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优选与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2018-03-31 13:24杨连瑞孙妙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构式二语语感

杨连瑞 孙妙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3)

1.0 统计优选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1.1 统计优选的概念

概括是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寻找共性形成概念范畴或一般性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策略。然而当学习者通过概括得出的规则超过了其适用范围,就会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影响语言产出的质量。因此,如何避免过度概括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是什么样的机制帮助儿童或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避免过度概括的问题(顾鸣镝,2013),Goldberg(1993)提出了“统计优选”(statistical preemption)①的概念。统计优选是指在言语产生时具体的知识总是能够优先于一般知识得到提取,只要两者均能等效地满足语境的功能需求(梁君英,2007)。

产生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统计优选是一个利用间接否定证据的过程。若学习者在某一语境下预期听到构式A,然而实际反复听到的却是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均相似的构式B,这种预期出现与实际出现的矛盾则被视作一种间接否定的证据。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会推知在该语境下构式A没有出现是因为构式A是错误的,而反复出现的构式B才是更优选择(Goldberg,1993,2006;Foraker et al.,2007;Boyd & Goldberg,2011)。例如,当学习者在习得双宾构式后,由于双宾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学习者会产生若干动词的双宾用法,甚至在表达“向某人解释某事”的语境下也会想当然地生成*explain sb sth的组合。因此,在遇到此语境时,学习者会预期出现*explain sb sth,然而实际接触到的却是explain sth to sb。在反复大量的预期错误中,学习者会下意识地进行如下推理:在此语境下,双宾结构应该是适宜的,然而遇到的总是与格构式,那么*explain sb sth本应出现却没有出现必定是有原因的,即*explain sb sth根本就是不适宜的。于是在该语境下explain sth to sb会替代*explain sb sth,从而避免过度概括的错误。

根据以上的运作机理,不难得出:一方面,统计优选是一种由错误驱动的学习过程(Boyd & Goldberg,2011),而学习的过程依赖于基于频率的逻辑推理。当期望出现形式与实际出现形式不一致时,通过比较已知动词的期望出现率和在已知构式中的实际出现率,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已知动词在已知构式中出现可能性的计算来推知负面证据。若一个动词在一个构式中的期望出现率明显高于它的实际出现率,学习者就推知该动词不能在此构式中使用(顾鸣镝,2013:67)。

另一方面,统计优选的发生至少受到三个重要条件的制约。第一,统计优选发生的基础是语境。只有参与统计优选的双方能够等效地满足当前语境的功能需求且存在竞争关系,统计优选过程才会发生(Goldberg,2011)。例如,只有涉及consider going和*consider to go的语境中才会发生动名词对不定式的优选替代,与涉及consider其他用法的语境无关。第二,统计优选的力度与频率及内容包涵度相关。统计优选过程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频率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非预期构式出现的频率足够高,才能使得学习者否定原预期构式并发生替代。另外,先前验证过的例子与目标例子的语义空间粘连性越强,学习者的自信度越高,统计优选的力度越强(Goldberg,2006)。第三,统计优选发生的必要前提是产生预期。预期错误是驱动型学习的力量来源,只有学习者在接触到实际话语之前对即将出现的话语进行预期,才会有产生负面证据的可能,统计优选才能发生。

1.2 统计优选的理论内涵

尽管统计优选的概念相对抽象,但笔者认为其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1)统计优选顺应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该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使用,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体验,其习得与语言接触多寡有关,语言接触频率是语言习得的一个机理(王初明, 2011)。统计优选的发生以语言接触为前提,学习者依据以往语言体验的经验对某一语项在语境中的使用产生预期,且通过对预期出现频率与实际出现频率的统计对比进行间接负面证据的推理。因此,统计优选对过度概括错误的抑制作用是建立在语言使用之上的,与语言接触频率相关,这符合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观点。

(2)统计优选符合动态系统理论观点。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通过吸收环境中的能量而增加秩序和复杂性,并在与外界的互动反应中不断自我重组以实现自组织、自适应,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李兰霞,2011)。统计优选过程实际上就是外部输入与内部语言系统的互动反应,频率作为引起语言系统自我重组的重要因素,当一个动词在一个构式中的期望出现率明显高于它的实际出现率时,语言系统会自动对外部环境进行自适应,完成期望表达的替换,更新内部的知识结构。因此,统计优选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推动知识系统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统计优选遵循互动协同理论的观点。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互动对学习的重要作用(Vygotsky,1978),而互动的效果在于协同。协同发生于情境模式、语言结构、认知环境等多个层次,且发生在一个层次的协同会引发其他层次的协同。统计优选的最终结果就是两个能够等效满足语境需求的表达竞争得出在当前语境中最适宜的语言结构,这其实就是一个由语境激发语言结构的协同过程。其次,统计优选的推理过程发生在互动之中,是在互动过程中的预期与反馈中实现的,互动方的水平越高,优选的效果越好。因此,学习者利用统计优选过程实现与互动方的协同,实现拉平效应。

(4)统计优选与二语语感联系密切。所谓二语语感,就是学习者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既定用法的敏感性,是对语言上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张景祥,2000:88-89),其“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够恰当运用语言进行不同言语行为的能力”(王雪梅,2006:12)。尽管目前界定存在感觉说(sense)、能力观等分歧,但归纳来讲:二语语感实质是一种在言语接触中产生的对语言用法合理度的判断。而统计优选则是在言语实践中利用频率统计推理语言用法的适当性,从作用对象上二者具有一致性;其次,二语语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具有可习得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当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语言接触达到一定量时,量变引起质变,即可获得语感这种能力。而统计优选本身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发生也需借助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学可教,二者在属性特点上具有相似性。再次,语感的功能是对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相互转化的结果起监控和调节作用(胡学云,1992:10),而统计优选的作用就是利用表层结构的比较实现对转化结果的调节优化,二者的功能作用具有相通性。如此看来,统计优选其实可视作二语语感的重要来源,语感能力从理论上存在通过统计优选效果的加强而得到提升的可能。

当下,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中过度概括的错误泛滥,时而产出不为本族语者青睐的中式英语。统计优选,作为避免过度概括的有效机制,其在一语习得领域已得到有效验证,且积极作用显著(Brooks & Tomasello,1999;Goldberg,2006;Boyd & Goldberg,2011),而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寥寥。若是能将统计优选迁移至二语习得领域,则可能成为提高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质量,提升二语语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0 一语研究

国外对统计优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替代研究(Clark,1987;DiSciullo & Williams,1987)、迂说致使构式(periphrastic causative construction)与及物构式研究(Brooks & Tomasello,1999)、与格构式与双及物构式研究(Goldberg,2006)以及形容词使用(Boyd & Goldberg,2011)等方面。

2.1 形态替代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统计优选研究是形态替代研究,也称为阻塞。譬如,施事性名词化词缀-er具有部分能产性,但它却不适用于那些已经具有一个施事性名词对应体的词。例如,某人担任某场比赛的裁判(ref a game),我们不能使用refer来指称裁判,因为已经存在现成的referee这个词,它的高频实际出现率会使refer被替代。类似地,went替代了goed,children替代了childs(Clark,1987;Kiparsky,1993)。此外,DiSciullo & Williams(1987)还讨论了形态形式替代短语格式的情况,例如better替代more good。在形态替代中,由于优选形式与被替代形式的语义与语用功能完全相同,因此形态替代具有直接性(Aronoff,1976;Rainer,1988;Goldberg,2006)。

2.2 短语构式替代

相较于形态替代,由于两个短语构式在语义或语用上总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短语构式替代的研究开展的稍晚一些,但结果仍证明了统计优选的适用性。

Brooks & Tomasello(1999)以六七岁的儿童为被试对象对迂说致使构式与及物构式之间的统计优选进行了研究。第一组受试见证了一个新动词既可以在不及物构式中使用②,又可以在迂说致使构式中使用③,而第二组受试只见证了该动词在不及物构式中使用。大量输入后,实验者诱导被试进行产出④。结果发现,第一组使用及物构式⑤进行回答的概率只有第二组的一半。由此可见,在该语境下,迂说致使构式相比及物致使构式被优选出来。如果学习者在一个语境中听到一个迂说致使构式,且在该语境中及物致使结构至少也同样适宜,那么学习者会避免在类似的语境生成及物致使构式。Tomasello(2003) 的后续实验也对该结论表示了支持。

Goldberg (2006)对双及物构式和与格构式的统计优选进行了研究(例(1)a.* She explained someone the story. 与(1)b.She explained the story to someone.)。研究发现,在双及物构式和与格构式同样适用的语境中,若学习者持续接触到与格构式,则学习者可以下意识地推断与格构式才是最优选择而减少双及物构式的使用。但在其他数据库研究及产出实验研究中也发现,在接事论元为代词并且被转移的实体为名词短语的情况下,双及物构式反而会替代与格构式(Dryer,1986;Collins,1995;Arnold et al.,2000)。尽管实验结果存在差异,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许多动词可以在两个构式中自由出现的情况,但Goldberg(2006)指出,优选的依据是基于统计,如果学习者在某语境中认为甲构式是最适宜的,然而却总是反复听到乙构式,则学习者最终会推理出甲构式在此语境下终究还是不适宜的,从而避免产出类似例句(1)a的错误。

2.3 a-adj替代研究

Boyd & Goldberg (2011)将统计优选的研究拓展至a-adj⑥。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诱导成年本族语者使用目标形容词对图像进行描述,使其或将形容词置于名词前或置于定语从句中作表语成分,如下所示:

置于名词前:(2)a The sleepy/ * asleep fox moved to the star.

置于定语从句中:(2)b The fox that’s sleepy/asleep moved to the star.

目标形容词既包含真词,也包含假词。结果发现,当被试见证过a-adj在定语从句中的使用后,会大幅减少其在名词前的使用。这说明,当a-adj置于名词前和置于定语从句中具有相同的语境效果时,会发生后者对前者的替代,从而使学习者避免出现类似2(a)句中的错误。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当被试只接触过部分a-adj的定语从句使用实例后,即使遇到新a-adj,统计优选效应依旧存在。该现象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见证所有词目的替代语境,学习者可通过将间接否定证据概括化并运用到整个范畴当中,即统计优选过程并非单独作用于每个独立词目,而是通过将约束限制概括化将其适用于整个词类范畴。因此,学习者对限制条件的概括不仅依赖于范畴化过程(即对相似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集合的过程),同时也依赖于统计优选过程。当统计优选过程与已存在的范畴相结合,其避免过度概括的作用高效且有力。

2.4 动词词频影响

除了以上具体构式的研究,学者们还探索了动词频率对统计优选的影响,发现了统计优选中的频率效应,即低频词相比高频词更易在新构式结构中被优选。例如,Brooks & Tomasello(1999)实验发现3-8岁的儿童更倾向于在以前从未见过的构式结构中使用低频词而非高频词。Theakston(2004)利用判断测试发现5-8岁的儿童以及成年人均认为含有低频动词的新句子相比含高频动词的新句子可接受度高。Ambridge et al.(2008)发现5-6岁、9-10岁的儿童和成年人也表现出相同的倾向。以上实验虽结果相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存在没有排除固化影响的不足(即由于高频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常规用法固化程度高,说话者更趋于相对保守,使得对其新用法可接受度低)。为了排除固化效应的干扰,Robenalt & Goldberg(2015)将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进行了优化升级。除了频率,实验中又增加了是否存在可替换表达的变量,将含有动词非常规用法的新句子分为(1)存在替代表达⑦和(2)不存在替代表达⑧两类,两类句子又根据动词的使用频率分为高频和低频。同时,测试中又增加了对应动词的常规用法句子作为基准句。分析发现,相比基准句,(1)类句子中低频词的接受度明显高于高频词,而(2)类句子并未表现出相同的频率效应。该结果证明恰恰是统计优选而非固化效应对句子的可接受度产生了影响,高频词因其在竞争构式中的高实际出现率会使得新构式替代它的难度加大,相反,低频词往往在新构式的使用中更易被接受(Clark et al.,1995)。同时,该结果也说明了统计优选中的频率指的是动词在相关表达中的频率,而非动词的全部使用频率。

3.0 二语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少量研究者将研究对象转向二语学习者,探索二语统计优选过程,但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为Ambridge & Brandt (2013)、Robenalt & Goldberg(2016)以及张晓鹏、董晓丽(2017)。

3.1 国外复制性研究

Ambridge & Brandt(2013)对一语为德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进行了方位词使用的复制性研究,并将结果与Ambridge et al.(2012)中本族语者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中,二语者分别对包含英语方位词常规使用和非常规使用的句子的可接受度进行打分,例如(3)a She filled the cup with water.和(3)b * She filled water into the cup.。分析结果发现:二语者整体上与本族语的判断相似,但二语者可能并没有在理解加工过程中产生预期,并将预期的表达与新表达进行比较。换言之,二语学习者并没有显示出自发地使用间接证据,似乎缺乏发生统计优选的前提。

类似地,Robenalt & Goldberg(2016)将Robenalt & Goldberg(2015)拓展至来自不同国家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对比发现,整体上来讲,二语者并未显示出与本族语者相同的区别(1)(2)类句子的能力,同时也并未表现出相同的频率效应。该结果似乎说明二语者缺乏发生统计优选的必要前提,即产生预期,即使有,统计优选的效果也与本族语者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实验还发现:具有较强口语能力的二语者的表现与本族语者几乎相同,这意味着二语学习者可以具备与本族语者相同的产生预期的能力并发生统计优选过程,并且这一能力可以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逐渐获取。

3.2 国内相关研究

二语统计优选在国内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目前仅在张晓鹏、董晓丽(2017)对中国二语者在英语名词可数性转换习得的实证研究中以“语义占位”的名称被提及。该研究利用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学习阶段固化、语义占位(即统计优选)以及名词所指个体化程度对学习者英语名词可数性转换习得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无论在可数名词与其转换的不可数用法中还是不可数名词与其转换的可数用法中,统计优选会随着语言输入量的增加逐渐抑制转换用法的习得,且在高中英语学习后期阶段与其他两个因素共同起抑制作用。张晓鹏、董晓丽推测,抑制作用的叠加可能会使得抑制时间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使得学习者名词可数性转换的发展停滞,但这一推测仍需进一步检验。

总体来讲,统计优选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无法对统计优选的作用进行全局把握。但从现有研究的初步结果来看,二语学习者在统计优选效果上与本族语者可能存在差距。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外语教学偏重形式教学且语言输入不足,学习者往往过度拘泥于语法上的条条框框,缺乏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导致产出时往往忽视以往的语言体验,一味直译,难以利用间接否定证据。但若是对学习者进行统计优选的科学引导,二语者语言产出质量及二语语感能力又能否得到加强?这一问题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值得进一步挖掘。

4.0 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统计优选的研究目前来看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一语多、二语少,国外多、国内少,正面多、负面少的特点。总体而言,国外对一语统计优选的研究已相对成熟,证实了统计优选对学习者在各类构式结构及语言要素中避免过度概括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一语研究对统计优选的影响因素及其是否存在负面作用等问题却少有涉及,在实验方法上多为诱导性产出实验,缺乏利用脑电等科技手段提供的神经生理证据支持。在二语方面,研究多为二语者统计优选总体状况的摸索及猜测,针对具体形式结构的研究寥寥。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可接受度判断任务为主的复制性研究,对统计优选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尽管如此,张晓鹏、董晓丽(2017)的实验显示出的抑制作用,使得人们对统计优选的两面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不禁置疑,在更为复杂的二语习得环境下,统计优选是否会显示出在一语习得中相同的积极效应?这还需进一步验证。

因此,在未来的二语统计优选研究当中,一方面,应加深对统计优选本身的全面认识,需首先聚焦统计优选在不同语言层面及具体语言要素习得中的作用问题,正确把握其积极作用及抑制作用的平衡关系,逐一明晰影响因素,找到利用和改善统计优选效果的方法。另一方面,统计优选与二语语感联系密切,二语语感能力的提升是否可以通过统计优选效果的加强来实现?若是能将统计优选科学地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来进行教授,培养学习者的预期意识,训练逻辑推断的能力,在高质保量的输入环境下提升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敏感性,习得限制规则从而规范语言使用,那这将成为二语语感培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不妨是一个提高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质量和地道程度的既简单又可行的方法。

5.0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统计优选在一语习得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二语习得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将是新的发展趋势。统计优选不仅在理论上契合二语习得理论观点,在避免过度概括方面作用显著,与二语语感也联系紧密。若是能把握好统计优选与语感的内在联系,将统计优选引入二语习得领域,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模仿做起,并逐渐结合国内学习者的特点深入到具体的构式结构中去,充分挖掘其影响因素以此找到改善优选效果的策略、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那么二语学习者过度概括的错误将大量减少,其二语语感也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并将为解决二语学习者二语整体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口语产出能力低、质量差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注释:

① Statistical Preemption也被译为“占先统计”(梁君英,2007)或“基于统计的替代”(吴海波,2008)。

② 例:The cow is chamming.

③ 例:Ernie’s making the cow cham.

④ 例:What did Ernie do to the cow?

⑤ 例:Ernie chammed the cow.

⑥ A-adj指以元音a开头且不能放在名词前的形容词,例如:asleep,afraid。

⑦ 例如:Amber explained Zach the answer.(替换形式: Amber explained the answer to Zach.)

⑧ 例如:Megan smiled her boyfriend out the front door.

猜你喜欢
构式二语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