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018-12-20 02:27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古南一小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学亲子人格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古南一小 刘 蓉

现行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注重中华文化传统的渗透。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孩子心中播下经典阅读的种子,还应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让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及其蕴含的品行修养、做人的道理代代相传。

如今,一些孩子因为缺少远大的理想教育、自律教育、尊重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所以性格任性、骄横、自私、行为叛逆,即使犯了错误,也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意见,这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面临的难题。学生不服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而与之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耳闻。这些现象使我们当老师的感到既惋惜又有点无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品格教育。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不聪明吗?不!孩子的智力、孩子的眼界在不断发展,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更高。可是,他们却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而在我们那一部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精髓都蕴含于此:其中有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对学生审美的熏陶。所以,笔者觉得国学经典教学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读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诵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开展经典阅读,首先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阅读经典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为了营造阅读环境,学校在教学楼门厅和走廊上悬挂《弟子规》《论语》等章句,及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展板;成立以“诵国学经典 做文明少年”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图书室充实国学经典读本,阅览室定期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国学,诵读国学。

二、指定诵读篇目,坚持日有所诵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作为课外阅读的必读或必背书目。书目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个德育主题。让学生们在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陶冶性情,开启智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了解做人的道理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为了保证诵读时间,学校把早晨第一节课前20分钟定为自主诵读时间和检测、评价时间。给达到诵读和背诵要求的学生发放通关卡,激发学生诵读热情。语文教师每周用一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理解经典诗文词义、含义,领会主旨,引导学生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突出道德修养的形成。

三、家校密切合作,阅读融入亲情

现行小学《语文素养读本》对于中低年级提出了亲子阅读的要求,希望家长和孩子在交流和增进情感的同时,能借助阅读形成两代人对话的氛围和习惯。为此,学校每年给家长发出亲情阅读倡议书,倡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规定的国学经典书目,在家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要求家长少打一点麻将,少看一点电视,陪孩子多看一点书,和孩子多一点交流。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润泽孩子心灵。各班创造性地利用“微信打卡”,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再上传班级家长微信群,让所有家长都能看到本班每天亲子阅读的情景,从而在家庭中掀起了亲子阅读比、学、赶、超的热潮。

四、注重行为内化,培养健康人格

经典阅读只是一种手段,思想和行为内化才是目的。为了调查和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学校下发调查表,要求家长记录学生在思想、性格、礼仪等十多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班主任将调查表汇总,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以具体表扬。同时班主任和老师也要收集学生中的好人好事,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每学期开展“文明少年”评选活动,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这些国学经典阅读活动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善、形式健康的人格。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势在必行。让学生们从小广读博览,既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又可以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收到逐渐完善人格,培养健康情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国学亲子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漫画之页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