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视阈下中小学减负问题的思考

2017-08-28 10:06李梦倩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闲暇课程活动

李梦倩

摘 要学生闲暇时间被剥夺、学校课程改革非系统性以及相关利益主体闲暇意识淡薄等多重困境,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闲暇生活质量不高,减负难以见效。闲暇教育对学生闲暇时间规划、闲暇能力提高等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相关利益主体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充分发挥闲暇教育的减负育人功能,有利于真正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减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闲暇教育;减负;闲暇时间;闲暇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4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以来,减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是,在升学竞争空前激烈的现实下,学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却因为没有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而向功利主义者、应试教育者和众多课外培训机构拱手让出了教育阵地,以致形成了一种负担越减越重的悖论。其实,减负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有意义的活动,拥有健康自由的心态以及高质量的生活。而闲暇教育促使个人享受有趣味的、有个人意义、有自我表现和发自内心的享受闲暇时光的核心观点,可谓与减负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从闲暇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小学减负问题,为减负找寻对策,使学生拥有自由的、审美的、和谐的生活。

一、闲暇教育之于减负的重要意义

对于闲暇教育,至少有两种理解:第一,闲暇教育是在闲暇时间内,通过安排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的教育。第二,闲暇教育是教会人们如何有价值地、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教育。这两种理解构成了闲暇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对中小学而言,闲暇教育是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资源,依托一定的休闲活动和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闲暇价值观、闲暇意识、闲暇能力等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境与高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多元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能够自主确立对闲暇时间的有效支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最终结果是实现教育减负,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减负”即减轻负担,具体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减负,首先是给予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自主选择个人偏好的有意义的活动。其次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闲暇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任务。最后,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获得对学校生活的幸福体验。可见,闲暇教育对学生正确的闲暇时间价值观的形成、科学合理分配闲暇时间的能力的培养、积极的闲暇体验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一)闲暇时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1] 可见,为学生减负,是为失去过多闲暇或根本就没有闲暇的教育主体赢回闲暇,为学生争取时间解放。[2] 一方面,闲暇时间拓展了学生的生活权利,使学生成为自由的人。学生可以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如求知、义务劳动、社交、体育锻炼以及社团活动等,使其身心放松,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拥有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闲暇时间使得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从单一、固定的学校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展现,自身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获得相应发展。学生如果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就会在活动中感受到自我的积极存在,从而有机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只有将释放压力的空间拓展到自然、低碳和休闲领域,才会真正体会到减负带给他们自由和愉悦的幸福。

(二)闲暇能力促使學生自主减负

当前,我国更关注中小学生的外在减负,却忽视了内在主体性的激活。比如尽管采取了诸如提早放学、控制作业数量等措施,减负实效却并不高。自主减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自己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去选择有意义的事,才能实现对自我的减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闲暇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提升闲暇生活的质量。因此,学生能否真正做到自主减负,关键在于闲暇能力的形成。

闲暇并不只是娱乐、消费和学习,而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闲适状态。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不管活动的形式怎样,只有心灵是自由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才是真正的休闲。缺乏闲暇能力的学生,整天放任自流、无所事事,休闲生活十分迷茫,有了“休”的时间,却因为认识上的偏差与能力上的缺失,而得不到“闲”的状态。通过闲暇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闲暇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和自律地进行减负。[3] 随着学生闲暇能力的增强,他们会选择符合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闲暇方式,主动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内在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闲暇活动当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感受,获得个性丰富而全面的发展。

(三)闲暇体验是实现学生减负的决定因素

闲暇体验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学生通过闲暇活动,亲身经历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获得身心愉快的感受即自我实现与创造,体验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来表现个人的潜力,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4] 教育减负并不只是减少课外作业,而是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经历主动地内化到自身的积极情感体系之中,满足自我实现与审美的需要。一旦教育忽视了个体经验、感受的差异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情感体验融入活动中,减负就成一种机械的放松活动,甚至导致好心办坏事。同样是课余时间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说,兴趣班可能是诗意的休闲行为,能够愉情悦性;可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可能带有一定的世俗功利性,继而成为主体的负担。[5] 可见,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不同,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课业量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因强制而导致的不自主才是学生负担的主要来源。闲暇体验鼓励人们将积极的情感体验融入闲暇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才能、力量,以主动积极的体验之心将自我与环境的融合,从而获得一种积极体验。比如,在学生选择外出旅游时,往往会淡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此时的活动由于不是外在的束缚,学生就会忘记平时的焦虑和压力,而与自然景观融合沟通,与人文氛围交相冥合,便能获得最佳闲暇体验——畅 (flow) 体验。因此,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参加活动都会存在“畅”的状态,获得“畅”(flow)的感觉,即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6]

二、中小学减负的现实困境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未能把减负与闲暇教育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负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减、形式上的减,而并没有朝着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素质的方向改变,导致减负难以见效。

(一)学生闲暇时间被占用,心理负担沉重

长期以来,为什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数量,缩短了在校时间,学生还会出现恐惧、焦虑、厌恶等多种不良情绪?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大约45.2%的学生每天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足2小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大背景下,家长陷入了囚徒困境:别人的孩子都上了各种辅导班,如果自己的孩子落下了怎么办?考不上重点学校怎么办?于是,不论情愿不情愿,自己的孩子也每周被安排上各种补习班。如此,把闲暇时间用于学习,便成为一项不成文的规矩。为了上名校、拿高分,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了中小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了一台“没有内在求知欲的、完全受外界操纵的精确无误的学习机器”。可见,如果学生闲暇时间或处于自留性和盲目性状态,或是被当作学习的延伸,闲暇便成为了陷阱,不仅容易使学生虚度光阴,误入歧途,还导致了课外学业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霸权,使学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学习对他们而言成为一桩苦差事和体力活,就会患上“厌学症”,即使没有太多补课和作业,也会把必要的学习、作业和考试看作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此,在长期被安排的被动生活中,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削弱,不再是愉快的学习主体。

(二)学校课程改革不系统,闲暇生活单一

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兴趣需要和展示个性的教育资源,促使其成为愉快的学习主体?这一直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道难题。目前,中小学课程教学封闭化、课程类型单一化、课程内容学科化,导致学生闲暇生活单一。一方面,学校更注重传统学科课程而排斥活动性综合课程。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变成了做题和考试的机器。另一方面,学校多样化课程建构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尽管许多学校都在着力打造“课程超市”,但往往因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科学的框架体系,反而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本应自由的选择变成了为完成学分而被迫的选择。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编制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课程安排的“铁笼”之中,难以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经验,负担自然产生。

(三)相关教育利益主体闲暇意识淡薄

作为主要的相关教育利益主体,家长、教师、学校往往认为闲暇生活对学生发展并不重要,闲暇生活只是浪费时间,而休息也只是被看作是更好学习的保证。于是,他们期望通过不断增加课业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学生一旦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了好名次、提高了升学率,学校就可以赢得好声誉,从而吸引到优质生源。教师在学校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常常采用题海战术、分数排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获得“名师”的回报。家长在“择优录用、按学区划分上学”招生背景下,热衷于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以提高学业成绩,从而省下一笔不菲的择校费。如此,各利益主体在增加课业负担上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导致学生坠入“题海”,为了高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果是负担越减越重。

三、闲暇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减负策略

要实现以闲暇促减负的目标,充分发挥闲暇教育的育人功能,就应建立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三结合渠道,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

(一)课程渗透闲暇教育,提高学生闲暇意识

学校作为最适合实施闲暇教育的场所,应将闲暇教育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正确的闲暇知识、熟练的闲暇活动技能。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不宜采取增设专门课程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闲暇教育的渗透式组织模式。用渗透式组织模式进行闲暇教育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科目与闲暇教育的联系,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闲暇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第二,适当从闲暇教育的角度考虑安排课程。学校可以将各类体育活动、艺术类活动(音乐、美术、诗歌等)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等纳入闲暇活动课程,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丰富的闲暇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自在地表现自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闲暇教育氛围

由于家长对待闲暇时间及其活动的认识和情感不同,在闲暇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等状态也有所不同。[7] 首先,学校可以在各种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努力营造一种人人重视闲暇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展示个性、锻炼身心提供轻松、有趣、雅致的情境。其次,学校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增加休闲方式咨询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建立一个关于如何正确安排休闲时间的咨询系统,帮助家长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态,从而为供给孩子合理的闲暇方式打下基础。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全体家长会,开设闲暇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家长对闲暇教育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习惯培养、闲暇娱乐活动等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学会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休息、学习和娱乐时间。

(三)增加公众闲暇服务设施,拓展闲暇活動空间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娱乐公园协会(NRPA)推出了休闲教育促进计划,意在帮助学校和地方休闲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公众学习中心。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公园娱乐协会成立了课外活动联盟,致力于增加课外活动资源,增强课外活动意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计划,到2010年确保所有的儿童都能获得高质量的、负担得起的课外活动,提高儿童对于个人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决策能力,促进他们与成年人的互动。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把闲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社会,积极开发社区闲暇教育资源,加强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社会机构的合作,使得学生闲暇生活过的更加愉快、充实。同时,社会机构也应配合学校发展学生特长,合作开发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馆、少先宫、公园等场馆资源,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展具有艺术性、鉴赏性和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间,成为真正意义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闲暇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学生过好闲暇生活,让教育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51.

[2]冯建军,万亚军.闲暇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2000(09):22-25.

[3]王贤文,熊川武.学生自主减负: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34-37.

[4][6]李仲广.休闲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41.

[5]张玉勤.休闲体验塑造“现代新感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9):78-80.

[7]魏书敏.闲暇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1(06) :31-3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闲暇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人在何时最清醒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闲暇时间干点啥?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