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五有”唤醒教师职业激情

2017-05-04 10:34姚太元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尊严专业成长个性

姚太元

【摘 要】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思想及行为,唤醒教师的职业激情,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育振兴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教师享有从事教育的尊严,让教师课堂教学灵动而充满个性,让教师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职晋升的评价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让有限的职业生涯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教师;尊严;个性;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07-02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的功能、师生的学习生活面貌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成长需求更趋多元化,教育、教师、教学等方面面临着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教师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思想及行为。这其中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大环境的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唤醒教师的职业激情,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方面有更多的成就感,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作为一名长期征战一线的教育管理者,笔者现就学校与教师的现状,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让教师从事教育有尊严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理念、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教师精神面貌、社会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钱权的过度追求影响着整个社会,也侵蚀到校园这块净土。由于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业,不可能创造或取得显性的经济价值。显然,因教师行业经济地位不高,导致教师受尊重、被社会认可的程度降低。其二,社会对教育功能的误读,对教师评价的偏差,也导致教师工作尊严的退化与缺失。为迎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需要,各种频繁针对教师的检查、评比、考核、排名、公示,让教师身心疲惫、应接不暇、心理倦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安占据了教师心灵。其三,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趋于完美,教师教育教学中稍有不慎,就遭到家长的指责谩骂,甚至利用网络媒体扩大或歪曲事实,使相关教师颜面扫地。

此外,要让教师有尊严地生活、工作,有尊严地去改革,切实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首先在全社会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信念,保持教育的宁静和内心的沉静,要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境界,不争名,不夺利,坚持终身执教、清贫执教的信念,明确人生价值的真谛,努力创造育人业绩,增强成就感,提高职业幸福指数。其次,教育的本质是培育,而不是竞争,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是促进其发展,成就其自我成长,而不是通过竞争淘汰优劣。教育主管部门应改革那些片面繁琐的检查、评比和排名等内容,少考核、多指导、少排名、多帮助、少检查、多服务。最后,学校应努力营造和谐发展、团结互助的教师团队文化,多组织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激发教师爱校、爱生、爱岗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身心轻松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多激励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二、让教师课堂教学有个性

课程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应该说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铺天盖地向老师们袭来,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以行政手段强力推进某一种教育模式,不顾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要求教师们全力照搬、机械模仿,今天学这模式,明天学那模式,导致课堂失去个性,成了工厂的车间,学生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教学成了固定的程式,教师失去个性,学生失去了自我。许多教师感叹不知道怎么去教书了,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自己的、才是学生需要的。形式过甚,应付有余,课堂仅停留在浅表层、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根本没有深层的思维品质的发展,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动与个性。

当务之急,一是帮助教师正本清源,辨别真伪,去粗取精,立足校情和学情,对各地课程改革以来的先进模式合理“拿来”,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二是帮助教师树立课堂自信,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大胆张扬自身的个性风采,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技能的不足,彰显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我的课堂我做主”。真正的课堂文化应是自由的、平等的、灵动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

三、让教师专业成长有选择

被学习、被培训、被教研在当今校园盛行,让教师很多时候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培训什么、什么时候培训、研究什么、什么时候研究,教师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而各种培训名目繁多,国培、省培、市县乡镇学校层层培训,甚至微研课题也要统一分派,教师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出现消极应对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真正激发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教科研部门和业务培训机构,应充分了解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了解教师课程专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培训目标要明确,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培训时间尽量不影响教師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作为学校,更要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成长目标,帮助他们找出发展中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及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培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营造乐学、善学、乐研、善研的校本文化,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师最好的福利之一。

四、让教师评职晋升有希望

评上高级职称是广大普通教师一生的职业梦想。虽然评职晋升近几年进行了很多改革,特别是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山区的教师给予了很多的政策优惠,但依然是很多教师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一是指标少,每年同一所学校几十人往往为争一个指标而产生不愉快。二是硬件差,学历、课题、论文、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校本课程、继续教育、教学竞赛……几十条要求,一样也不能少,让不少一线教师苦不堪言。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很多一线教师获奖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相对而言,乡村教师又大大低于城市教师。职评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也破坏了本该和谐的学校干群关系。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设置不够科学,机械呆板不符合实情,评价标准也不够科学、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如何让一线教师评职晋升有盼头,各级部门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指标分配要考虑到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到优质学校同一级别职称扎堆的情况,又要考虑到长期坚守在边远山区的教师状况,同一区域可以考虑让一线教师和领导干部“分灶吃饭”,评价标准还要进一步向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倾斜,更加注重工作过程与教学实绩,要让每一个一线老师工作有激情,评职有希望。

五、让教师福利待遇有保障

毋庸置疑,近几年来,教师在医疗、体检、津补贴等福利待遇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仍存在着一些“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或“星星点缀,力度微小”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同一地区教师年工资总收入明显低于公务员收入,这也是让教师职业尊重程度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很多优秀师范毕业生选择报考公务员而不选择当老师,很多优秀年轻教师选择改行离职,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根本就留不住年青教师和优秀教师(我现支教的山区学校教师现状就非常堪忧)。工资收入和住房条件等是一个人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本条件,更是一门职业受尊重的基本要素。一个国家只有吸收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没有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做保障,是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的,也很难让教师真正静下心来安心从教,乐教善教。各级政府部门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特别是对山区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实质性的政策优惠,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和福利待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更多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争取政策资金,让更多的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一线教师能够“走出去”到先进发达地区学校考察学习交流,提升素养,陶冶情操,享受职业成功感和幸福人生。

总之,只有唤醒教师职业尊严,让每位教师的课堂充满个性,让教师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职晋升的评价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让有限的职业生涯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尊严专业成长个性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