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有一种模式叫赤水

2019-01-25 20:58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5期
关键词:赤水赤水河旅游

经济增长率达10.4%,连续三年生态产业产值占比高达75%,2018年高达90%,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提速,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赤水实践。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约10%,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04%,共建共享,让良好的生态生活惠及全体人民,是“两山”实践创新的赤水收获。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西北部,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的美誉。赤水最红,红在“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经典战例,红在色若沃丹的丹霞地貌;赤水最绿,全市森林总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75%,位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赤水最美,荣获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殊荣。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成为贵州省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首个脱贫出列县。

一、立足“三个坚持”,厚植生态优势,建设绿水青山

一是坚持生态立市。自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赤水市将“生态立市”作为全市发展主战略,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强市之源,持之以恒跑出生态接力。先后制定了赤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等,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等10项保障机制,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市(县),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

二是坚持厚植根基。赤水始终将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厚植青山绿水、扩展生态空间、放大生态优势。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78亿元实施退耕还林、月月造林等工程,竹林面积从53.2万亩增加到132.8万亩。每年减少排入长江的泥沙量超400万吨,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0%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5.3万个,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长期保持贵州首位。

三是坚持先行先试。赤水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率先在贵州启动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红线、环境质量安全红线划定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工作,将48.02%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作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双试点县(市),率先编制完成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经验成为贵州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入推进“河长制”,实行赤水河流域10年禁渔行动,率先在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开展全面禁捕工作。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监测,赤水河鱼类已增加到160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49种,占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的70%,鱼类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好转。

二、强化政治担当,坚守发展底线,守护绿水青山

一是党政同责“建机制,抓生态”。赤水率先在贵州全省开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监管“责任清单”,建立完善环保绩效督查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实行乡镇、部门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在乡镇年度综合考核中,弱化了乡镇GDP、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等考核,采用市级财政“大包干”的方式,统筹解决乡镇财政问题,让乡镇集中精力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机制上防止基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近三年来,责任倒查落实环境保护不力的干部47人次。

二是社会关注“共参与,凝合力”。赤水承办首届“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促进赤水河流域3省4市15个县深入合作。建立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智慧河长信息化平台,建立群防群治网络,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近三年来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案件70件,形成了强大震慑。确定每年6月5日为赤水市“生态践行日”,8月2日为“丹霞自然遗产保护日”,建成丹霞展示中心等生态科普基地,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五进”活动,凝聚社会共识。

三是整合资源“强治理,见成效”。赤水深入推进“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燃气利用、污水处理、废渣回收“三项工程”,严格限制消耗资源性项目准入,先后关停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32家,推进工业废气热能利用,家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8%以上,在贵州率先实现城镇居民生活和城市公交系统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投入12亿元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设施,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和城镇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覆盖,加强建筑垃圾、工业污泥等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赤水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常年达到Ⅱ类标准。

三、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共享金山银山

一是做特生态农业。赤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目前,赤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和人均竹林面积最多的“中国竹子之乡”。20万竹农每年仅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就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助推8000多户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4560户1.4万贫困户依靠乌骨鸡养殖人均增收400余元;4050户近1.3万名贫困群众依靠金钗石斛产业脱贫致富。

二是做强生态工业。赤水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推动园区、景区、城区“三区”集约发展。围绕竹、药、禽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纸制品、竹木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建成生态循环工业园区5.5平方公里,160余家生态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带动群众就业1.5万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75亿元,其中生态工业占90%,赤水经开区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

三是做优生态旅游业。赤水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规划同发展,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着力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带动7万余人从事旅游行业,4000余户1.3万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成功创建“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四是做美生态城镇。赤水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40.8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29%,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约1.5万人。纵深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打造了融合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特色示范小城镇4个、田园综合体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326个。

猜你喜欢
赤水赤水河旅游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情满赤水河源头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旅游
赤水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赤水河保护进入新阶段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