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 顾大局 求创新 有作为有一种品质叫十堰

2019-01-25 20:58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5期
关键词:十堰全域绿色

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北方水缸、华中绿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十堰最大的功能是生态功能,最大的价值是生态价值,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大的责任是生态保护责任。厚植绿水青山,绘就金山银山,十堰“两山”的转化载体是,品质城市、美丽乡村和特色山水。以水源涵养为主线,以特色山城为本底,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脉络,以理念深耕为根本,绿色新十堰格局正在铺展。

这是一座美丽山水之城,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这是一座现代汽车之城,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东风车”的发祥地,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6.4%;这是一座康养旅游之城,境内武当山,亘古无双,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一座幸福美丽之城,城区优良天数比例86%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全市森林覆盖率65.52%,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提名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这里是十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十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在全省率先制定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和考核办法,聘请第三方对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进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率先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十堰市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被列为湖北省改革十大典型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项目入选湖北省第二届改革奖候选项目。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十堰在黑臭水体治理上,探索建立了“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控污”综合治理体系。多措并举,重拳治理城市扬尘、燃煤、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实现了颗粒物污染浓度逐年下降,“大气十条”考核全省第一。为保一库清水北送,关停了年产值14亿元的黄姜加工企业79家,关停并转各类重污染企业近500家,淘汰7个行业12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6万吨,为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存量资源。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做足山水底色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十堰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87.4%的乡镇为生态乡镇,70.2%的行政村为生态村,生态示范县、乡、村创建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生态省建设考核中,十堰市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十堰将全市35.14%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0%;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65个,受保护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

持续开展“绿盾”“精准灭荒”等行动,提升绿色质量。十堰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以及天保、长防、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程,持续推进石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做大绿色增量,护好绿色存量,提升绿色质量,实现生态价值保值增值。

三、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铸就金山银山

十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

推进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十堰以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网联化发展为主线,推动汽车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推进易捷特等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具备年产新能源汽车10万辆能力。主攻“专精特新轻”,巩固专用车优势地位。实施零部件提升工程,推进东风装备、动力总成等园区建设。滚动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重点突破汽车电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推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裂变升级。

突出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堰围绕打造千亿级支柱产业,实施“两区三带”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推进“全域风景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景点景区互联、各要素配套”的格局。2018全年接待游客651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33.6%,顺利晋级央视“魅力中国城”十佳,并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魅力城市和2017中国劲旅奖年度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

突出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绿色农业。十堰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6.13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展万亩专业乡镇创建,重点建设竹房百公里茶叶长廊和汉江百公里林果长廊。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过亿元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竹溪县汇湾贡茶小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

四、坚持保护和发展并举,搭建两山转换平台

增加全民共享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十堰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激发旅游、养老、农特产品等产业发展,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和供给效率,全市生态价值评估达到11.11万亿,是同年GDP的100倍,居全省第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堰在治水、治山的同时,构建“一主四大四新”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现代汽车及装备制造为主的绿色制造工业,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主的全域生态旅游业,以秦巴山区特色农业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以道地特色中药材基地为主的“中国武当药谷”产业。打造了武当道茶、丹江口翘嘴鲌、房县黑木耳、竹山绿松石等2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引进了沃尔沃、农夫山泉、京东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建立了一批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实践平台。2018年,十堰GDP增速7.2%,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1元,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5元,增长9.8%,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提升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堰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以环境美起来、口袋鼓起来为目的,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2017年,十堰市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为77.13%,位居全省第二,2018年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创建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为94.94%和91.84%。

猜你喜欢
十堰全域绿色
绿色低碳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中职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饮食指导
第二十一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会议将在湖北十堰举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