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政治站位鲜明的逻辑主线
——浅析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新规的政治定位、精神品质和基本特征

2019-01-25 20:58曹俊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5期
关键词:市县基地文明

□ 本刊记者 曹俊

生态环境部前不久发布了修订后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新编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作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顶层设计,这组新规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更重要的是,这组新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体现了突出的政治站位和思想境界。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就是使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这组新规深刻总结了近三年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实践创新的成功经验,使之条理化、规律化。同时,这组新规进一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对表,适当调整了部分内容,使之立意更高远,技术路线更加简洁。

一、制定新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的政治定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

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以下简称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

纵观这三个规范性文件,不管是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的新增、删除、优化、调整,还是“两山”基地管理规程的全新编制,都体现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要求,那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是强调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将责任转化为具象的目标,可追求、可实现。

示范市县,是表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两山”基地,是评选践行“两山”理念深入、“两山”转化成效突出的实践典范。两者分别聚焦“五位一体”和“两山”理念的实践情况,为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设定了具象的目标。

高度重视并踊跃开展这两项工作的地方,能够成功获得表彰命名的地方,一定是政治站位高、贯彻落实深入、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

按照示范市县管理规范,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各类专项督查中存在重大问题且未按计划完成整改任务的,未完成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的,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等六种情况的,三年内不得申报。“两山”基地则强调,申报地区要满足近三年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和各类专项督查未发现重大问题、无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的条件。因为但凡发生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二是引导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式,将推进的思路落实为规划和方案,可操作、可执行。

创建示范市县,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申报“两山”基地,要求编制建设实施方案。

这两个文本非常重要,其编制的意义首先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系统化、时限化、责任化,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形成设计图、施工图和效果图。按照图纸开工,才可以走得更扎实,更坚定。

对地方来说,规划和方案的编制过程,是一次全面体检,可以客观盘点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全面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挑战,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顶层设计,精准对标申报要求,寻找自身差距,量身定制行动计划,提出可行思路,设计配套制度和工程举措。

编制规划和方案,也是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发动有关部门能动性,吸引公众充分参与的宣传动员过程。这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共治共享的大思路。

规划和方案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获得表彰前。即使是表彰之后,甚至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规划和方案的实践价值都将持续存在。随后的执行过程,可以不断检验并修正,不断探索并提升。因此,编制规划和方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程序,更不是为获得荣誉而走的过场。

三是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将思想体系表达为指标数据,可量化、可考核。

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和“两山指数”,是引导地方工作方向的风向标,是考核地方工作成效的必答题。这些指标的选取和数值的根本依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观”,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新目标。

比如,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新增自然生态空间、自然岸线保有率、河湖岸线保有率、海岸生态修复等指标,将森林覆盖率调整为林草覆盖率,就是在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再比如,将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由参考性调整为约束性,且考核值从80%调整为100%,将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调整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就是要强调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要求信息全部公开,就是为了推动公众参与。

尤其应当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作为内在要求,就是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而“两山”基地,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地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两山指数”将“两山”建设水平、区域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程度、保障程度量化,可谓一大创举。

二、这组新规,是对多年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为地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体现了这两项工作的精神品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表彰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直接目的是表彰先进,树立样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给先进者深入实践探索的动力和勇气,鼓励先行者持续创新,形成更有效的模式、更成功的路径,引领新的实践。所谓模式和路径,就是规律。换言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的意义就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规律,用实践检验并不断丰富真理。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是其精神特质。

管理规范的修订和编制,充分展示了生态环境部多年来引导地方开展实践的丰富成效,是对地方先行先试所展示的行动智慧的高度提炼,是对上下良性互动所形成的工作模式的积极反馈。特别是“两山”基地管理规程(试行),更是先有实践,后有规范。

纵观多年来的地方实践,从获得表彰命名的地区身上,可以发现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体现了规律。

一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都非常注重传承。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的普遍经验。这些地方往往很早就确立了生态战略,并且不断探索解决方案。右玉用70年时间、塞罕坝用50年时间,几代人艰苦奋斗,几代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然规律。赤水、开化等很多地方,坚持生态立市(县)战略,都超过了20年。

传承传统生态文化,是很多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的行动自觉。比如哈尼“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梯田文化,西双版纳“林水田粮人”的朴素表达,开化杀猪禁渔、立碑禁林的传统等,正在地方的传承中成为新的乡风民风。

二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都勇于求新求变。

求新的勇气和求变的作为,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的共同特征。绝对大多数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不仅身兼数项国家各类试点,还自发探索各种新体制新机制,在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深圳市盐田区发布国内首个城市GEP核算技术规范、首创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开化成立全国首个县级身体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心,旌德率先推进林权收储担保融资试点,仙居发布全国首个县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芮城建设全国唯一的县级国家光伏领跑技术基地,等等。诸多的第一,让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实践更加显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范。

三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都充满地方智慧。

都是好地方,是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好地方,生态环境质量肯定好,但如果仅仅颜值高,还担不起“好”的定义。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在传承和创新中,基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共享金山银山,人们有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们的模式和路径或许还不完善、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但起码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

专家已经从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些规律。对于“两山”转化路径,有绿色银行型、腾笼换鸟型、山歌水经型、生态延伸型、生态市场型、生态补偿型、生态惠益型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有以标准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引领型、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绿色驱动型、以协同推进为主的均衡发展型,等等。

可以期待的是,这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佼佼者,一定会通过新的实践,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三、这组新规,是对两个实践平台的顶层设计,为地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了明确导向,集中强调了这两项工作的基本特征——是考核,更是引导,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组新规的发布,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水平。从管理角度来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获得表彰命名的地区持续发力,不断探索规律、阐释规律,永葆先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

第一,获得表彰命名,是荣誉也是责任,甚至责任的意义还大于荣誉。

示范市县,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资格证书。能成功申领,说明通过了首轮考试,但证书有其使用期限,必须通过定期复检,才能持续生效,复检的期限是3年。持证期间,要履行证书赋予的责任,那就是,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两山”基地,实行的是后评估管理,重在遴选培养。这就好比入学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证明曾经很优秀,但是能不能毕业,要看3年后的毕业答辩。而答辩的课题就是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创新制度实践,在全域范围内推广建设经验,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

换句话说,获得表彰命名的地区,并非到达了一个终点,只是开启了新的起点,需要在规定时限内答卷。这份答卷做得漂亮不漂亮,水平高不高,考验的有坚持,也有突破。如果试卷做得不好,将被撤销称号。

第二,核查和评估,是考核更是引导,旨在鼓励地方积极发挥首创精神。

示范市县的监督管理形式,主要是核查、复核和抽查,查的重点是建设指标。达标管理当然要考核,但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引导创建地区深刻领会创建重在过程的内在要求,才是初衷。创建地区要正确看待考核,不要把创建申报等同于做指标、写材料,而要让考核成为自我审视的平台、验收成效的舞台。

“两山”基地的管理重点是后评估。评估而非考核,引导的意味更加鲜明。“两山指数”的相关指标及目标值,不是遴选门槛,而是为了引导“两山”基地明确建设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特别地,管理规程鼓励地方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建设指标。这就是说,“两山”基地要强化自我评估,动态校准,突出特色,重在创新。

第三,示范建设工作,既关注参与地区,更意在引导全社会。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不仅是一项具体业务工作,还是一场持续性的盛大宣传。先进性和引领性,不光是对参与地区的要求,更是为各级各地树立了标尺。

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具体工作带动理念革新,以实践探索汇聚文化力量,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的价值在放大。

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以来,特别是表彰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各地踊跃参与,在全国形成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生动局面。

地方党委、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行动更加自觉,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这种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共建的氛围,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溢出效应,也是本质追求。

猜你喜欢
市县基地文明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年度赶考
——省审计厅召开市县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述职报告工作会议
大考之年第七届中国市县医院论坛特辑
多个省的市县机构改革开始实施
我的基地我的连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为业余棋手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