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 关注生长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为例

2018-12-20 02:27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韦颖洁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马小跳涂色平均分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韦颖洁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运用以及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下面笔者将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为例,来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要明确不同学生的起跑区,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应该以教学是否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生长来判定。

一、创设情境,选准生长点

【片段1】

师:一天早上,马小跳给他妈妈留了张纸条,咱们一起来看看。谁来读一读?(出示纸条)

师:吃了多少呢?老师把它藏住了。瞧,这么大一块饼,他会吃了多少呢?(出示饼图)

生1:我觉得他会吃一点儿,把更多的留给爸爸妈妈。

生2:我觉得是一小半。

生3:我觉得他会把饼分成3份,他吃了1份。

师:你们是这个意思?(ppt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图)那纸条上会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本子上可以尝试着写一写或者画一画,表示出他吃的部分。

师:真不错,孩子们,你们的这些表达都是可行的,都能表示“把这块饼平均分成3份,马小跳吃了其中的1份。其实,我们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加简洁的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平均分”我们用“—”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我们在横线的下面写上3,拿其中的1份,我们在横线上写上1。这个数我们就读作“三分之一”。我们一起写一写。

思考:通过课前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对于“分数”是不太了解的,对于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学生们通常会用“一半”“0.5”“一小份”等方式来表示,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外听过“二分之一”这样的表述。这时,我考虑到平时生活中常常说的“一半”可能会带来干扰,不会激发学生们对于新数——“分数”出现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尝试以“三分之一”切入,希望能更贴近分数的本质。

我通过创造分饼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通过马小跳留给爸爸妈妈的纸条,把纸条上马小跳吃掉了多少隐藏起来,引发学生猜想,在纸条上会怎么写,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们创造出不同的写法和画法,其目的都是表示出“平均分成三份,吃了其中的一份”,这时就产生了认识新数——“分数”的必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倾听并与不同学生对话,感悟分数的本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巧设生长线

【片段2】

师:到底马小跳吃了多少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

师:一起再读一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的纸片,代替这块饼,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马小跳吃的。注意涂完要把分数写上哦。

学生到前面展示。(对比)

师:他们的折法相同吗?

生:不相同。

生:可以。

生: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1份。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纸片,咱们一起来瞧瞧。涂色部分可以表示吗?

生1: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

生2:这一份和其他的几份大小不一样。

......

师:除了这两个,你觉得还可以有几分之一?

生:五分之一,六分之一,九分之一......

师:请你从剩下的纸片中选择一张,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把它写出来。

生1: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分成6份,我涂了其中一份,就表示六分之一。

师:分成6份?

生2:应该说平均分。

师:同意吗?补充得真好!

生3: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涂了其中一份就表示八分之一。

......

思考:基于这一情境,关注到学生们的起跑点不同,笔者巧设生长线——由“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再到“几分之一”,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图去观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发现,从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将学生放在一定的起跑区中,先带着他们一点一点往前跑,再慢慢在后面鼓励他们自己往前跑。

在初步认识了“三分之一”后,出示“马小跳其实吃了四分之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四分之一”。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注重创造对比的条件,展示没有平均分的情况,促使学生在对比中把握“平均分”这一关键。在比较不同折法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会:尽管平均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却是相同的。

紧接着让他们动手操作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并且完成相应练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和相应分数的关系,能够悟出几分之一其实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由扶到放,我让他们从教师引领下生长到逐渐自主生长,给予了课堂生长的力量。

三、内化拓展,开掘生长源

【片段3】

师:接下来,老师还有一个挑战,这个挑战需要你的眼力和智慧,有信心吗?

生:有!

师:瞧,我们把这个长条看作1,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三分之一。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大概在分成三份的那儿。

师:你的意思是这样?(ppt动画演示)

生:把这根长条平均分成三份,涂了其中一份,这一份可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师:数感真不错,估得可真准哪!那再估一估,这一份涂色的部分又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六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师:到底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ppt演示)是多少?

生:六分之一。把这根直条平均分成了六份,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

生:八分之一,九分之一。

师:再小呢?

生: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

师:小到这儿没有了呢?你觉得是哪个数?

生:0。

师:我们发现,原来今天我们学的这些数都在——0~1之间,是不是?

思考:在最后一道练习题中,笔者尝试着开掘生长源——让“分数”回归“数家族”。笔者将形象的直条一步步转化为数轴,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数系,了解今天新学习的这些分数其实是在0~1之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1~2之间,2~3之间有分数吗?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是不是也有分数呢?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这一思考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他们的探索欲望。

课的最后,笔者又将整个情境继续进行下去,马小跳纸条后面还留了一句话:“我还留了( )给你们”。让学生进行猜想,这里会怎么写,引发后续知识的生长。

课堂是有生机的,只要我们找准学生的起跑区,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给予课堂生长的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更棒!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在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尽力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间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腔能用数学思想改造世界的情怀。♪

猜你喜欢
马小跳涂色平均分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平均分一半
淘气包马小跳
淘气包马小跳
淘气包马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