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

2017-08-28 08:45晏焱李敏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晏焱+李敏

摘 要通过原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与新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思路、基本框架、主题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的比较分析,明晰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和实现路径。即以“故事教学法”,引领儿童走进“家庭生活中的法”;借助“角色扮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设置“情景模拟”,陶冶法治积极情感。由此,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04

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教材承载着课程理念,体现着编写意图,是教与学的凭借。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的改变,将法治教育提到了与道德教育并列的地位,突出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原教材基础上建构而来,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一、教材更名意在提升法治教育的课程地位

1.课程理念逐渐向道德与法治并重的局面转变

课程名称的更改是品德课程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精神的贯彻[1]。此次更名将法治教育提到了与道德教育并列的地位,突出了法治教育在小学品德课程中的重要性。

新教材鲜明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学生对法律的认同以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为基础,遵守法律也要以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为前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本身应具有道德意义。成尚荣先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作了如下解读:课程体现中央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与特点,在学理上是站得住的,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保障。在小学品德课中落实法治教育,坚持以法治教育体现德育理念,强化法治对学生道德理念的促进作用。教材更名体现了课程理念逐渐向道德与法治并重的局面转变,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双向渗透,道德与法治并驾齐驱,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在课程中努力体现法治理念和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培养尤为重要。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内容融入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规则意识、程序观念等现代法治意识的公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2]。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之一就是养成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养成教育重点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体人格与品德的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更强调在养成教育中彰显法治理念,强调法治价值。品德课程无疑是滋养学生法治素养最好的沃土,当法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开始萌芽,才能真正促进其法治意识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新旧教材法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不等同于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抽象的法治概念、法律法规内容,而是将法治教育蕴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中。透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定位和价值,教材设计始终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精选具有法治教育意义的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法,学习法律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方面最基本的知识、能力与素养。

1.教材基本框架的比较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两学期的重要时间节点为顺序,每册教材又以儿童不断扩展的圈层展开,上下册共设七个单元八个主题。每一主题统整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逻辑关系来构建。其中,法治教育内容在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平安回家》和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人和伙伴”、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有所涉及。

《道德与法治》教材也采用了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但并不是将法治教育内容集中在一个模块附加于旧教材,而是分散融合于各单元之中。整体上,新教材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路的编写思路,一年级上册明线是时空逻辑,暗线是儿童心理;一年级下册明线是习惯养成,暗线是共在关系[3]。上下册共设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不同的法治教育内容。

2.主题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比较

教材设定的教育主题呈现在八个方面:入学教育、家庭生活、班级生活、学习生活、个体成长、四季与自然、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材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入学这一重要的生活转折,以入学教育为本册教材的主题,并结合国庆节、春节进行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下册教材同样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和自然环境、生理变化为背景,积极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和成长教育。

相较而言,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将八个教学主题与法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上册将入学教育和交通规则意识教育相融合,校园生活主题中有班规校规、课堂规则、游戏规则内容的体现;下册主要是自我成长主题下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四季与自然主题下的热爱大自然和相关安全自护意识教育。家庭生活教育主题则贯穿上下册教材,落实了《大纲》中“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的要求。教材还特别设置了辨析、讨论环节,采用“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对吗?”等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从中涵养法治精神。

三、新教材法治教育实施路径与方法探索

1.以“故事教学”走进“家庭生活中的法”

家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法治意识养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表1可知,统编《道德与法治》上下册教材都在第三单元设计了“家庭生活”主题教育,在上冊“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基础上,下册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家庭生活观念。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易于接受和理解直观的感性知识,而有关家庭生活中的法比较抽象、枯燥。为此,新版教材增添了充满童趣的歌谣和绘本故事。我们在教学中,可结合这些内容,采用“故事教学”。

例如,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教材以绘本故事情节为线索,用故事引起教育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在家中遇到危险该如何处理,从而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并学习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由表1可知,本单元的两节课形成递进关系。“我和我的家”以讲故事为导入,让学生在表达分享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生命来历,懂得與父母的血缘关系。话题二将简单的家庭谱系图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启蒙,使其初步了解家庭间的伦理关系,知道家庭成员的称谓及简单的家庭构成。话题三则带领学生发现、探究自己与父母家人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话题四通过学生讲述家人的故事,了解家人的工作兴趣爱好特长等,对家人产生敬佩、敬爱之情,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人。其中,绘本故事《我和弟弟》作为对正文内容的特例补充,使教材更为生动。于是,学生在认识自己和家人间的关系基础上,走进下一课“家人的爱”,探讨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深入体会爱的情感。

2.借助“角色扮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教育是小学法治教育的内涵与重点。一年级学生还无法确知基本规则对于个人、社会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可塑性强,在低年段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恰逢其时。教学可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借助“角色扮演”,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环境理解不同规则的作用,从而学会遵守规则,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分布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各个单元之中,涉及交通规则、校园规则、游戏规则和班级课堂规则等。教材对规则意识教育做了更深入、系统的分类,这为教师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指引。

例如,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重在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对应课程标准要求是“健康、安全地生活”第9条“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对于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大纲》也提出了“了解基本交通规则”的法治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这一主题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可结合教材的交通“信号”歌谣和“我是小交警”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初步树立交通规则意识并遵守规则。

第二单元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以校园规则意识为学习内容,教材使用“神秘的指挥”这一标题指明了教学目的:什么是校园规则?校园规则有哪些?正是校园铃声指挥着师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开展校园生活。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本课还蕴涵着国家意识教育,升国旗、学唱国歌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知道这是国家的象征,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初步认知国家的象征及标志,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的要求。教学设计可基于教材呈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形成遵守学校生活规则的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活动,但自制力差,缺乏规则、安全意识。因此,“课间十分钟”“玩的真开心”这两课旨在进行游戏规则教育,引导学生在课间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其中,“玩的真开心”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学会在家庭进行与学校不同的多种游戏活动,借此,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游戏的规则,并树立健康、安全玩耍的基本意识。

3.设置“情景模拟”陶冶法治积极情感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小学低年段法治教学的要求之一。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在一年级下册增设了“我和大自然”主题单元。

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在“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上,教材使用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事例和活动场景牵引学生走进大自然。教材以学生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风”和动植物为切入点,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热爱大自然的美,爱护动植物。同时,这里隐含着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和安全教育元素。

低年级儿童难以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机会[4]。此类教学应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实践等方式,带领儿童充分接触大自然,体验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从而产生对大自然感恩的情怀。由此,让儿童逐渐形成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积极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育人的独特价值和伟大使命。正确理解、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教材只能呈现单一的活动场景,教师要深入理解图文背后所承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将这些场景创造性地活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扩展教学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道德与法治相融合,帮助儿童提升道德和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1):4.

[2]徐诞.小学高年段法治教育探新——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02):39-41.

[3]鞠文灿,杜文艳.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2.

[4]刘丽芳.例谈低年段儿童法治教育——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02):37-3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