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故事,让教育充满温情

2017-08-28 15:34孙萍萍
中小学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俊耶稣坏事

孙萍萍

【案例描述】

四年级的小俊晚上回家后,发现爸爸临时借给他用的手机不见了。小俊想起自己最后一个电话是在学校打的,打完就放在书包里,书包则丢在大堂里,人去操场玩了。家长估计是学生拿走了,于是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查一下。

第二天上午,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还真一下子就查到了。“肇事者”原来是同班的小林。

小林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广州,很幸运地进入市中心最繁華地带的小学读书。妈妈没有固定工作,家里还有一个五岁的妹妹,爸爸长期在省内其它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家庭经济有些拮据。为了减少家庭开支,他们只能在离校很远,租金相对便宜的白云区租房居住。为了能够出去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小林妈妈没时间接送儿子,都是小林独自一人坐公交车上下学。平时小林一直由妈妈管教,她虽说是通情达理之人,但囿于文化水平不高,管教方式偏于简单、生硬,说教无效,便以打骂相向。三年级以后小林养成了放学晚归,外出玩耍,无心向学,撒谎等一系列不良习惯。

虽说小林有时会对老师和家长撒谎,但在学校拿别人东西,我还是第一次见,有点意外。

下课了,我把小林悄悄叫出教室。

“手机现在在哪里?”

“书包里。”

“拿出来吧!小俊爸爸已经在办公室等着了!”

家长离开了。我让小林先回去上课。

尽管我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情,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听英语老师说,小林回教室时,就听到同学们在说:“大盗、杨家大盗……”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显然,孩子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一事情,估计消息是从小俊那里泄漏出去的。

下午,我把小林叫到办公室。

“上午,你回教室时,同学们有没有说什么?”

我这一问,小林的眼泪就止不住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有,他们说我是杨家大盗。下课时,他们还问我,之前小麦丢的手机是不是也是我拿的。还有不少人问我,他们曾经丢的钱、文具,是不是都是我拿的?老师,我再也不想跟这些同学玩了。”

可以想见,此时小林的心情该是多么的五味杂陈啊!

“老师想,你听了这些话,心里肯定挺难受的吧!我相信你之前的确没有拿过同学的东西。但‘失信容易取信难,你做了这么大的一件错事,同学们肯定会有想法,他们有所怀疑,也是很正常的。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也应该能理解。退一步说即使同学嘴上不说,心里也一样会有想法的。关键看你以后怎么做,让别人重拾对你的信任。”

小林点了点头,闷闷不乐地走了。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是非观了。看得出,部分同学已经在心中给小林贴上了标签。

该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小林这一次经不住诱惑的行为呢?我想到了“温度故事”。正如美国作家教师山姆·史沃普说:“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故事的,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故事里长大的。”让有温度的故事、温暖的人物能够给予孩子一点点启发,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

第二天下午,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摘自《圣经》的故事:

有一天,神的儿子耶稣向群众布道,教导他们从善行善。正在这时,有几个人带了一个女人来到耶稣面前,说这个女人做了坏事,要求耶稣处死她。因为根据他们的先知摩西曾经制定的法律,做了这样的坏事是应当被石块打死的。

耶稣弯下腰来,用手指在地上写字,没有理会他们。可是来人仍然要求耶稣处死这个做了坏事的女人。耶稣站起来对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当中如果有谁没犯过错误,谁就先拿石块打她。”说完,就弯下腰来,继续用手指在地上写字。这些人听了这句话后,一个一个地悄悄走了,只剩下耶稣和那个女人。

耶稣站起来,问:“那些人都去哪里了?没人定你的罪吗?”

“先生,没有。”

“那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听完这个故事,教室里一片安静。除了小林同学的眼圈有点红,同学们的眼睛闪闪发光。

趁热打铁,我说:“我们谁没犯过错误?当别人犯了错误时,我们要学会宽容、帮助他人,最不应该有的行为是嘲笑。我相信故事中的那个女人将来一定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也相信我们班的小林同学也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在老师面前也真诚忏悔过,并且下决心改正缺点了。”

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有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给予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经过这次教训之后,小林痛改前非,整个人沉稳了不少,也开始认真学习了。班上也再没有同学质问、怀疑、嘲笑小林了。随着小林的进步越来越大,老师的表扬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看到了他闪光的一面,也越来越欣赏他了。在同学们的推选下,他还担任了组织委员,每天负责带领学生归程队离校,可以说干得有模有样。

小林的变化,让我看到了“温度故事”的力量,这大概就是“一两故事胜过十吨道理吧!”

【案例反思】

华东师大的著名教授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际吸引与排斥使班里出现三类学生: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很显然,“拿手机”事件发生后,小林遭遇了严重的人际危机,很多同学对他不再信任,他大概也成为“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了。此书中还指出,被排斥的学生,他们常常感到不安与气愤,并由此而与集体对立,甚至产生敌意和对抗。的确如此,小林在和我的交流中,已经明确表示:“他再也不想跟这些同学玩了。”而此时,我该做什么呢?尊严碎了一地的小林,他最需要什么呢?——提高他的自尊!为他营造一个安全又温暖的心理环境。

于是我想到了“温度故事”,这个故事既是讲给小林听的,更是讲给班上其他同学听的,让他们通过故事,有所领悟,转变对小林的态度,从而改善小林的周边关系环境,让小林觉得不再被孤立,继而融入到集体中。可以说好的故事,就犹如酵母,它会在孩子个人心中发酵,然后在集体心中发酵,继而会变成为一个色香味诱人的大面包。事实上,小林的转变,也正演绎了这句话。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广东广州 510620)

责任编辑 湛园园

猜你喜欢
小俊耶稣坏事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邻桌的故事
什么是良心
石崇炫富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识时务者为俊杰
警惕孩子“抄袭”不文明语言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