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视域下故事剧表演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019-02-20 20:29吴晓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泉州绘本儿童

吴晓燕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泉州 362000)

儿童故事剧表演活动是以童话故事、民间故事或儿童的生活故事为表演题材,依托主题课程形式来推进表演活动,其最终的表征方式通常是以一场相对完整的演出予以呈现,并作为该儿童故事剧表演活动的结束环节[1]。在传统故事剧表演的组织与指导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承担主题选择、剧本改编、主角确定,演出排练等诸多工作。教师的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得传统的故事剧表演活动常被诟病“是成人味十足的假表演”。于是乎,后来又有人说——“闭上你的嘴,管住你的腿,让儿童自由发挥好了。”显然,这种主张教师当“甩手掌柜”也是不适宜的做法。笔者认为,应基于儿童立场,即从儿童喜欢演什么、儿童喜欢怎么演、儿童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方面,积极做好故事剧表演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一、儿童喜欢演什么

提起儿童的故事剧表演题材,有经验的教师肯定能脱口而出——《小兔乖乖》《拔萝卜》《三只蝴蝶》《小熊请客》《金色的房子》等,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流传至今的童话故事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变迁,如果把儿童表演的题材禁锢与此,这显然是不适宜的。现在的儿童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信息万变的时代,他们会思考,敢表达,他们思维敏捷、身体灵动、情感丰富,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和挖掘班级儿童喜欢表演的题材呢?

(一)绘本故事

绘本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画风成为这个时代儿童的主要读本,在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中,绘本也常常成为教师的首选题材。同样在故事剧表演中,绘本也是极其重要的题材来源。

例如,在一次小班绘本分享活动中,教师发现全班居然有4个孩子都带了同一本绘本《彩虹色的花》,为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本书呢?当教师给孩子们讲完这个绘本故事以后,发现这果真是一本适合小班幼儿阅读并表演的故事, 绘本故事中彩虹色的花一次次地询问经过自己身边的伙伴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直至奉献出最后一片花瓣,这种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结构就是“人之初”的儿歌的结构[2]49,是最受低年段幼儿喜欢的结构方式。另外,故事中各种不同表情、动作的动物角色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孩子的喜好,孩子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彩虹色的花》作为该学期故事剧表演活动的题材了。

又例如在某中班,教师每天都会在睡前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有一次,无意间挑中了一个绘本故事《101只蝌蚪宝宝》,不料第二天要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又嚷嚷道:“我们还要听《101只蝌蚪宝宝》的故事。”就这样,这个故事整整听了一个星期。教师便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老喜欢听这个故事呢?”孩子们有的说:“那个水蟑螂和大龙虾吵架的时候很好笑。”有的说:“那些蝌蚪宝宝好可爱啊。”还有的说:“我喜欢青蛙妈妈,她会带宝贝们出去郊游。”看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对这个绘本的喜爱,教师便顺应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直接把这个绘本故事作为故事剧表演活动的题材了。

(二)周边生活际遇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儿童需要完整的教育与完整的生活,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应让儿童在挥洒天性的同时,借助戏剧实现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适应[3]。遗憾的是,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中很难找到儿童生活的影迹,生活故事剧一直是故事剧表演题材的一个空白。其实儿童的生活里有欢声笑语,也有矛盾和冲突,这些都可以成为故事剧表演的内容和主题。例如小班幼儿刚刚踏入集体生活,面对陌生的集体,面对崭新的生活,他们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把这些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呢?某小班教师在开学初就拟定了以儿童生活作为故事剧表演的内容,因此在这个学期中,教师记录了班级不少生活事件,并引导孩子们用各种表征方式记录生活事件,用戏剧游戏再现生活事件,从中选择了一些他们觉得最有意思的事件作为表演的内容。在最后呈现的表演中,我们便在生活故事剧《宝宝上学记》中看到了这些来自于生活的情节——和好朋友一起做早操、和教师合作点名、安慰爱哭的同伴、帮助不爱睡觉的朋友、和吵架的好朋友和好等,这类生活故事剧的拓展,使得教育与生活,戏剧与生活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社会热点话题

2018年,泉州恰逢申报海丝申遗项目,全城的大人孩子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因此某大班拟定通过开展以文化传统相融合的故事剧表演课程来促使孩子萌发爱家乡的情感。那么关于家乡的本土文化,儿童会喜欢了解什么?是否有适合表演的题材?在此思考下,教师便组织孩子们从海丝申遗的热门景点府文庙开始游玩,但是在历经游览、谈话、表征活动后,教师发现儿童的兴致不高,可是在整理儿童的活动对话实录,教师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师:上个星期,你们和爸爸妈妈去府文庙游玩了是吗?有什么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吗?

小坤:府文庙有一个孔子,爸爸说要读书就要对着他拜拜。有一个老爷爷说了孔子的故事。

师:哦,是讲孔子的什么故事呢?

小坤:我没有听懂。

虫虫:老师,府文庙有一个池塘,以前可以喂鱼,现在不行了。

忻忻:我们玩了一会,后来就出来吃东西。

超超:对,文庙外面有很多小吃店。

小语:我和妈妈也吃了很多好吃的……

从上面这段师幼对话,可以看出最能吸引儿童的就是吃,那么是否可以在泉州众多美食中,选取适合表演的故事题材呢?教师迅速设计并分发了关于泉州美食故事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后,教师发现儿童最熟悉的美食故事是关于面线糊的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地方。那时生活贫困,村民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秀才的妻子只好在墙角找到一些往日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放入一把面线碎和木薯粉,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很好,马上问:“这是什么?”巧媳妇回答:“这是龙须珍珠粥。”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龙须珍珠粥就这样名扬天下了。这个故事简单易懂,有起承转合的文学结构,也有编构创造的空间。因此该班最终确定了以“龙须珍珠粥”作为故事剧表演的题材。

综述所述,儿童喜欢的表演题材既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也要富有幻想,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要以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为切入口,秉承以幼儿为主导的理念,发挥其主体性,树立正确的幼儿主体观,才能将故事剧表演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行为和体验[4]。

二、儿童喜欢怎么演

张金梅教授曾说:“儿童天生是导演,儿童还是演员、剧作家和导演的集合体。”[5]57的确,当孩子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背景,再提供合适的道具,孩子们就能玩得不亦乐乎了。但是故事剧表演并不是自娱自乐,它最后要有一个完整的表演,搬上舞台,面对观众,这就表明故事剧活动不仅要有游戏的特征,也要具备教育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掌握好进退的分寸,引导儿童共同创编出他们能理解的、喜欢的、乐意表演的剧本。那么儿童喜欢什么样的表演呢?当然是具有变幻的情节、丰富的角色和富有童趣的台词。现以某大班故事剧《龙须珍珠粥》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引导在前,扩充出变幻的情节

《龙须珍珠粥》的故事虽然有起承转合的文学特性,但是每个部分都非常简练,也比较直白,特别是缺少儿童喜欢的冲突点。例如在第一幕《乾隆皇帝到泉州》,原来的文本只有一句话:“有一年,乾隆皇帝带着他的文臣武将来到了泉州。”那么怎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呢?教师必须先做好经验的铺垫,如观看一些皇帝出巡的剪辑视频。在团体讨论这一幕时,以教师入戏的形式进行方向性的指引,如询问幼儿对于泉州的认识,同时为了营造紧张氛围,还追问了是否有刺客的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儿童前期欣赏过皇帝出巡视频的经验,让情节变得生动起来。

画外音:话说从唐朝开始,泉州就因为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而闻名遐迩。这不,泉州的名气也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于是,这位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便带着他的文臣武将浩浩荡荡地来到泉州。

皇帝:我们走了这么久,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

文臣:回禀皇上,已经到了福建泉州府。

皇帝:听说泉州府是靖海侯施琅的故乡?

文臣:正是,正是。泉州府可出了不少名人呢。

文臣:我听说泉州的少林寺的和尚很是厉害啊。

皇帝:嗯,我们一路乘舟而下,泉州的风貌果然和京城不同。

文臣:泉州府依山傍水,交流便利,很多商人都喜欢到这里做生意。

文臣:我听说泉州府有不少美味佳肴。

皇帝:美味佳肴?听你们这么一说,我的肚子真是有些饿了。

文臣:皇上,我们一路走了这么远,是不是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皇帝:不过,泉州府距离京城遥远,不知道是否安全?

武将:回禀皇上,我们已经仔细查看过了,没有刺客。

众武将:皇上放心,有我们在!

皇帝:好,传令,找个人家吃饭休息!

(二)推波助澜,衍生出丰富的角色

故事中原有的角色是皇帝、文臣、武将、秀才妻子,这远远无法满足全班36名孩子的需求,那么还可以从这个故事里衍生出哪些角色呢?教师暂时退居一边,静等时机的出现。终于在第三幕《急中生智秀才妻》的团体讨论中,有人问:“老师,秀才妻子做珍珠粥的材料是自己跑出来的吗?”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儿童的泛灵论在“作祟”,于是鼓励道:“哦,有这个可能哦,可是它们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可能是鱼刺、猪骨头、木薯粉和面线碎看到秀才妻子这么着急,就跑出来帮她吧。”“哈哈哈,没错,就是它们自己跑出来的。”儿童七嘴八舌道,但显然他们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于是在成人眼里毫无生命力的鱼刺、猪骨头、木薯粉和面线碎就成了儿童心里乐于助人的角色。在后来的角色选择中,这四个角色也成了很多儿童中意的角色。

(三)改造提升,创编出童趣的台词

在儿童的视角里,每一样事物都具有生命力。在儿童的故事表演里,教师也力求让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发声,也就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台词。虽然《龙须珍珠粥》讲的是过去的故事,但是台词还是要基于儿童的水平。因此在讨论了情节和角色后,教师主动出击,将原本口语化的、零碎的对话提升改编成了儿歌式语言。例如孩子们谈论了各种美食的用处后,“鱼刺”的台词改成:“主人听我说,要做美食别发愁,赶紧闻闻我的味儿,鲜美味道全靠它,全靠它!”“猪骨头”的台词是:“多嚼猪骨头呀,营养又健康。虽然没有肉呀,也可以做汤。”“木薯粉”和“面线碎”的台词是:“我们躲在篮子里,本来想要捉迷藏,看到主人急成团,赶紧跳出来帮忙,来帮忙!”事实证明,这样朗朗上口的台词不仅便于记忆,表演起来也更富有韵律感。

三、儿童还需要怎样的帮助

虽然儿童是天生的剧作家、表演家和导演,但是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并不代表教师就能“袖手旁观”或者“退居二线”,教师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6]。教师和儿童必须并肩前进,一起双向构建故事剧表演活动。

当故事剧表演活动进入到表演排练环节时,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主持人,给予儿童空间、也给予儿童界限。例如在竞选角色时,教师不再具有分配权,而是要先让儿童了解在故事剧里都有哪些角色,哪些角色需要通过竞选,哪些角色可以不限人数。接着利用亲子问卷,让父母参与儿童的角色讨论,既让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角色的喜好,也能使父母了解儿童的想法,避免不知情的干预。最后要组织一次角色竞选,让参与竞选的儿童都有机会在集体面前展示。

当儿童通过竞选,确定了各自的角色后,教师可以发起了“表演组长”的竞选,让一些不善于表演但又具有号召力的儿童来负责每一幕的排练,教师在他们分组排练的时候,需要坐在一旁观察他们的互动,如果组长能很好地把控排练的现场,教师就努力发现他们的表演亮点,在集体交流时做反馈。如果组长不能把控现场,教师还是需要适时的介入,以便每个小组都能有质量地完成排练工作。

当表演结束时,教师要借助录像或照片开展重温活动,(如果是大班幼儿可以与家长共同填写表演反馈单),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是同一场表演,但是在儿童的眼中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有人关注服装,有人关注舞台,有人关注和同伴的配合,但是不管儿童的反馈如何,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依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去辨析儿童在反馈中的“负面情绪”,不要让自己的判断被儿童的主观感受所左右,比如有部分孩子说不喜欢自己的角色,或不喜欢某个片段,并不一定是表演不够好,有可能是表演中的某些事件触碰了他内心敏感的部位,或是掩饰自己不愿表达的情感。而这些恰恰给教师提供了进一步去了解儿童的机会[7]152。

儿童观是指成人对儿童在儿童阶段的认识与态度,持什么样的儿童观不仅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8]。刘炎教授也曾提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只有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因此故事剧表演活动必须也只有基于儿童的立场去开展和组织才能真正成为贴近儿童心灵,并且富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泉州绘本儿童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绘本
绘本
绘本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