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5-13 09:1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冠心病实验组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变化迅速,若不及时干预,将会诱发心力衰竭[1]、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进而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风险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针对当下医疗卫生系统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以及评价的过程,以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危害以及减少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资料显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规范的专科护理管理不仅能控制不良事件[2],还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基于此,现探析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5例冠心病患者采取不同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陈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65例患者均证实患有冠心病,入组时间由2017年12月开始,到2018年2月结束,分为两组,参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9岁,均值(58.69±5.47)岁;病程1.5~4.0年,均值(2.03±1.16)年。实验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2~80岁,均值(58.74±5.96)岁;病程1~3年,均值(2.15±1.54)年。两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指征。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急性期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实验组:在上述护理管理前提下采用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风险识别:中老年群体是冠心病高发人群,此类人群机体功能、器官功能呈退化趋势,外加免疫力和机体反应力降低,极易出现不良事件,而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因此要尽早鉴别心率失衡、心功能衰退以及突发性心跳骤停等风险,防止耽误最佳治疗时机。(2)构建风险预防与监督机制:结合疾病的特点,建立并完善住院患者安全陪检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床旁交接班制度等,并将临床护理救治预案、围术期护理、转入转出流程以及介入检查规范等及时制定出,组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结合每月制定的工作计划,由护士长将每周与每日护理内容制定出。安排小组成员展开定期检查,及时反馈结果,将其与护理人员的绩效挂钩。(3)建立腕带识别制度:为使识别患者的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需严格按照“三查八对”制度执行;建立腕带标示制度,对昏迷、意识不清等患者应用腕带;为使坠床、跌倒事件降低,对卧床休息者增设护栏,并将呼叫铃设置在合适的位置,嘱咐家属加强看护,落实各项防范措施。(4)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病房巡视期间对患者的主诉耐心倾听;对患者心理状态、活动能力、意识状况等科学评估,重点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巡视力度,开展健康宣教。落实陪护措施;对各种导管进行妥善保管,并维持其畅通,确保仪器维持在正常运行状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结合科室的特点和各人员的工作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方案,并结合不同的患者、病种等创设不同的培训场景,使护理人员观察、解决、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5)风险事件出现后管理:预防是规避风险事件的有效措施,若护理风险出现,需及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小风险损害。科室内还需定期组织护理人员针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处理方案,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出现;此外,还需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警告等处理。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1)记录护理风险事件:堵管脱管、用药错误、心功能衰退、跌倒、输液外渗。(2)通过自制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评估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有基础护理质量、隔离消毒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总分为100分,评分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3)参照《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病区环境、睡眠质量、安全注意事项告知、专科操作水平以及紧急情况处理,满分为100分,评分愈高提示满意度愈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汇总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分析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

参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2.26±4.19)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64±4.18)分;实验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0.63±4.23)分、(92.47±4.46)分。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与参照组对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冠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诱发血管阻塞或狭窄[4],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心脏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中,具有病情严重、变化快速等特点。作为程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风险管理是识别[5]、干预以及评估现有或潜在风险的模式,将其应用在临床中不仅有助于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还能够最大程度减轻风险因素对患者[6]、医院的损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均较为特殊,尤其是患病后,安全隐患较多,因此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将选取的6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在专科护理管理的前提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参照组)和风险管理(实验组),通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的效果不难发现,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5.71%,对比参照组的26.67%明显降低,P<0.05,表明实验组护理管理方案可行性更高,能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得出,参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P<0.05,进一步说明风险管理优于常规管理,能积极规避临床护理中的诸多风险事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结构,使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服务;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示,参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64±4.18)分,但与实验组的(92.47±4.46)分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P<0.05,再次证实风险管理是一种可行性高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获得其认可。风险管理是在专科护理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护士长的领导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并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准确识别风险因素[7],以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规避风险的管理方式,管理重点在于预防。有学者指出,护理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8]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准确把握护理工作中的薄弱之处,从而采取适宜的方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风险管理能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满足[9-10],采取规范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的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进而维护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最终减少医疗纠纷[11-12],使医院获得稳定长久发展。

表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

总之,冠心病患者临床专科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作用显著,有利于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值得采纳。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冠心病实验组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