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野下新媒体流行语的跨文化现象*

2018-07-27 03:19吴娅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跨文化

吴娅妮



吴娅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新媒体流行语是对当前社会现象、社会文化与社会心态最直观、动态的反映,而模因论另辟角度,成为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解释并促进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与变异。探讨流行语中跨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流行语和传播中的外来文化模因现象,对促进跨文化交流有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模因论;新媒体流行语;跨文化交际

模因论学说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基因是生命的繁衍复制者;而文化的演进源自模因中的不断模仿与复制。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中,研究者研究表明,语言与模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作为文化进化单位,模因依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成为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本身的发展离不开模因。从语言的发展进程来看,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与语言学中的模因论观点一致,不同的流行语模因具有各不相同的自我复制能力,并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获取继续传播的机会。

伴随着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新兴媒体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信息传播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及优势为跨文化传播构筑起了新的语境。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人们接触异质文化的信息量不断累积增加,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的常态化。新媒体流行语演绎着社会跨文化现象,隐射着现实社会格局,表达着当下社会公民文化心态的变化,激发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新思路。王守仁(2009)提出,外语教学者“要积极实践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以丰富的英语网络资源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效果”[1]5-8,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对新媒体流行语的跨文化现象进行探讨,从而形成新型理论支持,为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兴趣与能力提供新思路。

1 “模因论”的基本概述

1.1 模因

“模因”(meme)一词源于生物学,由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科普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其中模因从狭义角度被定义为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大脑传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并在大脑中不断得到复制并进行下一次模仿。”从广义角度而言,“模因论的过程可以成为模仿”[2]。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对模因(meme)一词的解释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3]109。(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通俗点讲,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通过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例如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复制、传播的言语、行为、观念等均可称为模因。

1.2 模因论

模因论成为解释文化、语言演化规律的新理论,早在西方学术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近几年来被引进国内,从何自然、何雪林2003年发表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开始,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基于模因基本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也对网络语言、外来词、流行语、广告等多种语言现象做出崭新的诠释。2003年,我国学者何自然将meme翻译为“模因”,并将模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模仿单位;第二阶段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4]200-209。何自然(2005)认为,基因作为人脑中的复制因子,促使文化信息通过模仿、复制得以传播,模因可以像基因一样纵向代际传播,也可以在同代人之间横向模仿传播。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不断被复制与传播,促使不同阶段出现形体各异的语言现象,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称为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可以分为强势语言模因与弱势语言模因。何自然还指出,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对跨文化现象的成功交际具有启示意义[5]54-64。

1.3 形成“模因”的四个阶段

基于模因论角度出发,模因的携带者被称为宿主(host),宿主携带并传播模因的过程称之为复制。任何文化的进步都以自身模因的复制与对外来先进文化模因的嬗变来实现。Heylighen(1998)提出模因要想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6]418-423。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循环:同化,是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的成功在于能“感染”宿主,进而占据宿主的记忆,宿主选择性地舍弃其他相互排斥或不相干的模因倾向,将认同、接受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记忆,模因必须能够储存在宿主大脑中一段时间,才能称作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宿主的机会越多。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表达,以被广泛传播为目的,模因必须从宿主抽象记忆中转化出来,成为实体宿主能够感知的物质外形,如话语、文本、图片以及行为。传播,模因表达必须要具备有形的稳定的媒介或载体,如声音、书本、照片、光盘等,从一个宿主传输到另外一个或多个潜在宿主,从而得到不断地复制和传播[7]160-162。

2 新媒体流行语及其传播原因

流行语是指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或某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具有时效性强、使用率高的特点。而新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由互联网而衍生出来的向用户传递信息或用于娱乐的媒介总和,如博客、手机电视、手机杂志、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等。新媒体流行语主要是指通过新媒体获得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门用语。它的产生、发展与变异是多元素文化冲击下的产物,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仿效,如:“神马”、“鸭梨山大”、“蓝瘦香菇”、“主要看气质”、“洪荒之力”、“且行且珍惜”、“四海八荒”等等。

相比于传统媒体流行语,新媒体流行语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复制与传播,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新媒体互联网的发达为流行语模因的迅速传播复制提供一个必要的客观条件。一方面,新媒体信息集中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多种高效传播媒介,给受众群体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打破了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形式,人们能更加灵活自主的获取感兴趣的话语信息,促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发性和私密性最大限度要保证受众群体自由平等的权利,也为流行语的迅速传播复制提供基础。

其次,一些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强势模因与传播者有必不可少的关系。流行语使用主体的主要特征是年轻化,在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高学历、高智商、富有好奇心、勇于创新的大学生群体成为当仁不让的主体。

再次,语言模因之间处于优胜劣汰模式,通过新媒体手段复制和传播范围最广和时间最长的模因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强势模因。

当今,高校流行语在新媒体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蓬勃发展,成为新媒体流行语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队伍,它不仅体现了时代特色,而且反映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它时代性强、传播面广、使用频率高,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大众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3 新媒体流行语的跨文化现象及模因论解读

语言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不仅是文化重要突出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陈光磊,1992)[8]19-30。作为文化传播中举足轻重的载体,新媒体流行语所独具的优势使其成为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并得以持续生存的强势模因。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区域的信息会在新的传播空间得以快速流动,外来文化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它们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渗入到从文化知识到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在中国,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些时尚元素为流行语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流行语的多元性,如:Iphone,CEO,Rock & Roll,OMG,Damn it!等,这些语句的流行也是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对外来文化好奇、模仿等心理的外在表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外来文化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也会逐渐加深。

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会给语言带来新的表达方式,继而经过不间断的复制、传播、变异,从而促进跨文化融合,而这种文化融合趋向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新媒体流行语中的跨文化融合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文化趋同与语码混用。

3.1 文化趋同

文化趋同(Culture Assimilation)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49年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的《俄国与美国》中。文化趋同是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吸纳对方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带来语言的宽容性与吸收新表达方式的张力,语言在文化包容中得到发展。英汉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趋同就是相互借用、融合对方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色并因此产生众多趋同的新词,例如:英语中的facebook(脸书)、Cappuccino(卡布奇诺)、APP(计算机应用程序)、model(模特)等都已深入汉语文化中。而汉语的“关系”(Guanxi)、“功夫”(Gongfu)、“土豪”(Tuhao)、“大妈”(Dama)等词语也逐渐进入英语文化,又如“cool”(酷)、“show”(作秀)、“white paper”(白皮书)等,它们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互相趋同。

中国高校流行语受到英语文化影响,形成的文化趋同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这里的英语文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

3.1.1 词句缩略语

缩略语是由较长的词语缩短省略而成的词语,在英文中通常表现为由每个词条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大写词,如:PK(player killing),DIY(do it yourself),OMG(Oh my god!),VIP(very important person)等。TMI是“too much information”的缩写形式,意思是“你有完没完”,但它的表达效果比“shut up”更委婉易于接受。LOL是当下最常见最受青年学生青睐的网络用语之一,最初在Usenet上流行,而后在其他电脑辅助沟通工具中广泛使用,甚至在其他媒体也有使用,LOL指“laughing out loud”,即大声地笑。有些缩略语是由谐音字母或数字组成,如:日常用语How r u(How are you),thx(thanks),me 2(me too),C U(see you)等。缩略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模因,一般容易被年轻人人理解和模仿,流行于大学校园。

在语言上,美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大量地使用缩略和简化的形式,展现了英语语言在表达上简洁、直接的特点。这一类流行语不但在表达手法上充分展现了英语语言的生动与幽默,而且还能让谈话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自然。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当代中国大学生也受到此文化的影响,他们学会并且偏爱选择这种简化的语言去交流,沟通直截了当,简洁明了,主题明确。

3.1.2 杜撰词

这一类流行语是指根据现有单词或构词成分,通过联想、推理或类比所创造出来的新词。如2013年年度流行词selfie(自拍、自拍照)是随着近几年自拍行为的风靡而出现的新近词汇,又如smilence(笑而不语),Z-turn(折腾)等,这一类词语盛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往往描述准确,形象生动,具有时代感,因此在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中得到迅速的复制与传播,并且广为流行。

3.1.3 名人名言

名人作品或讲稿中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中的语言模因往往经久不衰,能成为强势模因。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等。众所周知,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发出了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呼声。演讲中,他运用了多个排比句震撼人心,至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段话也成为后人不断模仿、复制的一个强势模因。这些模因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对于了解西方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

3.1.4 影视剧

人们通过电影电视这个集语言、文化于一身的传播媒介可以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对于某一电影的经典对白、台词的流传也传达了人们当时的社会观念、思想动态、价值观和人生观等。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电影风靡全球,其中Jack那句“You jump,I jump”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该对白被青年大学生们在各种场合进行了广泛的复制和传播。《阿甘正传》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指的就是人生当中充满了未知,结果往往出人意料,非常契合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各种经历时的心境,因此被人们熟知、复制和传播。

3.2 中英语码混用

随着中国社会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中英语码混用的新媒体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等场所开始流行,并越来越普及,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首先,作为从西方舶来的科技文化,IT行业和互联网当中的若干英语词汇直接进入了大众语言当中,例如:APP,4G,“Google一下”等。而韩国歌曲“江南style”传入中国之后,“××style”成为一种多模态强势语言模因,人们不断模仿创造这种“××style”体的语言模因并使其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其次,大学生们根据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演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行语,例如:“很out(很土,很落伍)”,“小case(小事一桩)”,“我快hold不住啦”,“你好high啊”;计算机专业术语CPU被用来指学识渊博、头脑灵活的老师或同学。另外,把英语语法中现在进行时(“动词+ing”)的用法巧妙得借用到汉语当中是一种比较有趣的形式,如:吃饭ing、羡慕ing、郁闷ing等,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由此还引申到过去式的用法,用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如:作业ed(作业完成了)、开会ed(已经开完会了)。这些被大学生们不断选择、记忆、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趋同,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也为我们扫除了沟通障碍。

4 新媒体流行语中跨文化融合的启示

英国学者Byram早在1989年提出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他强调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应当包括“鼓励对外语学习和外国文化的正面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共鸣”(1991)。当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的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感情、思想或信息交流时产生的交际行为。在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高学历、高智商、富有好奇心、勇于创新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使用主体。他们除了传播和掌握最新最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了解语言所折射出来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传统、观念等,融会贯通,为己所用,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模因复制与整合,有助于跨文化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新媒体流行语跨文化现象的探索中得到了如下启示:

1)基于模因论角度,对新媒体流行语进行初步探究,得出跨文化现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有主要影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促进作用,其中跨文化现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主要如图1所示。

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随着媒体产品的不断更新、媒体互动方式的不断融合以及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范围内跨文化交际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产生了新的特点。

2)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能够强有力地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现象,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观点。通过语言模因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模因论角度分析和解读新媒体流行语的各种文化复制和传播现象,可以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为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跨文化传播可以借鉴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加深以及文化心理差异的缩小,从而语言的融合性必然会增加。

可以看出,在语言和文化传播中,模因的发展就是一部“优胜劣汰”的进化史。模因作为文化信息的传播单位,为新媒体流行语中的跨文化传播和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之间产生互化,语言也在相互影响,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极大地扩大了语言文化间的包容性,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我们只有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跟上文明前进的步伐,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图1 流行语跨文化现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1] 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5-8.

[2] Dawkins, Richard.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4]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汉语,2003(2):200-209.

[5]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M].语言科学,2005(6):54-64.

[6] 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 tion Internat de CvbenWtique, Namur), 1998:418-423.

[7] 绍萍,仲红实.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160-162.

[8]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03):19-30.

Intercultural Phenomenon of New Media Catch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s

WU Yani

()

New media catchwords are the most intuitive and dynamic reflection of current social phenomena, culture and mentality, while meme is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e law of cultural evolution and dissemination. Memes interprets and promotes the spread and variation of new media catchword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intercultural phenomena and analyze foreign cultural memes in new media catchwords.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enlightenment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mes; new media catch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13899/j.cnki.szptxb.2018.04.008

2017-03-2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高校流行语对比研究——以深圳和纽约部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601522S26014)

吴娅妮(1980-),女,湖南人,英国诺丁汉大学TESOL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TESOL,ESP,跨文化交际。

H03

A

1672-0318(2018)04-0045-06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跨文化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