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该关注什么

2018-01-26 11:29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身心学业课程标准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区域、城乡、校际、人群、结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平衡,观念先导、公平推进、内涵发展、制度保障、社会服务、国际参与的不充分等;二是教育的工具性外部特征明显,如过于看重分数、证书、升学、就业等个人显性外在要素和规律,注重奖牌、等级、升格等学校粗放型的外延标签;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家长、学校拼命追求的东西其实自己并不喜欢。

社会需求是多元的,人的个性特征是多样的,教育可以各有侧重而因材施教,但人的社会化和自我完善则都是必需的。新时代,教育需要眼于让两者完美结合。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内化于心,更加深入教育本质,聚焦人自身的健康成长。教育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在总体框架下满足个性差异的需求。按照教育标准的逻辑递进关系,我们要重点把握好成长标准、学校标准、学业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成长标准。学生分级分段的成长标准是一切教育标准的基础,要以各年龄段、各学业段少年儿童身心发育成长为基础制定,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否则后患无穷。因为少年儿童的受教育阶段,也正是其身体、心智逐步发育长成的过程,绝不能单纯、超时、非理性灌输知识,否则极有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身心发育及抑制好奇心、形象思维、创新力等。因此,成长标准是基础性工程,必须严格遵循生理、心理、教育科学的规律,真正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行教育与成长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就是今后的改革内容。

学校标准。学校建设标准一定要依据学生成长标准制定,按本阶段教育活动开展的需求制定。少年儿童的成长,在每个年龄、教育阶段发展的重点不同的,因此教育活动安排和教育内容模式也不相同。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一系列要求,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分布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学校全贯通培养,是久久为功而非一蹴而就的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抓各学段的育人重点,各项教育活动都要跟上,学校标准需要配套。

学业或专业标准。学业标准反映着基础教育某大类课程的培养要求,专业标准体现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学业标准不能盲目追高追快而违背规律,一定要适合、贴切、要突出每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合作意识、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对知识、技能、思维力的结构搭建和关键能力培养要前后连贯。

课程标准。它体现着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方式、目标等要求,是学业或专业中的一环,但不能脱离具体的成长阶段。其制定一是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要考虑本课程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需确定本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与培养方式。

猜你喜欢
身心学业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给身心降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