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游戏在故事剧主题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以大班故事剧主题活动《小蚂蚁》为例

2019-02-20 20:29蒋静芸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蚂蚁戏剧动作

蒋静芸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泉州 362000)

戏剧游戏是戏剧教育活动类型之一,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的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戏剧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戏剧游戏大约有十几种,如节奏步行、停/动作、雕像师、十级音量、yes/no、大风吹、动作传真机、情绪体验馆、拼合物件等[1]。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以某一故事剧为主线而开展的主题系列活动中,即故事剧主题活动中,如能根据主题活动推进的不同阶段,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戏剧游戏,则能有效地推进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并提升故事剧主题活动质量。现结合所开展的大班故事剧主题活动《小蚂蚁》,讨论如何将戏剧游戏有效地运用于故事剧主题活动之中。

一、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初期:熟悉情节与角色

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初期,幼儿不仅要熟悉故事情节与主要对话,更要通过与故事剧文本的有效互动,以一种情感共鸣的方式走进故事剧中的情节、角色、对话,从而为故事剧后续活动的有效推进奠定良好基础[2]。因而,在选用具体戏剧游戏时,应以肢体、感官、情感的体验与训练为主。此阶段可选择节奏步行、大风吹、雕像师、十级音量、yes/no等戏剧游戏。

(一)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快速熟悉主要情节

在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剧情节时可选择戏剧游戏,节奏步行游戏以其节奏感强、变化层次明显及自主性强的特点,成为这个阶段戏剧游戏的首选。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依据幼儿特点,适当调整节奏步行游戏的难度,并通过其他戏剧教育策略的支持,递进式地展开游戏。

1.低配版的节奏步行提升游戏适用性

节奏步行[3],即教师根据步速将之分为五个梯度,“1”为最慢,“5”为最快。幼儿根据数字提示,用不同的速度步行,控制身体的节奏与速度,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及控制能力。考虑到大班阶段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我们将节奏步行缩减为三个梯度的步速,分别是超级慢、正常速度、非常快,通过降低游戏难度,来提升戏剧游戏运用的有效性[4],即所谓的“低配版节奏步行”。

在故事剧《小蚂蚁》初期,幼儿在幼儿园山坡、围墙根等地方发现了小蚂蚁的身影,他们自发地跟踪蚂蚁的爬行路线,在跟踪的过程中幼儿惊奇地发现:蚂蚁在常态下是走走停停;在搬动食物的时候它们是慢吞吞地爬,并与沿路的同伴通报食物讯息;如果幼儿观察的动作太大,引起蚂蚁的警觉,它们就“呼”的一下,四散“逃窜”。基于幼儿对蚂蚁爬行观察所获的经验,教师设计了《小蚂蚁》的“节奏步行”游戏,旨在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蚂蚁在日常生活中三种常见的行为,并感受蚂蚁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开展“节奏步行”游戏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图示对三个梯度的动作进行标识,如用短线表示“慢慢走”,上扬弧线表示“正常走”,螺旋线表示“飞快走”,并辅以乐器声进行提示,幼儿在这三个梯度标识提示下,运用肢体表现不同状态下的蚂蚁“走”,练习肢体的操控与表达。

通过“低配版”节奏步行游戏,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三个梯度的动作进行肢体表现,既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肢体的强度与节奏的张力,为故事剧中表现各种情景下的“蚂蚁”提供了经验支持;又利于幼儿初步内化不同情境中“蚂蚁”这一角色的情绪变化及动作变化,为主题开展积淀相应经验。

2.与定格画面的组合提升造型表现力

定格画面[3]是最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它指的是幼儿经过思考将角色动作、形态用静止的肢体、表情造型表现出来。在熟悉“节奏步行”游戏之后,教师将其与“定格画面”策略进行有机组合,引导幼儿在不同梯度的步行之后进行“定格画面”。例如,“飞快走”的蚂蚁在听到乐器声提示后,立刻定格在动作的瞬间。这个画面中,有的“蚂蚁”的腿抬在半空,有的“蚂蚁”正伸长脖子,各种各样的姿态,表现蚂蚁飞快、着急的模样。“节奏步行+定格画面”的组合,大大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在这个“组合式游戏”中,幼儿既创造了蚂蚁行走的动作,也学会控制身体的表现张力,感受肢体的缩小与延展、动态与静止,增强了肢体的敏锐性和表现力。

3.拓展与迁移经验提升游戏体验感

节奏步行与定格画面组合的游戏,除了运用在故事剧“蚂蚁”角色塑造与体验中,还可以拓展在故事剧的场景造型之中。例如在“蚂蚁喜欢什么地方”的情节讨论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总结出蚂蚁喜欢大树、草地、山坡等地方。教师借用定格画面与节奏步行组合策略,引导幼儿在“微风与大风”的节奏中表现大树、小草的动态,在乐器声提示下定格画面,表现不同状态下的大树和小草。配合定格游戏中山坡和石头的造型,一幅“蚂蚁生活场景”通过幼儿的肢体造型得以生动地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场景造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它可以根据幼儿所创作的不同动作,以及合作伙伴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画面,呈现生长的姿态。

(二)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熟悉主要角色

在故事剧主题开始初期,幼儿对故事剧主要角色虽有初步的了解,但要有效地引导幼儿产生代入式[5]的角色体验,以增强对角色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运用大风吹、雕像游戏来引导幼儿进入虚拟的角色扮演情境中,通过肢体、表情来感受与表达角色特征。

1.“大风吹”游戏丰富角色间互动

大风吹的游戏能培养幼儿专注倾听、关注角色变化的能力,能提高幼儿身体的敏捷性。

故事剧主题活动《小蚂蚁》中核心角色是小蚂蚁,主要角色有大象、小朋友、食蚁兽,于是幼儿分别扮演主要角色,分散围坐成圈,由教师扮演初次游戏的“风”。游戏开始,“风”说“大风吹”,幼儿问“吹什么?”,教师说“吹到小蚂蚁”,这时候扮演小蚂蚁的幼儿立即起立,四散寻找新座位,并快速入座;教师也在此时寻找座位入座;最后没有座位的那只小蚂蚁扮演“风”的角色,并进行新的一轮游戏。在新一轮游戏中,“风”可以吹“大象、食蚁兽、小朋友及小蚂蚁”,游戏循环进行。在熟悉各自扮演的角色之后,也可以交换角色扮演,重新开始游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也提升幼儿对各个角色的代入感。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游戏营造“主要故事角色共存”的画面情境,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游戏增进幼儿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在倾听指令的时候幼儿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及敏捷性,为之后角色的扮演与角色间互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二是在角色扮演中,将具有冲突的正反面角色放在一个游戏情境中进行循环扮演、循环游戏,趣味的游戏玩法及专注的游戏要求,淡化了幼儿对反面角色的排斥,并向幼儿传递与树立“反面角色”是因故事情节需要而生的,无论扮演哪方角色,都仅仅是扮演,与“扮演者本身”无关。

2.“雕像”游戏提升角色塑造张力

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已明显增强,合作中的协商、交替能力为“雕像”游戏提供了可操作的前提。所谓雕像游戏,就是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雕塑家和陶泥,教师说出一个模样,扮演雕塑家的幼儿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指示扮演陶泥的幼儿摆成他要求的样子。在《小蚂蚁》中运用雕像游戏,幼儿两两组合分别扮演“雕塑家”与“陶泥”,对故事角色进行外形的“雕塑”。该游戏能增强幼儿对角色外型、姿态、表情等方面的表现力。

运用这个游戏时应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雕塑的指令应具有某一明显的外形特征,例如“长触角的蚂蚁”“大嘴巴的食蚁兽”“肥嘟嘟的大蚂蚁”等等,以便幼儿抓住雕塑重点,体验夸张的表现过程,为角色的表演奠定更有张力的表现空间。二是在游戏进程中,由于教师的退位,幼儿在“雕塑师”与“陶泥”轮流扮演,突显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增强游戏创造性的同时,也大大增进了游戏的趣味性。

(三)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核心对白

核心对白,就是围绕故事主题,凸显故事中心思想或者核心冲突的角色对话[6]。例如大家熟悉的《三只蝴蝶》中“XX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能不能让我们到您的花瓣底下避避雨?”;绘本《我的尾巴》中“哎呀,我的尾巴呢?”等等。在故事剧《小蚂蚁》中核心对白包括:“墙根下有一堆的饼干”“快跑,大象来了”“这么大的一条河,怎么办呀”。教师可以运用“十级音量、yes/no” 等戏剧游戏,为对白的掌握提供有趣的学习氛围。在选用这两个游戏时,应结合对白的内容及预设产生的效果进行考虑,若为渲染气氛、强调反复或者表达强度的可以使用十级音量,例如“墙根下有一块饼干”“快爬,大象来了”;反应角色思考、犹豫、争执、分歧的对白,可以考虑用yes/no。

1.“十级音量”游戏提升角色表现力

十级音量[3],即教师与幼儿一起尝试在最大和最小之间讨论出多个级别的音量,最后把声音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一级一级发出来。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教师可以将“十级”改为5级,降低音量级别的难度,以更好地支持游戏的展开。该游戏能提升幼儿角色对白的表现力和控制能力。

起先,幼儿A用最小的声音说“墙根下有一堆的饼干”,幼儿B用最大的声音喊同样的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在A与B 之间讨论依次三级音量,出现五个级别音量的“墙根下有一堆的饼干”,然后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连续说出,制造不断提高或者降低的语音效果。在游戏开展中,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情绪、语调和语速来增强螺旋传播音量的效果,比如缓慢地说,快乐地说等等;待游戏规则熟悉之后,可以提高十级音量传播的速度,制造一层一层扩散的声音氛围。这个游戏既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核心对白,也可以在讲述对白的同时自然融入角色性格的表现,制造出蚂蚁成群结队不断传递粮食讯息的画面。

2.“yes/no ”[3]游戏提升对话趣味性

yes/no游戏的玩法是:两位幼儿(或者两组)分别站yes或no的阵营,yes方先说一句话,no方按照yes方的同款情绪、语调、动作也说一句话回应。需要强调的是:no方这句话的内容可以是重复的,可以是对答的,也可以是赞成、鼓励的,或者是反对、嘲笑、起哄的,无论回应哪一种情况,都必须是模仿yes方的情绪、动作、表情、语调。该游戏能帮助幼儿发现语气、语调与情感的关系,感受到语言的情感表达功能。

以对白“这么大的一条河,怎么办”为例,回答式的yes/no游戏,yes方说:“这么大的一条河,怎么办?” no方回:“我们可以搭一座桥。”“找艘船,开过去”。在对话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反对式的yes/no游戏,yes方说:“这么大的一条河,怎么办?” no方回:“瞧瞧,过不去,过不去了呗”(起哄)或者“蚂蚁那么小,一定被淹死。”(反对)在对话中,渲染面对困难时焦急、无助的心理氛围。

yes/no是幼儿乃至教师都十分喜爱的戏剧游戏。因为该游戏强调的是同样情绪、动作、表情等等的一致性,但回应却是允许多变,因此会产生诙谐有趣的游戏效果。比如:yes方用悲伤的情绪说“这么大的一条河,怎么办?” no方也用悲伤的情绪回:“我们可以搭座桥”制造出回应与表现方式的反差,现场效果十分逗趣。

二、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中期:拓展情节与造型

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中期,其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扮演游戏或想象游戏,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感受、模仿进行故事情节的转换、增减或者重组,创造出新的故事冲突、新的形象等等,激发创造力尤为重要[7]。因而,在此阶段常采用情绪体验馆、动作传真机、身体作画和拼合物件等戏剧游戏,以有效推进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情绪体验馆”[3]游戏帮助幼儿感受角色内心

在《小蚂蚁》故事剧中,幼儿与蚂蚁之间的情感基础是故事情节推进的动因[8],借由幼儿的情感,运用“情绪体验馆”游戏引发情节创作。

情绪体验馆,即幼儿跟随教师指令的节奏散步,当听到指令声时,教师说出一个形容情绪的词语,幼儿用表情及动作表现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梳理情绪,迁移情感,拓展创编故事情节。该游戏能帮助幼儿了解表情、动作与情绪的联系,进而理解更深层的情绪反应。

例如,在《小蚂蚁》故事情境中,幼儿根据不同梯度的动作表现,感受到蚂蚁“喜悦”“恐惧”“紧张”“着急”等情绪情感。教师运用“情绪体验馆”的游戏,带着幼儿在稳定节拍的小鼓声中散步,当听到“咚”的声音时,幼儿停下不动;教师说出“悲伤”一词,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悲伤”,有的幼儿紧皱双眉,有的幼儿用手抱住了脑袋,有的幼儿紧紧揪住胸口的衣服……教师追问:“什么情况下,蚂蚁感觉悲伤?”幼儿回答:“蚂蚁好不容易搬来的食物,被大风吹没了,它感觉太惨了,很悲伤。”“蚂蚁们画的草地地图被大象一脚踩没了,它们感觉太悲伤了”;教师将幼儿对悲伤的思路记录在白板纸上,并继续游戏,当教师说出“紧张”一词,幼儿做出了“紧握拳头的造型”“双手合十的造型”……教师追问:“发生了什么情况,你这么着急?”幼儿回答,教师再用图示记录幼儿的思路。如此反复,通过情绪的表现造型,迁移幼儿的情感经验,创作出故事的情节。

在运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情绪进行细化,比如“难过”的情绪可以深层次地拆解为悲痛、伤心、委屈……帮助幼儿更好地把握和迁移生活经验;并且在动作和表情的表现上,抓住幼儿表现情绪的亮点进行经验提升,如“看,紧闭的眉头,一定是遇到麻烦的事情了。”“这嘴都咧到耳根了,看来是高兴极了。”“瞧瞧,这紧紧抱住胸口的手,看起来很害怕的样子”等,引导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表现,学习用更准确的表情、动作表现不同情绪情感状态下的角色,借此产生共情心理,唤起幼儿关于角色的自主思考,激发情节创作。

(二)“动作传真机”[3]游戏帮助幼儿创作角色与情节

动作传真机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肢体游戏,即教师和幼儿围站成一个圈,起先可以由教师(玩法成熟后可以让幼儿领头)先做一个动作,然后示意右手边的幼儿模仿,幼儿依次模仿动作并传递给右边的人,直到再传回给教师(领头者)。该游戏因为模仿的玩法及依次传递的规则,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运用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在动作匹配情节的创作初期,借助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某一动作;也可以用幼儿创作的动作,加深幼儿对游戏情节的理解。幼儿在该游戏中,既可以创作角色扮演的肢体动作,也可以为故事情节创作场景动作。

例如,在编排《小蚂蚁》故事情节:“各种各样的大树”中,一位幼儿用身体凹出了枝干茂盛的大树姿态,运用“动作传真机”的游戏,将这个动作一个一个传递下去。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创作,变成了经验的集合。当教师将一棵棵“枝干茂盛”的小树一字排开时,一片茂盛的“森林”就跃然而出,“蚂蚁森林寻找食物”的背景就“自然而成”了。

动作传真机除了可以运用在动作创作方面,也可以转换成声音传声筒,用于核心对白或者难度大的对白创作与练习之中。例如,在“蚂蚁找到食物呼唤同伴”这一情节中,教师运用了声音传声筒,分别传递“在山坡尽头的大树下”和“有一堆的小米粒”两句对白。幼儿在环形的传递圈里反复听与传,在游戏的氛围中自然学习了台词的表达与表现。可见,无论是动作传真机或者是声音传声筒,都采用了反复的策略引导幼儿在自然的游戏状态中去积累相关的戏剧经验。教师在使用这一游戏策略时要做到两点:一是作为起始传递的动作或声音,应体现一定的情境感,提升幼儿学习模仿的难度;二是应及时退位。教师适时退居二线,鼓励幼儿作为起始传递者,体现对幼儿主体的允许和支持。

(三)“身体作画”[3]游戏帮助幼儿加深对情节的理解

故事剧主题活动初期的肢体动作游戏,更多的是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关注,对故事主角的认知。而在主题推进中,肢体游戏的体验,更多的是为整个故事剧情节提供支持,包括不同情境的场景支持、情节拓展的支持。

身体作画,指的是引导幼儿集体用身体组成一幅图画,这幅画可以是幼儿熟悉的画面,也可以是来自故事情节里的画面。教师运用“身体作画”游戏与“故事棒”教学策略进行融合,引导幼儿在“故事棒”的指示下,运用身体进行作画。例如,在“小蚂蚁搬运食物,遇到大象”的情节中,教师请幼儿环形而坐,在讲到“场景”的时候用故事指挥棒依次轻点幼儿肩膀:蚂蚁经过“一段都是石头的小路”,被点到肩膀的幼儿起立,用身体组合成“都是石头的小路”;在“又走过了开满鲜花的草地”中,接下来被点到的幼儿,再一起用身体组合成“开满鲜花的草地”……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有意将故事场景[5]作为讲述重点,为幼儿提供游戏情境,通过“身体作画”的游戏体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也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建立对身体的认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四)“拼合物件”[3]游戏帮助幼儿开发肢体表现力

拼合物件,顾名思义就是几名幼儿合作用身体拼塑出某个物件。这个游戏既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又能支持故事情节的拓展,同时也解决了因道具滞后影响故事剧表演进程的现实问题。

在《小蚂蚁》故事创作中,幼儿在场景造型的启发下,编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故事情节,即“蚂蚁去觅食,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该情节带来的相应问题便是,“蚂蚁该怎么过河?”于是,幼儿围绕该问题讨论出了“造船”的解决方案,并根据想象的船只,用身体合作拼塑。如扮演叶子船的幼儿两两面对面,伸长了手、脚,尽力让身体成为一片细长的叶子;扮演滑梯船的幼儿,有的躬身当起了滑板,有的抱胸蹲下变成楼梯组合成了滑滑梯样子的船……

在拼合物件游戏中,大班幼儿自发地合作拼合,用各自的身体打造船的不同特征,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船的造型,支持了关于“蚂蚁去觅食,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这个情节的创作,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开发自己的肢体,为故事情节所用,并将这一游戏融入故事剧表演中。

三、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后期:升华表演与情感

故事剧主题活动开展进入后期,故事剧的排演成为幼儿展现主题创作的一个窗口,这个时候可以运用戏剧游戏对故事剧排演做一些润色升华,也可以借助戏剧游戏点亮幼儿对这段主题进程的美好情感[4]。在此阶段可采用抛球说心声、松鼠与树、记忆相册等戏剧游戏。

(一)“抛球说心声”[3]游戏帮助幼儿梳理心路历程

抛球说心声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即幼儿与教师围站成一圈,随意抛接球,接到球者根据约定说一段心声。在故事剧主题活动后期运用这个游戏策略,可以借游戏的方式走进幼儿内心,探寻幼儿在故事剧主题活动过程中的想法与体会。参与者可以借此体悟这个过程中各自的成长,并将心声融入到故事剧主题中,凸显该主题的独特性和专属性。

例如,在“抛球说心声”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约定:接到球的幼儿要说一说“故事剧中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并说明原因。接到球的幼儿A说:“印象最深的是‘造型山洞和树’这个表演,在造型榕树的时候我把手脚、身体、脑袋、嘴巴都用上了,感觉很好玩”;幼儿B说:“我最喜欢大蟒蛇,我把蟒蛇编进故事里,小朋友们都喜欢我编的这个故事,我很高兴”。在故事剧表演尾声,教师通过展播主题活动花絮,唤起幼儿对整个主题活动过程的回忆,升华了幼儿对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情感。

教师在运用这个戏剧游戏的时候,可以根据活动预期来进行“游戏约定”[7],如果想引发幼儿对故事结局的创作,也可以由教师扮演一个“至高无上”的故事角色,比如蚂蚁国王,接到球的幼儿可以对“国王”发问,“国王”可以通过幼儿的问题,引发他们对故事结局的创作。由此可见,“抛球说心声”既是游戏,也是手段,通过这个设置,可以传递、分享所有参与主题活动者的感受体会,梳理主题活动过程的同时,也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

(二)“松鼠与树”游戏帮助幼儿提升舞台空间感

在故事剧主题活动后期,幼儿对整个故事剧已非常熟悉,他们也会开始一幕一幕地进行表演,这个阶段“舞台空间”的概念对幼儿来说十分重要[9],教师可以借助“松鼠与树”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舞台空间感。

松鼠与树,指的是幼儿3人一组,两个人当树洞,一个人当松鼠,在听到“暂停”指令的时候松鼠要立刻找到一个树洞躲进去。运用该游戏前应注意:游戏人数设置为3的倍数+1,也就是游戏最终会有1-2名幼儿“没有找到树洞”或者“没有松鼠入住”(规则与“抢椅子”游戏相似)。

通过这个游戏体验,幼儿会感受到舞台属于每个人,每个人又属于舞台每一个角落,舞台每个角落都可以进行活动[9]。运用这个游戏要注意两点,一是松鼠与树洞在游戏中是角色扮演,必须匹配相应的角色动作和造型定格,其间鼓励幼儿用肢体创作不同形态的树洞;二是该游戏中“松鼠”与“树洞”的角色,可以根据不同故事剧主题的角色进行变化组合,例如在故事剧《小蚂蚁》中就转变成“蚂蚁与树洞”的游戏。

(三)“记忆相册”[3]游戏帮助幼儿提升故事剧参与情感

为期两个多月的故事剧主题活动,幼儿对待这个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态度,像是对待一位小宝宝,他们关心主题活动的推进,参与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10]。在创作故事、表演故事剧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小故事。比如:幼儿自发绘制设计蚂蚁的家;带来了自己的零食吸引蚂蚁做客;把自己和蚂蚁画在同一幅画里,像全家福一样……《小蚂蚁》故事背后的故事感动着所有人,于是,在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记忆相册”游戏,旨在将主题活动过程中温暖的故事进行整理,并得以及时地交流与分享。

在运用戏剧游戏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戏剧游戏的功能没有绝对性,而是因使用的目的、运用的契机,呈现功能的相对性。例如肢体游戏中的“节奏步行”游戏,以训练幼儿动作表现张力为主,但在表现不同梯度动作时,幼儿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细化对角色、情节的表现,因此“节奏步行”游戏除了在主题活动开展初期使用,也可以在主题活动开展中期使用,引发幼儿对角色、情节的深层次表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特质的故事剧主题及主题活动推进的不同阶段目标,甄选不同类型的戏剧游戏,以发挥戏剧游戏的最大价值,助推故事剧主题的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蚂蚁戏剧动作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戏剧类
蚂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