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原谅你

2017-08-28 13:12朱霞云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贝贝原谅纸条

朱霞云

[案例描述]

年级里有个学生貝贝,上学常常不准时,几乎是习惯性迟到,班主任与他多次面谈后都收效甚微。这天早上,他又迟到了,而且拒不接受处罚。班主任没有办法,只好找来当时作为级长的我。灵机一动之下,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全班表决,如果票数过半赞成原谅他,就给他一次“豁免权”,但仅限一次。贝贝表示同意。于是,我带他回到班上,先向同学们说明了事情原委,并希望他们秉承着“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在纸条上写上“你原谅或不原谅他的理由”及“一句话寄语”。

正如所料,95%以上的同学愿意原谅他。同学A这样写道:“贝贝同学,如果有特殊情况偶尔迟到一两次是可以原谅的,但经常迟到就不好了。看你平时还挺乐于助人的,所以还是原谅你这一次吧!”同学B写道:“你曾在我考试失利时鼓励我,让我很感动,所以我愿意原谅你这一次,但你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同学写道:“迟到不好,但相信你能改过,我们愿意给你这次机会。希望你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但也有三两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这样写道:“我们挺你!永不屈服!”

我挑出了那几张不合适的纸条,将其余纸条郑重地交到了贝贝手上,并告诫说:“大家愿意给你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希望你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也许是这叠寄托着同学深情厚意的纸条感动了这位“迟到大王”,羞愧难当的他当即向班主任承诺一定会痛下决心,改掉迟到的坏毛病。从此,他果真没有再迟到过。

[案例反思]

案例中,我巧妙地运用了“团体动力学”理论和“同伴互助”理论,帮助班主任解决了“迟到大王”迟到而不愿“伏法”的难题。

“团体动力学”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是:1.学生个人在团体中的表现行为,可能与其个人独处时的行为不同;2.团体会创造出群体的心理动力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在批评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教师运用了学生群体的力量,使群体效应产生的正能量触动了迟到者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最终使他痛下决心改正缺点。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理论也启示我们: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改善自我的行为。在此案例中,“迟到”的确是一种不良行为,理应受到批评,但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宽容之心原谅了他的缺点,给了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并对他平日为班级的无私付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他感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也让他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这种来自同伴的批评教育,巧妙地融入了赏识教育的艺术,有利于激励群体中的个体自觉纠正不良的思想意识和品行。

因此,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如能巧用赏识艺术,结合学生群体的力量,采用“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广东广州 510700)

责任编辑 湛园园

猜你喜欢
贝贝原谅纸条
两张纸条儿(上)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原谅
贝贝失踪了
纸条动物园
冬天来了
换个说法
联系方式
神秘的纸条
原谅别人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