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文化》序

2017-04-13 02:37刘庆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区三门峡王朝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古都名城研究

《陕州文化》序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编者按:2016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文化三门峡》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旨在通过丛书的编撰,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讲好三门峡故事,传播三门峡文化,提升三门峡城市形象。此文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丛书分册《陕州文化》所作的序言。作者从“中国”“中华民族”与“三门峡”地区的密切关系入手,高屋建瓴地论述了陕州文化的内核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今将先生之文章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谈到中国历史文化,首先使我想到的就是三门峡,这是因为“中国”“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中华”与“三门峡”地区密切相关。

三门峡地区何以与“中国”之“中”有关?只要翻检我们的历史文献、回顾一下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考古发现,就可一目了然。

“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是因为“国”之“居中”,而古人所说的“国”即国家首都的“城”,因此《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贾公彦疏:“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择中立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的政治传统与规则,这也就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称何以称“中”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从已知的“中”(都城所在地)探索未知的“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元明清王朝的都城在北京,北京乃那时的中国之“中”,海陵王从金上京迁都燕京(今北京)时,他就明确指出“燕京乃天下之中”,故更名燕京为“中都”。由唐宋上溯至秦汉与夏商周历代王朝,其都城分布在西安、洛阳、开封这样一条东西“轴线”之上,其中尤其是两周与汉唐时代的长安与洛阳,号称中国的“两京”,而三门峡地区成为两京的“节点”。三门峡这一中心区位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因为从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来看,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首先就是在东亚大陆“中原”腹地的豫西、晋南与陕西东部出现,而三门峡地区恰恰又是这一“中原”腹地之“中心”。从夏商王朝与“五帝时代”上溯其历史文化源头,就是早期河南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表明,中华文明是孕育于中国大地之上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分布为七大区域,即中部的“中原文化区”、东部的“海岱文化区”、西部的“甘青文化区”、南部的“江汉文化区”、东南部的“江浙文化区”、西南部的“成渝文化区”、北部的“北方文化区”,“中原文化区”位于上述七大文化区之中心。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文化区”的主体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而“仰韶文化”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最早考古发现地、考古学文化命名地就在三门峡地区。近百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考古发现与研究说明,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东到鲁豫交界,西至青海东部,北抵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地区,其考古学文化影响范围更是扩及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与小朱山文化、南部的淮河流域侯家寨文化、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与薛家岗文化等,庙底沟类型是史前时代中国境内分布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是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区,而三门峡地区恰恰又是豫西、晋南与陕西东部三地交汇点,可谓庙底沟文化核心区的“中心区”。作为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国历史上实行郡县制伊始这里就称“陕县”,后又名“陕州”,这里诞生了中国古人最早“中”的理念,从而“最早的中国”由此一步一步走向各地。在中国不断裂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其中约有四千二百年国家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就在以西安、洛阳、开封为“轴线”的地区,而三门峡就是该区域的节点。

如果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空间属性的最大特征是“中”的话,那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属性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彩陶的“花卉纹”。在北魏之前,在汉字中还没有“花”字,“华”亦即“花”。《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的繁体字,就似一簇盛开似锦的繁花,比后来出现的“花”字更为形似。崇拜“花”(即“华”)的庙底沟文化人群,可以说是最早的“华人”。庙底沟类型的“空间属性”之“中”,与其考古学“文化属性”的彩陶花卉纹之“华”,使“中”与“华”融为活动空间与文化内涵一体的“中华”。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何以“中”与“华”相连形成“中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中华”主要就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区的当今三门峡地区——秦晋豫三地交界处,中华文明的王国与帝国均从这里扩展至“诸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形成五千年不断裂的、浑然一体的泱泱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进入王国时代与帝国时代,这里在中古时代以前,一直是作为“京畿”重地,许许多多涉及不同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军事活动都发生在这里,夏商之际的商汤与夏桀之战,春秋五霸的秦晋之战,战国七雄的秦魏之战,扭转大唐盛世兵临城下的“安史”与唐王朝陕州之战,改变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地理格局的宋金争霸陕州之战等。

三门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王朝的国家交通命脉所在地,商周王朝更替由此拉开历史序幕;秦国由此征战六国,统一天下;汉唐王朝以此为两京地区的京畿重地,三门峡的函谷关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汉唐盛世的京师第一关,也是汉唐之际丝绸之路起点的国家级的唯一关隘,实际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唯一“国家级”关隘。崤函古道是三门峡地区保存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唯一之“路”,石质古道之上保存的车辙,见证了中国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历史,其历史文化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三门峡作为历史上汉唐两京地区的“节点”历史名城,其陆路交通不但成为汉唐王朝的交通命脉,其漕渠作为最早的中国国家运河,更支撑了两京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促进国家经济紧密联系与社会整体发展。漕渠开启、奠定了中国运河文化,在三门峡国家漕渠基础之上,此后出现了隋唐大运河,使长安、洛阳之间国家轴心地区东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发展的东北地区相连接,从而增强了国家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

三门峡地区的学者,近年来对虢国文化考古发现、崤函古道与三门峡漕运文化的调查、陕州古城与地坑院文化的研究,使人们认识了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的三门峡,从多维角度显示了古代三门峡地区丰富多彩的古代历史文化,我认为本书的出版一定使人们能够领悟到“文化三门峡”的真正“文化”!

2017-04-22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

猜你喜欢
文化区三门峡王朝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东汉时期汝南文化区形成原因初探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