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导学,开启寻“美”之旅

2017-05-04 13:50姜丽蔚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读感悟想象

姜丽蔚

【摘 要】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由表及里,披文入情,与学生一起经历听歌想美景、赏图配佳句、品读悟真情的活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逐步积累品悟“美”的方法,提升想象“美”的能力,激发追寻“美”的情感,实现了“美”的回归。

【关键词】品读;想象;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10-02

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独特风光,以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是一篇集风光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美文一定要上出美感来!带着这样的信念,笔者力求为孩子们开启一段寻“美”之旅。

文章第一自然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全文的一大亮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第一次教这段文字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好词好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图文结合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最后师生深情朗读,激起共鸣,为共同经历一段寻美之旅画上句号。

学习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笔者始终觉得,学生思维不开阔,感悟不深刻,朗读不流畅,对美的感受仅仅停留在鹦鹉学舌式的只言片语,预设中由表及里、丝丝入扣的寻美历程陷入了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境地。

再次执教这篇课文时,针对第一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精心设计了与听歌想美景、赏图配佳句、品读悟真情等教学活动相呼应的导学问题,意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积累品悟“美”的方法,提升想象“美”的能力,激发追寻“美”的情感。

一、问题引领分享,积累品悟“美”的方法

师:让我们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感受草原上的风光美。请大家思考并小组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草原风光美的?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有了哪些感受?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感觉“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生:青草净化了空气,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的芳香,所以很清新。

生:我在电视上看过,草原的天空像蓝宝石,因为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工厂,所以空气非常好。

(出示草原天空的图片,学生发出赞叹声)

师:作者眼中草原的天空有着怎样的特点?请读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对比句: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生:我觉得清新就是说空气既清爽又新鲜,明朗就是说天空既明净又晴朗。

生:我想说两个“那么”用得好,意思是:很,非常。这就说明草原的空气不是一般的好,天空不是一般的明朗。

与第一次教学相比,学生对第一自然段美丽风光的感受是不受约束的,他们自由选景,自如表达,在交流中分享了对美丽草原的第一印象。美的感悟需要多种感官协同配合,尤其需要思维的参与。学生在准确把握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推测及思辨,进一步接纳了草原不一般的美。情景交融,学生已经入情入境了,美,在不知不覺中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激活多元体验,提升想象“美”的能力

师:天空下的草原,在老舍先生的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怎样理解“一碧千里”?

生:“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是说草原的辽阔无边。也就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生: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草原很辽阔,但是不会模糊。这是为什么呢?

生:作者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很清楚。

生:前面说”空气清新,天空明朗“,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

师:(出示图文)请根据图片,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说的真形象!我们接下来来欣赏几幅画,“中国画”和“儿童画”,你觉得“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出示图画)

生:美术老师教过我们画这两种画,“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墨线勾勒”是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师:“翠色欲流”怎么理解?

生:“翠色欲流”是说绿得快要流动起来。绿得浓,绿得鲜艳。

师:作者用了“轻轻流入云际”来描绘小丘。小丘本身会“流动”吗?

生:小丘本身不会流动,这是作者用了比喻手法,说小丘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

生:说小丘像绿色的溪流一样。

师:体会得真好!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美、这么好呢?

生:因为作者喜爱草原,融进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美从来都是不空洞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既贴合文本阅读的主旨,又是对草原之美的最好注脚。美好事物总是能带给人积极的情感,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揣摩,学生喜爱草原的情感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

三、引发深度思考,激发追寻“美”的情感

师: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草原,假如你来到了这里,会想做些什么?

生:我会在草原上唱歌跳舞。

生:我想要骑上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生:作者很高兴,所以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所以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师:真会想。开始作者想“高歌”一曲,现在想“低吟”小诗,能不能调换一下呢?开始“低吟”,最后“高歌”?

生:不能调换。之前“高歌”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唱歌。后来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小诗。

生:我也觉得不能调换。因为作者先呼吸到了草原的新鲜空气,看到了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看到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产生了赞美之情,所以他此时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同学们分析得有道理。这里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情感变化,说明他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写作文时学习的。

对美的感悟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一事一物,应该是一种眼光,一种境界,一种可以生长的“力”。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今后面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才能去欣赏,去热爱。

从前后两次不同教学效果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通过精当的设问、精准的引导、精妙的评价,带着学生品读优美文字,获得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情感体验,自信地行走在寻美的旅程中。

1. 自由朗读表现“美”的文字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自由读、男女生赛读、教师范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加强了学生朗读技能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自如运用品悟“美”的方法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当教师提问“你有了哪些感受”时,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来表情达意的。如:用“新鲜”和“晴朗”与课文中“清新”和“明朗”做对比,感悟到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天空更可爱的美,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3. 自然提升想象“美”的能力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应该明白“为什么”。说草原天空的特点是“明朗”的,孩子们也许能够明白“明朗”这个词的意思,但不一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明朗的原因,说一说明朗给人的感受,明朗究竟是何种状况,这样学生就更能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4. 自在唤醒亲近“美”的情感

在“美图配佳句”这个环节,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学生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借助鲜活、真正的草原风光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美景。教师展示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需要重点理解的优美词句。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恰当的语句展现在同伴的面前。

(组稿:朱 宇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品读感悟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