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

2017-08-28 10:50曹坤明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儿童生命教育

曹坤明

摘 要我国中小学中存在诸多如校园霸凌、自杀、他杀等不尊重生命的暴力现象,教育对死亡的避讳和死亡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死亡教育具有丰富的德育意蕴。有效探寻儿童死亡教育的出路,应从死亡教育的意义体认和学校死亡教育的实践推进两方面入手。

关 键 词生命教育;儿童死亡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5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已经开始思考生死问题,并经常处于对生死问题的困惑和矛盾之中。[1]但死亡教育在我国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还比较低,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基本缺失,诸多如校园霸凌、自杀、他杀等不尊重生命的暴力现象的存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为儿童死亡教育的缺失。为此,探寻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出路,充分发挥其德育意蕴,进而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儿童死亡教育的历史沿革

1903年,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首先提出了“死亡学”的概念。[2]1912年,美国医师罗斯韦尔·帕克将死亡学引进美国,之后死亡教育在美国蓬勃发展,如今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都已普遍开展死亡教育。[3]中国内地对死亡学的系统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刊登阿尔万斯·达凯恩的《死亡教育》译文,可以视为我国关注死亡教育的发端。[4]但死亡教育最初的关注重点为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且局限于医疗行业和医学院校。新世纪以来,关怀生命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出于关爱生命、预防自杀和减少安全事故等初衷,生命教育日渐繁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严重死亡避讳的存在,作为生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死亡教育整体发展缓慢,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儿童死亡教育基本缺失。

二、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研究几近空白

在我国,教育和生命教育中有关死亡的内容往往被忽略或一带而过。3万余字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死亡”一词仅出现一次。相对于生命教育的丰实,儿童死亡教育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儿童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严重不足,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界定含混不清、关系混乱,極不利于儿童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

(二)实践推进无实质性进展

早在2002年,《中国教育报》就呼吁,“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死亡教育真的能走进课堂”。[5]但15年过去了,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仍然极低,在中小学中基本空白,偶有零星学校或老师开展的类似“写遗嘱”形式的死亡教育往往会引发较大争议。当被问到“什么是死亡教育”时,人们的普遍反应是,“死亡教育是什么鬼东西,听起来神秘且恐怖的样子。”“死亡,还需要教育?”“是不是讽刺我国的教育不好,要死亡吗?”①严重的死亡避讳文化和对儿童死亡认知能力的怀疑,使得儿童死亡教育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出于预防溺水、交通事故、自杀、伤害等考虑,我国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自杀预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这种教育往往只告诉儿童珍惜生命,却不告诉儿童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无法触及儿童的心灵和引发儿童的共鸣。

三、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缺失的社会后果

(一)死亡认知欠缺,死亡观念模糊

死亡教育的缺失,使得儿童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的死亡认知,而只能从低俗的媒体、粗制滥造的影视剧、魔(玄、奇)幻小说、网游等消极亚文化中获取不科学甚至是极端错误的死亡信息,这不仅导致儿童对死亡的好奇和困惑无法开解,还容易引发死亡恐惧和焦虑,形成错误的死亡观念,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错乱,极端者甚至会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人死后能否复生”的问题存有模糊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人死后能否复生”的问题选择“相信”的比例反而越来越高。[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正是由于死亡教育的缺位,才导致错误死亡观念的趁虚而入。

(二)死亡意识觉醒后的死亡恐惧和焦虑

在成人的精心呵护下,死亡被尽可能地遮蔽在儿童生活之外,但儿童的死亡意识终有一天会觉醒。当儿童接触到无处不在的死亡概念,看到生活中的死亡事件和丧葬习俗,尤其是亲身经历家庭成员的死亡时,沉睡已久的死亡意识就开始觉醒,就会对死亡进行思考。有的儿童会突然醒悟到自己的父母家人会死,自己有一天也会死,极易被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紧紧扼住喉咙。死亡教育的欠缺,使得儿童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不仅无法得到缓解,严重时还会带来诸多心理和生理问题。严重的死亡恐惧和焦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死亡恐惧症”。这类人不仅在精神和心理上会紧张、焦虑、痛苦,而且在生理方面也会有所体现,如心跳加快、出虚汗、失眠以及做噩梦等,甚至有濒死感,严重影响生活。因为整天思考死亡,恐惧死亡,好多有死亡恐惧的人被当作另类,被认为是心理变态。[7]不仅老人和儿童有死亡恐惧,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死亡恐惧和焦虑。一项对大一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命意义不明确,虽然对于死亡都有相应的认识,但死亡恐惧现象严重。[8]大学生等成人的死亡恐惧和焦虑也可以归因为儿童时期死亡教育的缺位。

(三)居丧反应无法开解,容易产生终身负担

由于死亡教育的欠缺,儿童对死亡往往没有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当至亲特别是父母亲突然死亡时,儿童往往会被严重的居丧反应打击得晕头转向,造成深重的心灵创伤。据民政部网站发布的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孤儿52.5万人。[9]这些失亲的儿童,通常不会有人跟他正面地、正确地讲解父母的死亡究意是怎么回事,从而受到严重居丧反应的折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失亲的悲痛可能成为一生的负担。

(四)暴力问题堪忧

一些儿童或好勇斗狠、崇尚暴力,或软弱、空虚、抗挫折能力差,这就引发了两种儿童暴力问题:一是不尊重或漠视自我生命的自我伤害,二是不尊重或漠视他人生命的暴力伤害。

2003年,上海有关部门在全市9所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共2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近12个月中,有自杀意念者368名,占15.23%,有自杀计划者141名,占5.84%,自杀未遂者42名,占1.74%。而对于自杀问题,只有6成左右的中学生(初中57.7%,高中61.7%)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自杀。其他中学生认为在“失恋”“被人冤枉、得不到理解”“学习不好无法面对严厉的父母”“破产”等情况下可以选择自杀。[10]而南京一项对9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显示:面临逆境时,4%的中小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的也占到了35%。[11]

除了儿童自杀,儿童校园霸凌、伤害、抢劫、性侵害甚至杀人等事件屡见不鲜。2015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初次年龄为12.2岁,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12]对于那些既匪夷所思又十分惨痛的事件,我们在反思人性善恶的同时,还需要从儿童对待生死的态度上进行思考。

四、儿童死亡教育的路径建构

死亡教育是具有丰富德育意蕴的生命教育,甚至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儿童死亡教育的路径建构可以从意义体认和实践推进两方面展开。

(一)儿童死亡教育的意义体认

探讨死亡、认识死亡,教人正确看待死亡,使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均达于完善,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一种良好的、真正关注人的生命和使人拥有智慧的教育必须直面死亡问题,使学生在对死亡的思考中发现生的意义。教育理应关注生命的消极之维——死亡,缺乏死亡内容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和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育至少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恐惧在哪里?如何看待死亡?怎样正确认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死?如何理解死得其所?[13]索甲仁波切讲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孩子们不去接触死亡,反而要趁他们年轻时,让他们认识死亡的真性质,从死亡中学习。为什么不以最简单的形式,把这种见解介绍给所有年龄层呢?我们必须让社会所有阶层都认识死亡,知道如何帮助临终者,以及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精神性质。”[14]山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认为,“成人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死亡教育不是纵容孩子去做,而是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15]。死亡教育不仅具有防止儿童自杀和暴力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儿童应对娱乐媒体中大量暴力死亡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减少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最终帮助儿童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死亡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讲,非常必要。将死亡阉割掉的教育和生命教育不能告诉儿童死亡是什么,而不知道死亡的存在和人的必死性,儿童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宝贵。只有通过“死亡教育”实行由死观生的逆向教育,方能解蔽死亡,让儿童认识死亡的本质,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性,从而真正地珍惜生命,努力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以“死亡教育”来传递热爱生命的理念,这种强烈的对比,能让生命教育显得更鲜活。[16]只有死亡教育才能让人明白“死亡才是生命的真正解药”。教育应解蔽死亡,生命教育应当实现“死亡”转向。直面死亡,珍爱生命,绝不仅仅是成人话题,更是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责任,儿童死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势在必行,教育和生命教育迫切需要死亡向度。

然而,多数人认为儿童死亡话题不好讲,因為成人尚且难以坦然面对死亡,何况心智未成熟的儿童?所以既然不好讲,那就少讲为妙,至少不要多讲、深讲。有人主张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死亡,既不要刻意掩饰,也不用刻意去讲。有人将死亡教育课程称为搏人眼球的“奇葩课程”。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热心死亡哲学的研究,把死亡教育定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他们自己的事”[17]。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通过死亡教育让死亡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话题,能够实现一种“去影响化”的效果,让儿童通过认识和熟悉死亡而不再恐惧死亡,避讳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更能够解决大量实际存在的死亡问题。

(二)儿童死亡教育的实践推进

作为儿童死亡教育的主体,学校应遵照死亡教育原则,建设合理的儿童死亡教育课程体系,采取有效的形式、方法和途径,推进我国的儿童死亡教育实践。

1.学校儿童死亡教育的课程实施

(1)开发特色死亡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开发专门的死亡教育课程,向儿童系统地传授死亡相关知识,帮助儿童树立健康合理的死亡价值观念,指导儿童的生命实践。可以通过开展情境体验课程引导儿童体验亲人离世的痛苦,引发死亡话题的讨论,从而促进儿童相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2)通过学科教学开展死亡教育

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开展死亡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德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死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在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死亡教育。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特点,立足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资源,积极拓展死亡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死亡教育理念。此外,生物、科学等课程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好途径。

(3)专题教育和死亡教育相互融合

可以将死亡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仪式教育、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进行儿童死亡教育。

2.将儿童死亡教育引入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认识死亡的机会。这种自然出现的时机是学习的理想媒介。[18]教师和家长应当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借助于儿童对死亡的兴趣和提问适时进行死亡教育,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学校发生一些和死亡有关的事件,当家中宠物死亡甚至是亲朋好友死亡时,或者当儿童提出死亡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时,老师和父母都可以抓住契机来给儿童讲解死亡的秘密。可以领着孩子“到产房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也可以让孩子到病房看看,让他们了解垂死的人对生命的眷恋;甚至可以组织孩子到殡仪馆、火葬场去体验生命瞬间消逝的震撼”[19]。

3.学校儿童死亡教育的资源开发

(1)利用儿童文学进行儿童死亡教育

可以发挥死亡教育绘本的独特作用,引导儿童升华对死亡的认知。图画书能够深深震撼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深切地感知生命,帮助成人向儿童解释那些无法生动言说的挫折、灾难、离别和死亡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得到健康成长。儿童绘本不只是给儿童看,在初高中、大学、成人及银发族的生死教育中均是非常好之辅助教材。[20]《绘本之力》一书中,柳田邦男先生说到:“在谈到生命、灵魂、生、死等重大问题时,我看到绘本的无比力量,他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言传递,而是以撼动灵魂的方式在和人沟通,我个人以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叫人赞叹的沟通手段。”[21]通过引导儿童阅读此类绘本,对于传递死亡相关的知识与观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以发挥童话、神话等其它死亡相关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如青蛙弗洛格的故事之《鸟儿在歌唱》《天蓝色的彼岸》等。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掘相关文学作品中对儿童科学、健康生死观念形成具有帮助的内容。

合理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儿童死亡教育。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影视作品的“催泪弹”,在影视作品中有许多是以死亡为题材,旨在探讨生命和死亡关系。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那些适合儿童观看的影视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死亡教育,如:《小王子》《夏洛特的网》《忠犬八公》《阳光小美女》《入殓师》《七磅》《美丽人生》《苏菲的礼物》《死亡诗社》《姐姐的守护者》《心灵病房》《十诫之生命无常》等。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死亡教育

可以通过搭建死亡教育专题网站、建设死亡教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创设死亡教育公众微信号、开发死亡教育APP等形式来传播科学、健康、合理的死亡相关知识和死亡教育理念,创设积极思考和公开讨论死亡相关话题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对于网络游戏一味的围追堵截效果不佳,视网络和游戏如洪水猛兽完全禁止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可以通过开发或改造死亡教育相关网络游戏,特别是适合儿童参与和感兴趣的虚拟人生游戏,在其中渗透人生哲理与死亡知识,通过组织相关的游戏竞赛来吸引儿童积极参与,通过此类游戏帮助儿童形成科学正确的死亡观。

人生是一个向死而在的单行道,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走向死亡。只有在死亡的观照下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充分体认儿童死亡教育的意义,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发掘儿童死亡教育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和德育意蕴。通过死亡教育课程、生活死亡教育和开发儿童死亡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死亡教育的环境和社会氛围,构建家、校、社相协调的儿童死亡教育体系。帮助儿童从小学习生死知识,认清生命和死亡的本质,形成科学正确的死亡观,提升死亡素养,增进死亡智慧,保持生与死之间的合理张力,合理管控死亡恐惧和焦虑,弱化居丧反应,正确对待苦难和挫折,珍惜生命,防范自杀和伤害他人等暴力行为,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实现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获得生死两安。最终加快儿童死亡教育本土化进程,将儿童死亡教育打造成为全人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31-34.

[2]陆晓婭.影像中的生死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

[3]廖辉军.美国式“死亡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6-1-24(2).

[4][德]阿尔方斯·达凯恩,王健民.死亡教育[J].医学与哲学,1988(2):55-57.

[5]庞振超,曹保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教育报,2002-2-1(5).

[6]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代序,62-63,77.

[7]孙侃.我怕死:31位心理变态者的全真记录[M].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97-108.

[8]李亚.基于医学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现状的生死教育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37-38.

[9]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2015-06-01].

[10]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1):32-37.

[11]章小英.脆弱:成长路上的可怕杀手[J].中国德育,2014(16):71-74.

[12]李张光.犯罪低龄化困局待解[J].法治与社会,2016(10):40-41.

[13]刘济良,等.生命的深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4.

[1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郑振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402.

[15]张隽波.死亡教育 等待到何时?[N].山西日报,2009-4-2(C02).

[16]郭立场.死亡教育让生命教育更鲜活[N].中国教育报,2014-12-1(2).

[17]刘金.“不知生,焉知死”[J].求是,1995(16):48-48.

[18] [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M].夏侯炳,陈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64.

[19]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20]纪洁芳.童绘本在生死教育中之运用[J].中国德育,2007(2):39-44.

[21]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绘本之力[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儿童生命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