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真,见善,见美

2017-08-28 19:53吴煜姗高德胜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德儿童教材

吴煜姗++高德胜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倡综合学习观,关注热爱的双重含义,超越群体的局限性,理解、接纳儿童的负性行为,认识儿童自我的多维性,见到物背后的人及人心,激发社会性探究。教育者可以从这些教育思想中见真见善见美。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03

做教材是一件既费心力又显功力的事情,编写团队的学识、见解、心胸、眼界,无不彰显其间。虽然教材都是围绕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但每本教材的灵魂,也就是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一本好的教材,其教育思想应该见真,见善,见美。

所谓见真,是指不美化粉饰,不讲假话、大话、空话,为儿童还原生活的真相,给予儿童真实、科学、全面的知识,教育儿童说真话,做真人,用真诚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见善,是指对儿童有充分的善意,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理解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理解儿童的困惑和苦恼,对儿童的缺点、不足、错误有抱持的态度,对儿童始终抱有正向的期待,同时帮助儿童学会将心比心,用善意、善心、善行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见美,是指带领儿童体验生活的美、生命的美、文化的美、精神的美,并学会呵护、享受、传播这种美。无论现实世界有多少虚假、邪恶、丑陋,教材都应当尽力引领儿童靠近和追求真善美,这是教材的使命,也是每一个编写者和教育者的使命。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即将全面投入使用。这是小学品德课在使用多个版本教科书后首次迎来的一本统编教材,受到高度的关注。笔者试简要分析这套教材中的教育思想,从中见真见善见美。

一、见真

(一)提倡新的学习观

学习,是品德教材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从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传统学习观关注知识的学习,强调“苦学论”,“头悬梁锥刺股”,学习的目的是“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把学习的快乐集中到取得好成绩的结果上。这种学习观容易导致儿童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完整,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难以从学习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统编《道德与法治》中提倡的则是新的学习观。

首先,教材提倡,学习内容本身是综合的。三上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首先让学生谈谈从出生到现在,自己在学习中获得哪些本领;然后让儿童去观察和了解,大人也在不断地学习,他们又在学些什么;接着让儿童认识到,阅读、交往、玩耍、参观、做事的过程中都能学习。这就提出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知识、生活机能、社会技能、道德都需要学习的综合学习观,拓展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教材强调快乐学习的概念。学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不容易的,长期的坚持尤其不易。那么,学习的快乐到底在哪里?《我学习、我快乐》一课向学生展示了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以及战胜困难的乐趣,非常具体地让学生树立快乐学习观。第三,教材提出,人人都能学好,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指导学生掌握寻找自己的长处、多在心中画问号、和时间交朋友等具体办法。这就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到,学习就在生活中,人人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功。

这样的学习观,既是对学习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解,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实而富有指导意义。

(二)关注“热爱”的双重含义

提到热爱,我们很容易回忆起小学课本里那些关于热爱父母、热爱老师、热爱集体、热爱校园的内容。统编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但这远远不够。儿童生活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他们爱自己的父母,但有时并不知道如何表达;在爱父母的同时,会不喜欢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但同样不会表达;他们爱自己的学校和老师,但难免有不太满意之处……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此做出了回应,提出热爱也有双重含意。

教材引导儿童热爱与感激父母、老师,帮助儿童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但同时指出,对父母、教师、学校的热爱还有另一种方式——批评与行动。《爸妈在我心中》一课,教材引导儿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也要勇于指出父母身上的不足,这也是爱父母的表现。《走近我的老师》一课,教材细致地列出儿童与老师相处的各种情况,例如学生有时候对老师的做法不满意,但事后发现老师是对的;或者老师疏忽大意或误解了学生,帮助儿童理解老师,学会处理师生之间的误会或矛盾,这同样是敬师爱师的表现。《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既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写报告、拟定行动方案等方式,改善校园不如意的地方,认识与改变校园里的不合理规则,这同样是爱的表达与流动。

以上种种,都让儿童的爱变得生動、立体,既真且活。教材既教育学生,也提醒学校和老师。

(三)超越群体的局限性

在过去的品德教育中,我们会告诉儿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但班集体的利益一定比个体利益高吗?事实并非如此。任何群体都有局限性,群体内部提倡团结和归属,对其他群体却排斥甚至敌对,这同样是一种自私。在提倡对话、发展、共赢的今天,品德教育就要超越这种群体的局限性,帮助儿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我们班 他们班》一课就教育儿童,班级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即便为本班的利益,也不该采取不正当竞争;既要自己奋力拼搏,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学会为他班喝彩。这才是一种真诚的处世态度。

二、见善

(一)理解、接纳儿童的负性行为

每个儿童都有缺点、会犯错。成人如何对待这些负性的现象和行为非常重要,因为这将影响儿童对待自己错误和不足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很容易指责儿童不懂事、自私或欺骗,对儿童始终抱有善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向大人索要东西。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孩子要买这买那的请求,有时让成人不胜其烦。在统编教材《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并没有批评指责这一行为,而是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合理的要求,哪些是不合理的。可是儿童也许还会坚持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教材仍然没有指责,而是和儿童一起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忍住、不那么想要呢?”并例举了转移注意力、协商替代、冷处理等方法,帮助学生关注处理这些需求的途径。如此不做道德评价的处理方式,“蹲下来”陪着儿童,充分地与儿童共情,烦恼着他们的烦恼,像朋友一样出主意,堪称“善解人意”。

再如说谎。我们每次提倡诚实的时候,都把说谎的匹诺曹拿来批判一通,站在道德的高地批评说谎行为。但是说谎就是品质不好吗?说谎就是想欺骗别人吗?《我很诚实》一课中,统编教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说谎的原因,指出儿童可能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等各种原因没有说实话,从而让儿童认识到,说谎只是一个行为,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背后的种种动机,让自己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靠谎言来维系面子。当课堂营造出理解、信任、宽容的氛围时,儿童就能够直面说谎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二)认识道德的复杂性

怎样让儿童理解道德的復杂性,并能在复杂的道德情境前,选择和保持善意、善心、善行,也是一门学问。统编教材教给儿童很多新的视角。例如,让儿童比较善意的谎言和恶作剧的谎言,辨析其中的不同。由此让儿童认识到,谎言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是有道德性的,是善的举动。又如,《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不仅让儿童回忆自己与他人付出爱心的时刻,更提出“行善也要讲方法”,让儿童能够将心比心地帮助别人,把善意真正传递给他人。

三、见美

(一)认识儿童自我的多维性

小学教材的读者是儿童,主角也是儿童。教材中呈现出的儿童是现实儿童的影映。教材帮助儿童认识自己,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儿童。通过教材,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拥有多维的自我。在《我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你我他》等课中,教材让儿童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观察、相互比较、听别人的反馈等方法,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教材用一个“魔法杖”的活动,允许学生把自己变成喜欢的动物、植物、卡通人物……这让我们看到,儿童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内心有很多秘密,对自己充满期待,无不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许正是因为儿童这丰富的、变化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才令我们经常觉得儿童特别美好和可爱。

(二)见到物背后的人及人心

带领儿童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很多课都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家乡建设等话题。然而地美、物美,比不上人美,统编教材特别关注物背后的人及人心。《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中,在绍了家乡的位置、家乡的传说、家乡的特产后,特意突出家乡人,引导儿童介绍家乡人的贡献、家乡人的生活习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让儿童在关注出行体验和家乡交通发展之余,体会交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做出的贡献。《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指出,我们平时浪费的不仅是物质,是资源,更是背后蕴含的千千万万人的劳动和付出。可以说,在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中,都不忘凸显人的奉献、人的价值、人心之美。

(三)社会性探究的激发

社会的历史、文化、结构、制度、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品德教学的基石。《家庭的记忆》一课,教材设计了家史调查、传统节日内涵讨论等活动,让儿童记录家庭大事,了解家庭变迁,认识传统文化对家的重视。《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提出了“为什么我们村叫王家村?”“为什么大家要住在同一个村或社区里?”“你居住的村庄或社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等系列问题,指引儿童关注村落和社区的历史变迁。《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教材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调查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可以说,激发学生社会性探究的热情,既是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带领儿童经历的一场体验文化之美、历史之美的旅行。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有很多闪光的教育思想。在上文所提的内容之中,许多都是交叉融合的。教材或许还有一些遗憾,但是这些闪亮的教育思想,必将带领儿童和教师走向更为深邃宽广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道德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