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剧表演活动中绘本改编策略
——以绘本故事剧《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为例

2019-02-20 20:29蔡玉茵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猪美食绘本

蔡玉茵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泉州 362000)

绘本故事剧即以绘本为蓝本,将绘本故事改编而成的舞台短剧,所改编的原型是已出版的绘本故事或绘本图书,所呈现的剧目具有戏剧起承转合的特点。绘本故事剧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幼儿在参与绘本剧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喜欢“假装”游戏的天性,喜欢装扮和扮演的愿望,而且利于幼儿加深对故事剧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价值。但由于幼儿的经验水平、表演需要等原因,在绘本故事剧开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绘本内容进行合乎目的地改编。本文以绘本故事剧《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为例,探讨如何对绘本进行有效改编。

一、对绘本故事剧进行改编的意义

对绘本故事剧进行改编,指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与认知特点,基于故事剧表演活动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对绘本故事进行共识性的改造,使得所改编后的绘本更适宜表演。

(一)有效改编使得情节更丰富

绘本是一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读本,是以图画为主的讲故事的媒体[1]。每一本绘本,故事情节的呈现通常都具有线索清晰、简单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炉,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等组合成为表现手段,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创造,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尖锐、强烈、集中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使观众犹如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戏剧中发生的事件一样,从而获得艺术共鸣。它具有艺术的综合性、直观表演性和时空限制性等特点。 绘本故事剧就是将绘本改编为戏剧的形式,剧中的情节要求应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一般开头明快,能聚焦亮点,中间的情节发展具有“冲突”和“转机[2]。因此,如果能引导幼儿对绘本故事剧进行有效地改编,能让故事的情节更丰富,让故事更加生动地通过戏剧的形式立体而丰满地呈现。如在《今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中,该故事的结局独具开放性,为幼儿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如能有效引导,合理改编必将让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二)有效改编使得台词更适宜对话

绘本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故事,文中常常辅以旁白或简单的对话,以帮助阅读者理解故事的画面,但绘本中的文字常常以书面语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幼儿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现。戏剧语言指的是剧中人物的对白、独白及旁白,对话指的是人物的对白[3]。在进行故事剧创作的过程中,因幼儿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点、理解能力浅显化的特征,不可能照搬绘本中大段的旁白。教师如能引导幼儿进行有效改编,将剧中的旁白改编成符合幼儿喜欢和表达习惯的对话,让剧中的台词更具浅显易懂的特点,以加深幼儿的印象,不仅更利于幼儿进行表现也能更生动地表现角色之间的互动。

(三)有效改编使得内容更具亮点

幼儿是剧本的最终诠释者,绘本到故事剧的转变关系很微妙,绘本中每一页的画面及细节,都能成为剧中生动的场景。以主题活动形式来实施绘本故事剧活动,通过幼儿与绘本进行多角度地深入互动,有助于幼儿对绘本故事剧内容的深度理解,而当幼儿走进了绘本故事剧,那么,幼儿自然而然就会以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并根据表演的需要来改编原有的故事剧内容,在原本故事的基础上更多融入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细节内容更具亮点。如该绘本中哇呜做的美食是咖喱蘑菇汤,幼儿生活中接触较少,无法表现出吃该美食快乐的画面。因此,他们主动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将“咖喱蘑菇汤”替换成了平时在幼儿园最喜欢的午餐“五彩炒饭”,并在游戏中生动表现这个细节的内容,让原本不易表现的内容,瞬间更加生活化,也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创作和表演的兴趣。

二、对绘本故事剧进行改编的主要策略

对绘本故事剧进行改编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绘本故事更形象生动地予以立体呈现。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游戏化、生活化、开放性、主体性及整体性原则[4],有效引导幼儿在绘本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推进中,运用情节拓展、内容替换、台词改编等方法对剧目进行生动地改编,让绘本故事剧在幼儿的二次创作中无限伸展、无限改变,爆发出无限的创意。

(一)迁移生活经验,让故事剧内容的改编更具生活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5]。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幼儿创作的绘本内容,都是来自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思想体验[6]。可见,在绘本故事剧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使故事剧的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富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主动迁移生活经验对故事剧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替换,让剧中的内容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整个故事剧因为充满幼儿熟悉的生活片段而倍感亲切。

绘本《今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内容梗概:大灰狼乌鲁来到午睡林,发现了一群小猪在午睡林睡午觉,它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真好。它想跟伙伴分享。它到了伙伴家,吃了它们的咖喱蘑菇、苹果派、油炸饼,却忘了说看见小猪的事了……

故事剧第二幕《做客朋友家》中讲述了乌鲁做客哇呜、咕噜噜、贝罗家,朋友们分别和乌鲁分享了咖喱蘑菇汤、苹果派和油炸饼的情节。此情节中提到的三种美食,幼儿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接触较少,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总是无法入戏,停留在表面上的表演。因此,教师鼓励幼儿可以自主迁移生活的经验,想想身边小伙伴喜欢什么样的美食,思考除了上述三种美食之外,乌鲁可能还喜欢吃什么?于是,孩子们在表演第二幕时,爆发出了无限的创意,在自主改编的过程中,制作出了很多有趣的美食。

一天,表演区里双胞胎妹妹正在改编做美食的情节,姐姐说:“咕噜噜发现鸟蛋,那可以做西红柿蛋面呀。”可乐说:“对呀,我们很爱吃幼儿园的西红柿蛋面,乌鲁肯定也会喜欢。”孩子们想想有道理,说:“幼儿园里每周都有,我们都爱吃。”既然是要煮西红柿蛋面,食材要有蛋、有西红柿还有面条,蛋和西红柿有替代物了,面条要用什么代替呢?茗歆说:“我爱吃手工拉面,用美工纸撕面条吧。”“可是用手工纸撕每次很浪费呀”有人喊道。“不然继续用做鸟蛋的报纸(在第一幕中孩子们用报纸团圆做鸟蛋)吧。”这个提议孩子们觉得不错,马上有人想到保安叔叔那里有报纸,语心代表小伙伴征求了老师的意见,此时,老师高度支持了孩子们的想法,鼓励幼儿自主去和保安叔叔协商取旧报纸,无形当中的言语鼓励,给了幼儿十足的自信。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了撕面条做西红柿蛋面的情节。

上述中咕噜噜家用西红柿蛋面成功替换了苹果派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园共同的生活经验,在碰到不熟悉的美食内容时,幼儿经过启发,联想到了小伙伴们最爱的西红柿蛋面,并旧物利用,用旧报纸做手工面,该美食内容的替换不仅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进一步增进了幼儿进行表演的兴趣。在此替换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又将幼儿园的五彩炒饭替换了故事中的咖喱蘑菇汤,并运用建构区中五颜六色的花片等材料代替炒饭中的米粒、玉米、香肠等配料进行游戏表演;将平时生活中喜欢的烤饼干替换了远离生活的油炸饼,运用美工区的彩泥进行美味的饼干制作,让故事剧第二幕中的美食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熟悉内容的替换,让原本不熟悉的内容变得既熟悉又有趣,让故事剧的内容通过生活内容的融合变得更加真实,更充满幼儿生活的印记,在与生活经验相融合的改编中也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利于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兴趣。

(二)遵循表达特点,让故事剧台词的改编更具生动性

幼儿是故事剧最终的表演者,台词对白的演绎者。因此,改编适宜幼儿表演的台词在故事剧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绘本故事剧台词的改编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和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绘本故事剧主题活动的推动,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故事剧台词的改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台词对白的创作者。这样,在最终表演时,幼儿才能融入个人的亲身体会,才能赋予台词丰富的情感色彩,从而使表演中的台词更能深入刻画故事剧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地表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特点。

绘本故事剧《今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改编的蓝本是一本图文结合、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画书。为了体现绘本的阅读功能,绘本中的文字呈现以书面语为主、简洁明了的特点,但并不是每一段文字都可以在表演中直接运用和表达。因此,在绘本故事剧改编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台词的改编,让台词从简单的适宜阅读的层面转变为丰满生动、适宜表演的对白。

首先,丰富台词,使其由少到多,更利于幼儿生动表现情节。故事剧第二幕《做客朋友家》,讲述乌鲁到三个朋友家做客的过程中品尝了各种美食的情景。原本故事中乌鲁和朋友见面的台词非常少,不便于幼儿进行生动地表演。因此,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表达的习惯,对台词进行改编。例如:在和乌鲁见面时,幼儿和同伴进行对话练习,迁移了平常做客时进行语言交流的经验,将原本简单缺乏生动的台词改编为以下内容。

乌鲁:咚咚咚,请问贝罗在家吗?

贝罗:在家呀,乌鲁,请进吧。

贝罗说:我在午睡林发现了水果,想做烤饼干,乌鲁你喜欢吃吗?

乌鲁:烤饼干,我喜欢,我们一起做吧。

此对话的改编因融入幼儿生活中做客常用的语言交流经验,整个情节不仅富有生活气息,也让幼儿倍感熟悉,更利于幼儿大胆表现。此外,因幼儿语言表达习惯重复的特点,三个朋友家的对话基本是一致的,这不仅降低了幼儿台词的难度,也让幼儿在表演时有据可依,更加流畅进行对话。

其次,转变台词由拗口到通俗,利于幼儿表达,也是改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表现乌鲁和朋友们吃美食的过程中,幼儿运用了戏剧游戏照镜子的方法来表现这个情节。原本绘本故事出现的台词是“呱唧呱唧”“嗷呜嗷呜”等,虽然具有拟声形象的效果,但因为幼儿平时接触少,不利于幼儿表达。一次偶然的表演,扮演哇呜的瑞霖在吃美食时突然发出“呃”的打嗝声音,这个形象的饱嗝声的出现让孩子们个个捧腹大笑,孩子们不自觉地模仿着瑞霖的样子发出各种打嗝的声音,并边打嗝边互相模仿摸着吃饱的肚子。孩子们被打嗝这个有趣的片段吸引住了,整个场面在不断打嗝和爆笑中持续着。几分钟之后,孩子们渐渐平静下来,孩子们说:“吃美食的时候打嗝真的是太好玩了,表演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因为美食太好吃了,所以乌鲁吃太饱有时候就会打嗝。”于是,在接下来乌鲁到咕噜噜和贝罗家吃美食时,这个饱嗝的声音经常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每次听到这个声音,不管是表演的人还是候场的孩子们总是被它深深带入到剧中,有趣极了。

可见,在台词的改编中,符合幼儿表达习惯和兴趣的台词方能打动幼儿,更易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也更利于幼儿进行台词的表现,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生动而丰满。上述生活中做客的场景对话让幼儿印象深刻,吃太饱时偶尔会发出有趣的打嗝声,瞬间让小伙伴引起共鸣。因此,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对台词进行大胆改编,不仅能让剧本中的台词更加符合幼儿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使幼儿的台词表达更具生动性。

(三)顺应发展逻辑,让故事剧的情节改编更具丰富性

1.拓展出故事剧的潜在性情节

情节创编指的是对故事发展的结构、角色之间的关系、场景的变化等进行改编创造[7]。很多儿童文学篇幅太长,如果不进行“缩短”,很难搬上舞台。另外,有些文本故事有潜在的值得情节创编的因素,可以依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情节的“延长”。该故事剧第一幕《初见午睡林》,原本绘本中只交代了乌鲁走进一片午睡林看见小猪的情节,对午睡林的场景描述、午睡林中隐含的其它情节画面并没有交代,给予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进行主题建构,让午睡林立体呈现,在想象、建构、表征午睡林的过程中,自然拓展了第一幕《初见午睡林》的故事情节。首先,幼儿借鉴了以往的戏剧经验,结合戏剧游戏“农夫和小种子”的玩法,延伸出午睡林的树木从发芽到长大的过程;依据生活的经验增添了虫儿啃树、啄木鸟治病的情节;树儿成功被救治后,幼儿又主动借用了角色游戏的篮子挂在树上,加入了给鸟做窝……。这一系列情节的延伸自然融入了幼儿前期已有的隐性经验,让原本长大后只是造型的树,有了和其他角色互动的机会,让午睡林不仅作为场景而存在,也让它因情节的拓展变得更加灵动而富有生气。

在情节续编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随时回应幼儿发出的游戏信号,能够“一秒入戏”,才能真正进入幼儿的世界与幼儿对话[8],支持幼儿将游戏中好玩、趣味的游戏经验融入到情节的拓展中,增强情节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该故事剧第三幕《重返午睡林》就是幼儿将游戏经验迁移并成功续编的故事情节,该情节讲述了大灰狼乌鲁和它的朋友再次回到午睡林,而小猪们智逃午睡林的片段。一开始,幼儿对“如何让小猪不被乌鲁发现”这个问题的想法都局限于正面的对抗游戏,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表示虽然打斗的场面容易表现,但由于小猪比较弱小、狼比较凶猛,在打斗中不一定能取胜,会让剧情的发展呈现不稳定的局面,而打斗的场面也会让原本绘本所塑造的可爱、健忘的乌鲁形象大打折扣。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幼儿解决的办法,而是鼓励幼儿寻找更符合角色身份的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发现如果能转正面冲突为隐形逃脱或许能让剧情更加有趣,他们不断尝试迁移各种游戏,最终发现了音乐游戏《黑森林的故事》和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的玩法很相似,孩子们觉得这个游戏的玩法非常适合迁移到小猪逃出午睡林的情节,幼儿在游戏中主动运用了戏剧游戏“定格画面”的经验和玩法,在乐曲每次重音出现时,乌鲁和朋友们回头,小猪做出各种雕塑造型,乌鲁往前走时,小猪则偷偷溜出午睡林。此情节的成功续编,让幼儿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上述片段中,幼儿从最初正面冲突调整为游戏化的智逃午睡林,运用了游戏经验迁移的方法,让情节发展更具戏点和趣点,因为游戏的融入,不仅没有颠覆故事中大灰狼可爱的形象,反而给情节营造了温馨有趣的氛围。由此可见,绘本故事剧情节的拓展应顺应游戏的发展,强调游戏性和趣味性[9]。避免出现为了教育功能而进行改编的意图,否则,改编不仅谈不上有效也会因此而失去原有的意义。

2.想象出故事剧的开放性结局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故事剧结局改编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能发现成人眼中无法发现的亮点。因此,教师应当秉承开放性原则,允许幼儿在改编过程中有奇思妙想,并鼓励他们付诸于实践,让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在一步步的调整中完善所改编的细节。结局的创作,可以让小朋友明白不同的因果关系所产生的效果。在宽松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发挥最大的创造力,真正让幼儿成为剧作改编的主人。

该故事剧的第三幕是幼儿续编的情节,情节拓展后故事的结局又将如何?绘本中从未做交代。但从对绘本的名字《今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的解读中,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运气这么好”事实上有多层的意思,即乌鲁遇小猪运气好、小猪没被吃掉运气好、乌鲁到朋友家分享美食运气好等。因此,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同时,以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和同伴的想法作修整,动态调整、持续完善编构整个故事的结局。

在结局的创作中,幼儿对故事结局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创作灵感。有的想象小猪逃出午睡林后,乌鲁又和朋友回家吃美食;有的想象乌鲁找不到小猪在午睡林里也睡着了,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还有的想象乌鲁带着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家,分享自己做的美食,也过了开心的夜晚……幼儿在无限的遐想中编构着故事的结局,但在尝试表演的过程中,仍觉得不够完美,以至于故事结局一直未能明朗化。直到亲子春游活动那天,一大片的树林让幼儿仿佛进入故事中午睡林的场景,而后激发的灵感让故事有了他们心中理想的结局。孩子们在树林中游戏的过程中,勾起了对露营画面的向往,很自然将故事的结局联系起来,觉得乌鲁也可以露营,还给乌鲁编构了非常合理的理由:“天太黑,乌鲁眼睛看不见走出午睡林的路,和朋友在午睡林露营睡个美美的觉。”这个无意中的情境带入,给予了幼儿创作的灵感,孩子们对故事的结局有了统一并比较明确的思路。

在编构的过程中,幼儿对露营可以做什么充满好奇。有的说可以烧烤,有的说可以玩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他们觉得每次的游戏都可以不一样,只要表演前商量好,就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游戏随机融入,让每次露营充满新鲜感,也大大满足了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

这样,幼儿在情境体验中自发生成了他们喜欢的故事结局,而在露营的情节中,乌鲁喜欢的帐篷造型可以随意搭建、玩的游戏可以丰富多样。在预设的结局中预留出小的空间进行自主地创造性表现,再次满足了幼儿想要解放自己,释放天性的心理,同时也给每次的表演增加了创意的空间。由此可见,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顺应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欣赏他们在活动中发挥的潜能与创意[10],启发幼儿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大胆改编,能让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并富有想象力。

综上所述,有效引导幼儿对喜欢的绘本进行合理改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除上述提到的改变思路和策略外,还有许多改编故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同时整合不同的改编方式,也可以灵活运用每一种元素及形式,取长补短。在转换、加减与整合的过程中,带领幼儿更好地进行故事剧改编[11]。此过程,教师应当充分支持并积极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参与故事剧创作的快乐,在获得自我认同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认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从而感受故事剧的魅力,从心里爱上故事剧。

猜你喜欢
小猪美食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