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

2017-08-28 08:49张悦张新颜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绘本法治道德

张悦+张新颜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3

自2016年秋季起,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教材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体现。

对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注重以个体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以良好品德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并以生活情境为支撑,引领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发展。由此,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教材的思维逻辑——顺应生活与成长轨迹的视角转换

1.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思维逻辑注重遵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学生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相协调适应,进而引导其在成长中融入生活与管理自我生活。其中,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中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与安全意识的指导,高年级则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化关系。

统编教材还采用“主题—课题”形式,即同一教育主题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核心内容会有不同层次。如关于“我”的主题,一年级在于自我习惯与身份转换,二年级在于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高年级则侧重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挑战。同一教育主题针对不同年级和教育目标逐步深化内容,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如此,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心智发展的成熟,帮助学生不断发展与提高自身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视角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不断涵养自身的生活智慧。

2.由“我”及“他”的逻辑线索,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学生会逐步扩大生活场域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材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还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超越狭隘的功利思维与工具主义倾向,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形式,重在告诉学生根据自身實际,探索于自身有益的价值与智慧。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与建立走向共在的关系性,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既能逐步回到“历史”,铭记文化起源与精神基点;并关注“当下”,树立热爱自然的主人翁意识;也能逐步看向“未来”,秉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逻辑线索,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1]以此引导学生实现对关系的理解,领悟“万物一体”的整体思想,使其逐步明白自己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共在关系;不断由自我单子式走向关系复合式,感受与自身相联系的文化环境与生活世界,协助学生突破狭隘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旷达不羁、游目骋怀。

3.“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以多元视角丰富个体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这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编写者尝试以学生的立场而非教育者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而非“应该怎样”的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其“超越单一的‘知 (knowing)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sensing)以及明智的‘决断(judging)为基础的‘做(doing),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2]

例如,“分享真快乐”一课不仅对学生进行“乐于分享”的教育,更设计了“不该分享的事物”“懂得拒绝”等内容,并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换位和移情中理解“分享”的内涵与原则。统编教材注重学生的自在感受,让学生在一个综合、完整、多元的“做”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综合发生作用,实现主动内化知识与技能。由此,让儿童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理解与体验,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

同时,随着“法治”命题的确立,在政策法规、课程建设、教材编排的要求下,教师教学及自身的法治教育素养也将随之更新与调整,不断激发学生从受保护的“被动性”转变为建立自我维权与安全意识的“主动性”,这更加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

4.回归并超越生活的编排,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随着心理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而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如果学生能够在诸多日常事件中进行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

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这样做对吗”问题疑惑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当学生的自我道德认知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偏移或相悖,教材则能够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给予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学生的自我道德体系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时,教材引发的思考则能强化其内心的道德认同与自豪感。

教材编排的目的不仅在于回归学生生活,更旨在超越生活,引导学生由被动“受教”转向“自主建构”,从而获得实践智慧。在生活实践中,道德是一种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品德课程的观念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3]通过实践,学生能将知识、情境、情感以及志向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生活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做人……是关涉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4]学生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探讨和解决问题,便能在运用和创新知识中使知识意义化与价值化。

二、教材的编排基调——以富有童趣的多元内容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1.以整合的多元教育内容丰厚学生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以期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启蒙,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教材利用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教育。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将规则意识分别渗入四个单元中,“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分别以自我—校园—家庭—自然的逻辑推进,从自我管理到投入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以及游戏规则等,从规则的约束引出法之严肃,从而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第二,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在“快乐过新年”“欢度元旦”的节日中,感受其内蕴的仪式意义,学习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地域民俗、多民族习俗以及丰富的民间文化等。教材专门设置了“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以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感受本国的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第三,教材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在革命征途英雄乐观主义的影响下,感受其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与面对逆境的大无畏精神,进而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意识与国民身份认同。

2.以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凸显儿童立场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亮点还在于形式的创新。教材在体系呈现上,分设单元题、课题以及栏目,每一课都由图画与文字构成。此外,教材将“教本”与“学本”相结合,如“我的老师”中“猜猜这是哪位老师?”体现了隐性的“教”与显性的“学”相结合的特点。而课文内容则采用栏目与活动设计相结合的呈现形式,体现了综合课程的形式编排特点。如图画与文字结合,知识与活动并行,并按照“同主题-跨学科”的思路推进,从而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四个方面纵横联系。以“天气虽冷有温暖”中“冬天真好玩”“冬天的保健”为例,教材呈现了了解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保健与预防疾病的常识,体现了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的要求;而“亲近自然,感受冬天的美丽”,则体现了“愉快、积极地生活”的要点。

教材改变以往文字与知识教学的排列模式,通过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具体而言,教材采用绘本式的表达方式并增添了儿歌,在葆有童趣的同时,使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共鸣性。

一方面,教材通过绘本的图画向学生传达信息,立体展示学生生活场景,给予学生可感的视觉支撑,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想象。图文表达的情景与事件具有生成性与延伸性,能够给予学生教育与思考方向的引导。从教材分配格局看,绘本分为主版绘本与副版绘本。主版绘本多出现在正文中,通过图示贯穿全文,展现主线内容。主版绘本画面展现的学生状态与现实中小学生活场景相似,如一年级上册“上学啦真高兴”中主人公照镜子准备上學时,对学校的好奇,认识新老师与结识小伙伴时的喜悦,正是小学生初入学的场景再现。绘本图画推进的过程也是教育引导的过程,如“爱新书,爱书包”中倡导学生爱护图书与合理装书包等,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富有童趣与教育意义。副版绘本则往往在页面下方,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如“交朋友”中兔子与小猫的友谊、“多提问题勤举手”中小熊与小猪的对话鼓励,“皮皮的故事”中小猪的个人成长等。绘本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展现,辅以简单文字深化主题,让学生体味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与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友谊”“勇敢”“感恩”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更易于深入学生内心。

绘本式的表达更适合学生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和学习兴趣;绘本式的图画结构可以插入不同角色,更易于从多角度展现学生生活;同时,绘本式的表达也符合小学生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阅读倾向,能够引领他们阅读同类型的课外读物,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走进书本与之对话。

另一方面,统编教材精心编排了不少简洁、上口的儿歌,或总结提升主题内容,或提示归纳学习方法,或指导引领认知技能,在丰富儿童认知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小书包”让其学会整理物品与爱惜物品,“好朋友”引领儿童学生分享快乐与互助,“冬天不怕冷”体现了自然之美、“下课铃”后的愉悦与放松等,让儿童读来琅琅上口且富有童趣。儿歌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认知模式,从机械记忆到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小学生,上学校”将交通规则融入儿歌中,改变以往生硬的法规记忆与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儿歌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5]焦新.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6(18):22-24.

[2][3][4]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9-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绘本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绘本
绘本
绘本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