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解答生物试题的审题技巧

2018-12-10 02:56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题干本题审题

广东

考试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太偏重对学科知识的教与学,而对审题等解题技巧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做题时不会答,但是看完答案后或者听完讲解后就恍然大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与能力。笔者认为解题的完整过程包含: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问题、调取已学知识、综合整理。它们具体的关系如图1:

图1 解题思维模型

本文中讨论的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环节,对应模型中提取有用信息这一思维过程,也涉及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下文中笔者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为例,谈谈几种常见的审题技巧。

审题技巧一:发现试题中的提示信息

一道试题中往往包含了许多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试题必要的情境铺垫,有些是出题者有意为之的陷阱干扰,而有些则可能会成为解题的提示信息。尽管有时候,这些提示信息并不一定来自出题者的本意,但如果能合理利用,则会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例1】(2018年,全国卷I,第2题)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在解题时,学生阅读到B项时容易想到原核细胞拟核的本质是裸露的DNA,因而较容易将B项排除。但当阅读到C项和D项时,灵活变通的学生随即联想到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也有复制或转录的情况,因此在此信息的提示下,比较容易地将正确答案选择出来。

【例2】(2017年,全国卷I,第29题)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试题分析】题干中提示“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句话虽然可以看成是力求试题科学、严谨的语句,但其限定的条件对于绝大多数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没有这句话学生和老师也不会考虑此问题。那么看到这样一句“可有可无”的话,一些学生可获得灵感 :既然提示“碱基之间不会相互转换”,那么就能确定是标记碱基了,而不用在标记碱基还是五碳糖之间犹豫徘徊。

上述两个实例表明,合理利用试题中的提示信息,能在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之外得到思考方向上的指引。一般而言,对于解题有用的提示信息可能隐含在题干的背景介绍中、试题的图表中或是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语句中。发现这些提示需要有足够的审题敏感性,在教学实践中可引导学生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在考试中便能“有迹可循”。

审题技巧二: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最简单直白地表述就是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这一过程虽然会被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在考试中却屡屡出错。

【例3】(2018年,广州一模,第29题节选)为了研究大豆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和生长过程中总糖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

(1)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大豆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和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实验。请完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①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且蛋白质含量越多,反应后颜色越深。

不少学生在回答这一题空时没有仔细看清问题与题干的逻辑关系,从而答出了“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糖类能与斐林试剂反应”这样的错误答案。试题中的问题是在蛋白质实验下提出的,与糖类无关。显然这样的答案与题目的要求是不符的。

相似的问题还出现在2016年全国卷I第32题(1)问中,题目中设问为“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据学生的反馈,大多数学生都非常详细地回答了原因,即为什么不能证明。可事实是,题干中并没有要求回答为什么。虽然回答完“能”或者“不能”之后,将理由也一并答出并不是错误答案,但学生却在这个不必要的答案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甚至可能因为解释错误而失分。

除了上述案例中的两点以外,还有一些易被看错或混淆的表述,比如“据图/表回答/判断”;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结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审题时务必看清题目的要求,明确题目问什么,需要答什么;明确问题与答案的逻辑关系;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答题才能准确抓住要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在审题时要明确的问题,避免因心急而盲目、无效作答。

审题技巧三:提取有用信息

有些试题的题干文字过多或者图表过于复杂,包含的信息过多或过于隐蔽,学生比较难读懂题意,因此难找到突破口。这需要学生学会化繁为简,提取有用信息这一审题技巧。

【例4】(2013年,全国卷I,第31题节选)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 8 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上述 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经典的高考试题题干复杂,涉及等位基因较多。该题目的分值为12 分,2013年河北省本道试题的平均得分为1.67分(含零分)和4.26分(不含零分),对应难度分别为0.14和0.36。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零分卷占比高达60%。由此可看出这道试题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题干虽然复杂,但是提取相关有用信息(题干中划线内容)并有序整理后(如图2),解题思路则会非常清晰,试题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图2

【例5】(2015年,山东卷,第6题)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3。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图3

A. 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学生每次做这道高考试题时都会认为很难,因为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计算图中a、b、c的数值为多少,可殊不知a、b、c的数值在题中相当于是已知条件,可直接根据图表获取。由于学生没有从复杂的图表中获得有用信息,从而加大了解题的难度。如果仔细审视题中的图表,不难发现,b为1/2,a为1/3,c为2/3。在提取到这些有用信息后,试题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得出,善于从复杂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从复杂的图表中读懂甚至猜测出有用信息对于解题而言是重要的。具体而言,审题时划关键词、关注图表细节、由问题反推等方法都能帮助学生在审题时准确提取有用信息。

审题技巧四:揣摩出题人意图

解答一道试题就是和出题人的一次对话。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有时若不能很好地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即使答出的答案没有错误,但在考试中也不能得分。

【例6】(2018年,燕博园3月测试,第31题节选)某地爆发流行性感冒,据悉,引发这次感冒流行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4)入冬后,社区贴出通知: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注射甲流疫苗。小明的爷爷对疫苗的安全性和作用存在疑虑,如果你是小明,会给爷爷提供怎样的建议?

【试题分析】本题的参考答案为“可以接种,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或“考虑爷爷近期刚感冒过暂时不宜接种”……(考虑爷爷的身体状况、阐释疫苗的作用;无论是否建议注射运用免疫学原理的建议合理给分)在解题时,一部分学生虽然明白了题意,但是没有领会出题人的考查意图,所以答出了“疫苗经检验合格当然安全”“既然是免费接种,为何不试一试?”等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显然这部分学生“天真地”认为只是给爷爷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并没有从本质上明白出题人设置此题的意图是考查与疫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解题时,适当揣测出题人的意图对解题是必要的。

审题技巧五:关注细节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部分试题会在细节之处设下陷阱,粗心的同学往往会因忽略这些不起眼的细节而丢分。

【例7】(2012年,四川卷,第5题)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4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图4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图中虽然两条曲线在横坐标为40时相交,但两条曲线的纵坐标此时并非相等,因为两条曲线的数值标度并不相等。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为忽略这一细节而出错。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关注题中的细节。试题中这类细节通常体现在数据的单位、曲线的标度、选择填空的词语等等。遇到这些细节,在审题时需要提高警惕。

审题技巧六:揣测答案情况(含分值比例、详略情况等)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在做完一些文字表述题之后反馈自己答了很多,但是正确答案却很简略;有些题目答得很简单,但参考答案又很详细,还设了很多给分点。到底什么时候该详细回答,什么时候该简略回答呢?如果能在审题时尝试揣测答案的分值比例及详略情况则会帮助解决上述问题。

【例8】(2017年,全国卷I,第30题)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__(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本题的第(2)问,正确答案是“甲种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ADH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当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

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光照后小室内O2浓度增加,因此许多学生的答案是“光照后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小室内O2浓度增加,植物有氧呼吸增加”。这个答案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结合本题的分值和设问数来看就值得考究了。这一空分值有可能为4分或以上(高考试卷上无小题分,仅有大题分)。如果按得分点给分的话,这里也仅答出了一个关键得分点,即“O2浓度增加”。如此看来,应该要回答得更具体才对。所以,最终的答案要把O2参与有氧呼吸具体过程答出才可得满分。

因此在审题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尽量揣测答案的情况,尤其是文字表述题,以便在作答时能准确抓住得分点。在教学实践中,测试题也应模仿高考试题的形式,不标注小题分,仅标注大题分。便于学生在平时复习备考中训练揣测答案情况这一重要的审题技巧。

综上所述,审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是一项重要的解题能力。教学实践中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多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审题技巧,并选择恰当的例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茫茫题海中悟出解题的真谛。

猜你喜欢
题干本题审题
数字算式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七分审题三分做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