。此后,他在上海定居,开始了在中国的钢琴教学,培养出俞便民、张隽伟、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中国老一辈钢琴家,为中国的钢琴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知识分子纷纷让子女学习钢琴,成为一种时尚,引发了中国第一次学习钢琴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出现了一些热爱钢琴文化艺术的优秀人士。他们不满足于当时国内钢琴音乐教学水平,或出国或跟随受二战影响流亡到中国的外国钢琴家学习,真正学习和掌握了钢琴音乐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一代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他们把西方的钢琴音乐作品、教材、作曲技法引入中国,促使中国钢琴艺术形成。1915年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问世,1916年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萧友梅在留学德国期间,创作了《哀悼进行曲》《小夜曲》等作品。这些都是中国钢琴艺术形成的标志。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音乐研究会,把钢琴作为研究内容之一。之后,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先后在音乐教育体系中设置了钢琴专业,以教育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批钢琴人才,促使钢琴艺术在中国大面积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钢琴家纷纷来中国演出、讲学,不仅带来了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术,也为中国钢琴教育引入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二十世纪中后期,全国高校音乐学院纷纷开设钢琴专业,中国的钢琴教育开始普及,并进入专业化教育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钢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有一些家庭开始请老师到家里教孩子学习钢琴,目的是让孩子走上专业艺术道路。进入到九十年代,学习钢琴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又一次热潮。受到这种热潮的影响,城市里出现不少业余钢琴学校、钢琴艺术中心等培训机构。之后,中国业余钢琴考级的诞生,艺术特长生加分的出台等,进一步刺激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使学习钢琴的热潮空前高涨。钢琴考级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钢琴进入千百万个家庭,千百万个少年儿童成为业余钢琴学习的主体。中国钢琴文化传播的范围日趋广大。

(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从传播的途径来看,早期主要是教堂传播、学堂传播、独奏音乐会传播;中期开始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播、社会培训传播、剧场传播、文艺表演传播、无线电传播;后期主要是电视传播、计算机网络传播。当然,有些传播途径贯穿整个传播过程的前后,比如系统教育传播、音乐表演传播就是如此。通过多种途径的传播,中国钢琴文化越来越普及,水平越来越高。

从传播方式来看,早期采用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面对面的传播方式。钢琴教育者利用语言交流的直接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将其作为一个有效的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优点是双向交流,互动性强,反馈及时,便于调整。缺点是传播速度缓慢,传播范围小,而且同一内容经很多人之间相继传播,最终接受的信息会产生较大变异;第二是乐谱教学传播方式。钢琴乐谱的出现,把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钢琴经典音乐充分保存下来,为后来学习钢琴的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4]。学习钢琴的人根据钢琴的曲谱进行练习,是一种文本形式的传播。其优点是钢琴音乐的传播不再依靠单纯的接力,人们以音符的形式将钢琴音乐创作者的旋律准确地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可以解读、还原。缺点是仅仅提供视觉感知,无法再现“听觉”的音乐符号,表现力大打折扣。钢琴的受众如不懂乐谱,信息的接受就十分困难;第三是报刊传播方式。音乐、钢琴杂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纸质媒介来了解世界的钢琴文化。这种传播方式传播量大、范围广。例如,《钢琴艺术》这本杂志,就深受不少人的喜爱,也为钢琴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纸质媒介也是无法再现钢琴音乐的声音形象,不利提高欣赏水平。中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琴文化的传播采用电子传播方式。钢琴乐曲被灌输进磁带、唱片、CD等电子产品中大批量生产,投放市场。钢琴艺术接受的区域空前扩大,受众规模成倍增加。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钢琴音乐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通过网络远程教学,将不同特色的钢琴演奏传授给各个地区的人们,实现了钢琴文化传播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钢琴作曲家的作品结合音频处理技术制作成完美的MIDI文件,然后推上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作曲家与作曲家之间,作曲家与社会听众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欣赏、下载、收藏。钢琴教育家可以把钢琴的理论、作品的评论、弹奏技巧等内容输进网络,钢琴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这种现代传媒技术使中国钢琴文化快速地、广泛地传播到中国和世界各地。

二、现代传媒技术对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

(一)改变了传播主体的原有结构

在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即传播者。传播者将复杂的社会信息量进行筛选和加工,通过有限的传播通道,引导和指导受众接受信息,并在两者之间加以协调[5]。我国早期钢琴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和进行音乐表演的人,专业性很强,普通人无法成为钢琴文化传播的主体。之所以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钢琴是所谓的“贵族艺术”,价格昂贵,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置办不起,自然成不了传播主体;二是过去传播方式和途径单一,使得教钢琴和学钢琴的人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小范围接触,普通人无缘成为传播的主体。现代传媒技术出现以后,传播途径和方式多样化,传播人群得以不断扩大。钢琴文化的传播主体不仅有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士,诸如作曲家、演奏家,还有广大的钢琴教师;不仅包括所有的钢琴爱好者、学习者,也包括无线电台、电视广播、音乐网站、社交软件、音像公司、唱片公司等这些同步传播钢琴文化的现代媒介的推行者。可以说,现代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钢琴文化传播主体的结构,使传播主体更加多样化。导致钢琴艺术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改变了传播方式的单一形态

在钢琴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艺术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结构性活动,总是同人的活动及其技术联系在一起的”[6]。早期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传和授,手把手地教和学,照着乐谱反复练习。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单线人际传播的特点,从而导致钢琴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现代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引起钢琴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出现了新的样式和特点。比如,无线电为主的广播媒介,突破交通和地域条件限制,跨越时空,把钢琴音乐的美妙旋律传播到天涯海角。又如,一次钢琴音乐会或比赛活动的传播,既有演奏者和听众的共同参与的现场转播,又有电台或电视台或网络的同步直播,还有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录的专题节目以及音像公司加工复制的音像制品。可以说,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由早期的单一化发展到今天的多样化。

(三)扩大了传播内容的信息量

传播的本质在于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传播的信息量越大,人们得到精神享受越多。早期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由于途径单一,方式单一,传递的信息量很有限。比如,在一个时间段,传播主体只能提供给传播受体一首钢琴曲谱,或者一种钢琴弹奏技法,或者一种钢琴理论。钢琴文化的信息量并不大。现代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将钢琴音乐的内容和钢琴文化的理论通过音像媒介、广播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转变成数字视频、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和音乐会等形式,循序渐进地传播给钢琴爱好者和学习者。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钢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比如,一个钢琴学习者,在互联网上既能通过视觉途径找到一首钢琴的乐谱,找到关于这首乐谱的评论资料和背景资料,还能通过听觉途径听到这首乐曲的声音,有时还可以看到演奏者的影像资料。在互联网上,既能听到世界不同国家钢琴演奏家的钢琴音乐,也能听到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曲目。可以说,现代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的内容。

(四)提高了受众的欣赏水平

受众,又称受传者,受传客体,即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通称。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动的第一目的地,也是传播机构和传播主体追求的目标。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也就失去了基本意义。施拉姆认为“阅听大众应以传播动力主要的推动者责任”。[7]钢琴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我国钢琴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初期,由于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局限,受众只能通过传播主体的演奏和剧场的音乐会来欣赏钢琴艺术,感受钢琴带来的音乐之美。然而这种直接传播方式有相当大的时空局限性,不利听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现代媒体技术出现和不断发展,大大地缩断了钢琴文化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钢琴学习者和爱好者,通过视听媒介、网络媒介、随时随地收听钢琴的演奏,感受钢琴艺术之美,阅读相关评论,交流欣赏体会,欣赏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三、我国钢琴文化现代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钢琴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离不开传播,传播的进行需要媒介,传播的效果也会受到媒介影响。媒介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由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不同,传媒也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钢琴文化传播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现代传媒技术阶段,我国钢琴文化传播进入现代传播阶段,与之前的传播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由缓慢状态进入快速状态

现代传媒技术出现之前,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乐谱教学和纸质媒体的传播。面对面的教育传播,目的是培养未来的钢琴文化传播者。由于每年钢琴专业学生招生有限,这种滚雪球式的传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显然速度太慢。乐谱教学涉及乐理知识,不懂乐理的人学习钢琴有很大困难。仅仅在懂乐理的人群中传播,其传播的速度也是迟缓的。纸质媒体虽然覆盖面比较大,但是出版周期比较长,订阅的数量有限,所以对钢琴文化传播的速度也是有较大影响的。

现代媒体技术出现之后,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由缓慢状态进入高速状态。钢琴教育课程、钢琴音乐会、钢琴比赛等活动能通过广播电视实况转播、网络媒体的实时转播迅速地传遍大江南北和祖国各地。现代媒体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让钢琴文化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最快地让钢琴艺术的爱好者知晓。这种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实现了钢琴文化由点到面地全面传播。

(二)传播受众由少数走向大众群体

现代媒体出现之前,受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传播受众是少数人。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参加宗教活动接触到钢琴的人士,能够到新学堂读书的人士,喜爱音乐艺术主动外出求学的人士,有欣赏音乐表演机会的人士,大学音乐专业和钢琴专业的学生等。这个群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显然是少数。现代媒体技术出现和不断发展,传播主体、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不断革新,传播受体得到极大地扩张。从家庭角度讲,越来越多的各个层次家庭里有钢琴,学习钢琴成为一种时尚。从学习钢琴人员角度讲,不仅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也有非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不仅有经常光顾音乐厅的钢琴艺术爱好者,也有工作之余在网络上欣赏钢琴音乐的一般社会人士;不仅有追求音乐梦的青少年,也有享受音乐美妙旋律的退休老人;不仅有造诣很高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有还在进行专业考级的一般钢琴工作者;不仅有已经踏上音乐之路的专业人士,还有成千上万正在奋斗准备走进艺术之门的青年学子。可以说钢琴文化受众已由少数人走向大众群体。1996年开始了钢琴考级,至今参加考试人数已达到30多万人次。据全国乐器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仅成都市民家庭钢琴拥有量就达到10万台。在各大城市的艺术学校里,中老年学习钢琴的人数已经占到学习钢琴总人数的30%,并且有不断上升的局势。[8]

(三)审美观念由高雅性走向世俗性

钢琴之所以被称为是“贵族艺术”,是由于它早期常常出现在严肃庄严的场合,或是典雅温馨的环境气氛中,加之其音色的柔和、清脆、优雅,且最初只是被少数文化程度高和经济地位高的人所享受的一门艺术,所以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把它看做是高雅的艺术。中国钢琴文化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既保持世界钢琴最高水准,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表演创作独特的风格。它的中和的文化价值取向、阴柔的美学形态、神韵的听觉享受充分地表现出审美的高雅性。

现代传媒技术出现以后,由于传播途径、主体、方式的多样化、使钢琴文化从高高在上的文化神坛走向寻常百姓的精神家园。钢琴文化由最初的“遥不可及”变成今天的“触手可及”,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从一种奢侈的文化享受走向一种常规的文化消费。钢琴这种昔日“贵族艺术”,已经变成今天“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钢琴文化从审美观念上看已经表现出一种审美的世俗性。从内容上来讲,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愿望,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从形式上看,适合平民的欣赏层次和喜好;从风格上看,更具有亲和性、质朴性和清纯性。人们关于钢琴文化的审美观念从高雅性走向世俗性。

(四)传播空间由区域性走向跨地域性

钢琴文化源于西方,在中国和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中传播到中国,这在世界钢琴文化的发展中就是跨地域性的传播。中国本土的钢琴文化传播受传播途径和方式影响很大。在现代媒体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主要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乐谱教学、纸媒宣传,传播的空间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现代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钢琴文化传播的空间,各个地域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钢琴文化的信息发布和查询,可以欣赏钢琴音乐演奏,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在现代媒体的作用下,正在由区域性向跨地域性靠拢。

[1]孙继南,周柱佺.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研究[J].音乐研究,1983(2):40-51.

[3]卡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汪毓.音乐史论新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129.

[5]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

[6]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7]张国良.20世纪传播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04.

[8]朱长莉.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J].新闻战线,2014(10):139-140.

(责任编辑 倪玲玲)

J624.1

A

1671-9123(2017)02-0081-05

2017-05-08

杨柳(1978-),女,河南洛宁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钢琴音乐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