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的商务语用能力对比研究

2018-03-31 13:24段玲琍师敏秦菀玥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言语

段玲琍 师敏 秦菀玥

(四川外国语大学 商务英语学院, 重庆 400031)

1.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语种的外语语用能力研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特别是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具备恰当和得体的商务语用能力是开展贸易往来和实现商务目标的敲门砖,因此,商务语用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商务语用能力(Business Pragmatic Competence)是由日常语用能力(Everyday Pragmatic Competence)发展而来。国内外文献多数研究单一外语语言(以英语为主)语用习得的过程或与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士作对比,较少研究进行三种以上国家或语言的对比研究。语用能力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具体实证研究,同时将母语和外语或是不同语言背景的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路径和特点作对比也非常有利于语用的教学和研究,因此,对语用能力的研究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商务英语学科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认可,商务语用学已经成为研究商务英语的重要理论基础;商务语用能力也成为衡量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的构成内容(王立非等,2015);而商务英语作为商务环境的通用语,其作用越来越凸显,因而,商务语用能力的研究也是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需求。

本文从商务语用能力界定、语用能力的跨语种研究与商务语用能力的言语行为研究三方面探讨商务语用能力的对比问题,找出日常语用能力与商务语用能力的差别。

2.0 商务语用能力界定

目前为止,商务语用能力的界定没有明确的定义。Trosborg & Shaw(2005/2014、Shaw et al.(2005/2014)、Bargiela-Chiappini et al.( 2007/2014)和Daniushina (2010)是最早开始探讨商务语用能力的国外学者;国内学者翁凤翔(2009)和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2013)提出了商务语用的基本理念,基本的认识是商务语用能力主要研究商务环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和恰当性,具体指以语用学为核心理论,研究如何在商务语境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得体的语言使用实现商务目标,以商务语用能力和商务语境为核心概念,重点研究语用意义的表达与识别、商务语境的制约性、交际者的认知过程。王立非、张斐瑞(2015,2016)又进一步指出商务语用能力是语言产出和理解两方面的能力。

实质上,商务语用能力是日常语用能力的一部分,语用能力的生成要考虑动态语境、多元互动、多维度的因素。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 Business Lingua Franca)(王立非、张斐瑞,2015),英语通用语的商务交际策略、英语作为通用语的经济学阐释等问题都成为商务语用能力研究主要考虑的因素(Björkman,2014;刘艳梅,2015)。

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研究也要考虑动态语境下、交叉文化下、多元人际关系下商务语用能力的构成(段玲琍、徐亚玲,2016)。韩宝成、黄永亮(2018:96)研制出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语用能力的描述框架”,根据此框架,段玲琍、张鹏、向莉(2018)构建了英语通用语语用能力的两大能力或要素:理解和表达能力,具备了这两大能力就具有了对所要表达和理解的交际意图的传递能力,而要有效传递意图,又必须具备三大分支能力:第一,构建语言变体知识的能力;第二,构建动态语境的能力;第三,构建交叉文化交际的能力。基于以上研究,商务语用能力也包含理解和表达能力,以下三个分支能力又是他们的载体:

第一,构建商务语言变体知识的能力:商务英语是商场或职场的通用语,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在语音、词汇上有很多的不同;语言交际双方必须了解商务环境下的语言变体,具备辨析商务的语言变体能力,交流才能畅通;

第二,构建动态语境的能力: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的语境具有动态性、临时性,有时双方为了达到理解各自话语的目的,不得不临时形成一些特殊语境,即一旦离开二人的交流环境便失去意义的语境,所以构建临时语境的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这种能力还需要双方的合作,因此合作意愿是构建此能力的前提;

第三,构建交叉文化交际的能力: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交流的双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要达到理解和表达各自的意图,双方都必须了解并能包容对方的文化,否则交流会失败。因此,交际双方的交际态度、适应性等取决于双方对交叉文化的接受度、理解度,同时,对英语的本土化理解是双方交流成功的前提。

3.0 日常语用能力的跨语种研究

国内外的跨语言日常语用能力对比研究中,分三种研究情况:

第一,部分研究基本限于单一语言的语用情况分析,如,沈龙涛(2011)从年龄、性别、身份等社会文化因素入手,对日常生活、职场、跨文化交际等不同情境下德语恭维语的发出和应答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王鹏飞(2015)结合法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实际语用失误,对中介语语用学视域下语用失误现象相关研究的发展、分类及成因进行综述。黄健红(2011)从对请求、邀请、提供、建议等言语行为的拒绝这4个方面就越南语中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唐雪梅、马吉德(2015)认为阿拉伯语的陈述句依据话语核心、外部要素以及上下文或具体的语言情景形成意义,具有赞扬、自豪、哀伤等功效。李文(2014)认为韩语感谢语的使用频率高、范闱广。韩语感谢语可分为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两者经常搭配使用,目的是为了强化说话人的感谢之情。

第二,多数研究主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语用能力对比,以英语和不同语言间语用能力对比为主体,如,Lipson(1994)分析了美国英语和意大利语的抱歉语特点,Nelson et al(2002)对比了阿拉伯语和英语拒绝的情况;Gallaher(2014)通过对美、俄抱怨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美俄的不同社会文化使他们对语言礼貌程度的选择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起步较早,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如,Liao & Bresnahan(1996)、Chen、Ye & Zhang(1995)、王爱华(2001)、孙哓曦(2009)、Su(2010)、Zhu(2012)等;汉语和其他语种的对比也有不少研究。

薛云(2006)以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和应用领域两方面对中德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丁楠(2013)基于问卷调查对比了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中问候语的用法,发现无论是在肢体语言方面还是在问候语的使用方式方面,中国人和西班牙人打招呼的方式的确存在一些相异之处。

王琳(2015)主要就外表、能力、亲属、所有物的恭维和应答方式等方面对俄汉恭维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在言语交流中俄汉恭维语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以及俄汉恭维语的民族文化特色。丽丽(2010)比较了阿拉伯语和汉语在问候语、称呼语、祝愿语、道歉语方面的差别:阿拉伯语祝愿语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深远,阿拉伯人祝愿语离不开真主,求真主保佑是阿拉拍人心目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

第三,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三种语言的语用能力情况,主要对三种以上国家或语言的语用能力进行对比,如,Weizman(1989)比较了英语、法语和希伯来语三种语言的请求暗示语;Olshtain(1989)比较了英语、法语、德语和希伯来语四种语言使用抱歉语的情况以及Blum-Kulka et al.(1989)比较了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法语、阿根廷西班牙语、德语和希伯来语五种不同请求行为的情况。

Chen, He & Hu(2013)对比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请求表达方式,发现在宏观层面上,三个国家的人选择请求表达相近,均与自己面对请求对象的拘谨程度相匹配,也都含有请求中心语前语列,包括道歉、核实请求条件、解释原因等。但在对礼貌程度的感知敏感度上,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比日本人低。此外,之前许多研究都认为直接性是中国人表达请求的典型特征,而此研究否定了这一点。

Ogiermann(2009)分析了请求表达在英语、德语、波兰语及俄语中的异同。波兰语和俄语中都大量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但它们使用祈使句的频率比英语高。此外,在俄语中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与正式程度有关。研究还得出,从英国、德国、波兰到俄国,祈使结构使用的越来越多,从听者角度表达请求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说明原因的请求策略也越来越多。英语和德语中的请求表达多用疑问结构。此外,尽管四种语言中表达请求时均将面子影响程度降低了,但具体的方式因文化而不同。英语中使用询问式方法、德语中用低调词、荷兰语和俄语中多用语法降级,如时态和否定。

综上所述,外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在各种语言中均有体现,所涉及的言语行为包括请求、 恭维语、拒绝、陈述句、感谢语、抱歉、委婉语、问候语、抱怨、祝愿语等,特别是俄语语用学(周民权,2009)、日语语用学(周林娟、唐千友,2010),朝鲜语语用(朴珉娥、袁毓林,2015)、法语语用(王鹏飞,2015)、西班牙语语用(丁楠,2013)的研究较为充分。随着汉语在海外的不断推广,汉语语用能力的研究也迅速发展(余光武,2014)。

4.0 商务语用能力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与日常语用能力的研究比较,跨语言的商务外语语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到日语、俄语等,主要探讨商务日语中的敬语,如,金镜玉(2006)、蒋晓容(2009)等;丁一(2011)研究商务俄语的语用情况,基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商务信函单据中的俄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其结构上的基本规律。当然,有少量专门探讨语用学或语用能力的论文,如,周林娟、潘幼芳(2010)研究商务日语教学中日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培养,探讨了新形势下商务日语的语用内涵,分析了目前商务日语语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语义、语境、商境“三位一体”教授法,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商务日语语用能力的途径。其他语种对商务外语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特别是汉语国际化的推广,使商务汉语语用能力的研究更加迫切(范伟华,2012)。

根据王立非、张斐瑞(2015)对1995-2014年间国外商务谈判互动话语研究,发现言语行为的研究仍然是商务话语的研究热点,如,Trosborg & Shaw(2005/2014)、Shaw et al.(2005/2014)、Nawamin(2006)、Page(2014)、Rüegg(2014)、Giannoni(2014)、Rundblad & Chen(2015)等研究了商务环境中投诉、抱怨或建议的语用策略。为了进一步了解商务环境下言语行为的具体体现,本文以“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OICE,Vienna-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为研究对象,对比商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言语行为表达。该语料库是迄今所建的第一个大型英语通用语语料库,收纳了近50种不同母语国家的人员用英语交流时的口语音频及转录后的文字,总容量达100万词。同时,VOICE语料库仍在不断扩建完善中,于2013年1月更新的VOICE 2.0版本容量达1,023,196词,涉及151件言语事件,说话者数量达1,260位。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VOICE语料库的前三个领域,即教育(ED)、闲暇(LE)和商务(PB),涉及六种言语活动类型:服务(sve)、座谈(pan)、交谈(con)、会议(mtg)、采访(int)和讨论。本文选择了请求、拒绝和抱怨三种言语行为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第一,通过对语料库的整理分析发现在教育和闲暇两个领域中,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直接请求策略次之,非规约性间接请求使用的最少。而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中,可能性询问策略使用最广泛,除了常见的以can, could, will, would开头的疑问句外,还出现了is it okay if ...?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you can ...? If I may ...? Do you mind if I ...? Is there a possibility to ...? ... okay with ...?Do you want to ...? 等表达。此外,建议表达型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主要有Let’s ...和 Why don’t you ...等表达。直接请求策略多以祈使句和愿望陈述为主,尽管施为句也有使用,但频率不高。祈使句多与原因阐述和条件确认一起使用,加please以舒缓语气,如“If you could,please provide ...”。祈使句与可能性询问策略组合使用的频率也较高。非规约性请求策略中,强暗示策略使用的频率较高,弱暗示策略很少使用。

在语料库的商务领域中,由于商务活动存在权利不对称性,同时商务活动更注重效率,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比重偏高,规约性间接策略次之,非规约性间接策略几乎没有使用。直接请求策略中,祈使句使用的最多,且祈使句与可能性询问策略组合的情况较多,如“I just give you the list to sign in, okay?”。直接请求策略有时会伴随着原因阐述一起使用。施为句在商务领域中也有使用,但频率不高,如“I would kindly ask you to send again on a monthly basis: a stock and sales report.”。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中可能性询问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可能性询问与建议相结合的策略也经常出现。

当然,请求策略理论并不能穷尽真实情境中的请求表达,真实情境中有部分表达是依托于具体语境的,并不会完全属于某一个请求策略的范畴,有时候请求的表达并不完整,如“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有时只是一个单词,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例如在餐厅点餐时:“milk?”“Yes, please.”“With gas? Without gas?”“Without gas please.” 简单的一个“yes”清晰地表达了请求。

第二,基于对语料库的分析发现“拒绝”这一言语行为多出现在服务、会谈和闲暇交流的场景里,很少出现在公司的内部会议中,而且说话双方的地位多是平等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拒绝时多采用间接拒绝策略,通过说明理由、遗憾抱歉来表达拒绝之意;即使是直接拒绝,也会在回答“不”之后添加解释、提供建议等来缓和气氛(段玲琍、翟菁菁,2017)。如,荷兰、日本、奥地利、土耳其等国的英语使用者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时,往往先犹豫,然后解释,甚至反复解释;或者直接说“不”然后再进一步解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的英语使用者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或“建议”时,往往先直接说“不”,然后再解释,如下列就是直接拒绝请求的对话:

A: (建议)Would you like anything? Sandwiches which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ference desk?

B: NOT (.) this time.

在商务话语中,凡是涉及经济利益时,说话者则开门见山,多采取直接拒绝的方式,以此来保证合作伙伴继续维系良好的关系,保证公司的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如常使用以下直接拒绝话语:1) ... Our company can not do that ... 2) Manager Li refuses to accept this plan. 3) No way. 4) I refuse your request. 5) I’m sorry, I can’t accept your program.(翟菁菁,2018:52)

— How about 20% discount of the price?

— The purchase is not that low and we can’t earn anymore if discount too much.

第三,同样,“抱怨”这一言语行为也多出现在服务、会谈和闲暇交流的场景里,但因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期望值及双方是否有契约约束的不同,所选择的策略也有不同。当然,由于抱怨言语行为本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说话人所选用的抱怨策略也与文化因素相关。通过对VOICE语料库整理分析发现,在日常交际中,来自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土耳其、意大利、英国、中国、韩国等人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时,通常会采用先抱怨事件,然后解释情况的模式并选取“表达不满”、“明确抱怨”和“谴责和警告”多种强度不同的抱怨策略。其中,中国、韩国、英国、奥地利、土耳其的英语使用者通常采用较委婉间接的抱怨策略,例如:

(1) A: Do you enjoy your new school?

B: It is good. The city is very good and I like it, though I don’t have any friend there. But the school is a little bit bored, because there is no social environment. Everybody comes to school and takes courses. After that they go home.

(2) A: I am so upset about you, because you didn’t participate.

B: Well, I went there and I was physically there.

A: Only physically. Not mentally.

而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的英语使用者多采用更为直接的抱怨策略,例如:

(3) A:Hey, she winked at you.

B:Oh, no! Honestly, it’s always the ugly women that winked at me!

在商务环境中的抱怨言语行为却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由于常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介于需维护双方谈判人员的面子从而保证双方公司良好的关系,各国英语使用者都多选用“明确抱怨”这一策略。并且除了抱怨事件及解释情况外,有时还会给出补救建议。具体抱怨话语如下:

(4) A: At this moment,it is not interested, because you know it’s coated with chocolate.

B: Right.

A: Inside is a plastic. You should do some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for infant safety.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构建商务语言变体知识的能力是具备商务语用能力的首要前提,商务语言的直接性是交际双方必须接受的状况;其次,构建动态语境的能力是商务交际的必备能力,一个单词、一个眼神等都可以构成商务临时语境;再者,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语用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商务环境是权利不对称且注重效率的领域,直接请求策略、直接拒绝策略和直接抱怨策略的使用更为频繁;而且,对交叉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以及对英语本土化的接受也是必备的商务语用能力。

5.0 结语

由以上日常语用能力在各种言语行为的体现可以看出,日常语用能力的体现具有多元性,不同语言因不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商务环境中商务语用能力的构建与日常语用能力有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商务利益的直接性决定了商务话语的语言变体比较直观,临时语境的构成也是直接性的体现,同时,语言的本土化也是商务环境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当然,本文主要基于前人文献对日常语用能力的分析,而商务语用能力,尤其是跨语言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所得结论会有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分类,使商务语用能力的研究更具体化。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关于冬天
商务休闲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