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原儒》中灵性涵养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2020-01-15 21:5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物熊十力天理

王 涛

(山东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他在儒学价值体系崩溃的时代,“重建了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了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奠基人。学界对熊十力的研究十分丰富,郭齐勇从熊十力的哲学整体架构、核心命题入手,阐述了其“本体-宇宙论”“本体-方法学”“儒佛心性论”“政治历史哲学”和他的易学观等[1],系统阐述了熊十力的哲学体系。景海峰在他的书中探析了熊十力的新唯识学、体用观,研究了他的本体论架构,并探讨了他未完成的“量论”思想[2]。程志华也全面地探讨了熊十力的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量论、治化论与唯识论的哲学体系,指出熊十力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奠基者,开启了现代新儒家的思潮,对中国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总体来看,对于熊十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哲学思想的整体建构,对其著作的研究集中在《新唯识论》《读经示要》《心书》等著作,主要阐发其唯识学、本体论,对于他的《原儒》的专门研究不足,而且对于《原儒》的研究也多围绕着“新内圣外王”政治思想整体分析,当然这也是熊十力《原儒》的要旨,但是蕴含在其中的灵性涵养的思想,在当代仍然有着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不可忽视,而对于这一部分并没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灵性涵养是实现内圣人格的修养工夫

“灵性”即人之天性,熊十力认为人的天性即是天理在人的个体的体现,“天之在人而言,即名为性”,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是超越形体,而又不离形体的存在,是无待而自足的本体的体现,是至真至诚之性。对于灵性涵养的重要性,熊十力说“人失其灵性,即失其之可以为人,可无惧乎?”[4]251可见,在熊十力看来,灵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天性,是人本心,本心显发要靠涵养修性,消除染习的障蔽。所以天人本不二,性修亦为一,人自识本心,见其天性,才能顺天理而致良知,达仁义。

对于“内圣”人格的定义,熊十力认为“圣者,智仁勇诸德皆备”。那如何达到内圣,熊十力引《易·说卦传》中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来回答达到内圣人格所要精心的修为。“穷理”即是指穷究理之根源,而又不遗漏理在万物的体现;“尽性”,“性”即是天理在人的显现,就是人性,“尽性”就是要求显发人本心之中的德用;“至命”中的“命”即是“吾人与天地万物固有之本体”,“至”就是还复、复归。熊十力反对佛家所认为的人无法还复本命,只将其作为一种宗教情感的寄托,他认为孔子之学,就是由穷理而尽性,尽性工夫到位,这就是一种对于本命的复归,而对于灵性的涵养,正是尽性之工夫。涵养灵性是实现内圣人格必做的修养工夫。

在熊十力看来,孔子的人生论内涵极广,人生本体之体究,成己成物之道,社会政治以至于格物致知,都属于其人生论的范畴,关于成己成物之道,熊十力总结其要旨为“仁义其敦化,智若川流,敬以安居”[4]242,至于格物致知之学,熊十力认为孔子的格物之学,无论是以辩证法观事物之变化发展,还是以小辨术析事物之表里精粗,其目的都在于改造世界,满足人生的物质生活需要,这正是发扬灵性之必需;对于社会政治,中国是礼治之邦,“圣人言礼,不仅在个人自修言,而凡治国平天下之创智,以及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经纶,无不在礼化之中。”[4]244“礼者以天理为源……夫理者条理,通内外而一如。自内发之识别,即由外物之规范感摄于内,而相应合为一也。”[4]250以礼化人,需要外在规范,更离不开人内心的自我涵养。可见,灵性涵养贯穿于孔子人生论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灵性涵养之道

熊十力认为灵性生活之涵养,在《诗》《礼》《乐》之中可寻其方法。这三者都是引导人情意发展,感情意志正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如果通过抑制人的情意以修养性情,就会损毁人的情感与意志,脱离了人真实的情意,人之灵性无法流行。儒家反对绝情欲,提倡导民以礼乐,使人之情意顺畅。《论语》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诗》是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其情意真挚,语言诚恳,能够使人发起向上与率真的态度,而不会使人流于虚伪。《帝舜》中曰:“诗言志。”熊十力认为这里的“志”是“心之所存主”,何为“心之所存主”,即人心中的恻隐之感、良知之明等人心中所存的善心。如果诗中缺少“志”的抒发,仅仅是华丽的辞藻的堆砌,或是工于平仄声调,都会使诗失去其灵性,而不能称之为“诗”。立于《礼》。礼,以敬慎为主。“敬慎”是指人收敛私心,不松懈、不怠慢的态度,有敬慎之心而不为一己私欲所动摇,故能卓然而立。成于《乐》。乐能使人达到物我一体之境,人能以乐自养,乐能抒人情怀,养人身心,如果常不失其和乐,人道完成,最终会实现通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生立于无对的境界,所以说“成于乐”。可见《诗》《礼》《乐》中蕴含着丰富的灵性涵养之道。熊十力将三学之中性情涵养的方法归结以下几点。

(一)居敬以为礼

“圣人言礼,不仅在个人自修言,而凡治国平天下之创智,以及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经纶,无不在礼化之中。”[4]244孔子所言“礼”,是什么意思呢?熊十力认为:“礼者以天理为源,而非敬以自持,则鲜不离其源也。夫理者条理,通内而外一如。在外谓轨范;在内谓识别。自内发之识别,即由外物之轨范感摄于内,而相应合为一者。是故内外似二而实不二,不二者理也。理备于天,故曰天理。然心无非理,物无非理,理无定而无所不在。吾人体认天理,以创造世界一切制度、仪文,随世变易,无有滞碍。”可见,“礼”在熊十力看来,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个人内心的修为。

中国自古以礼设教,可谓礼治之国,其礼治总分为二,一是制度,二是仪文。制度中包含的群制、国体以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无一不在礼的范围之中;仪文方面,以礼化人,使其成为习惯,也有其深远的用意。然而治礼者只以制度、仪文为礼,却不知礼是从何发源,将《礼经》作为制定制度仪文的参考法典。在熊十力看来,礼“以天理为其源”,天理是礼之本源,以礼治国,以礼化人,必须本着天理这一本体。古人制礼之权,都掌握在君王手中,在制礼时,很多都会掺杂私欲而妄作非理之礼;如果秉群众意见,推荐贤德的人,依据群众的意愿,公正无私地制礼,就可以避免妄作,这也是现代制定制度仪文的趋势。而在孔子那里,礼教中最重要的,在于灵性的涵养,也就是秉承天理,体认天性,以修行其礼。

天理不是片面的,理有内外之分。天理在外体现为规范,在内体现为人内心的自我体认。外在的规范感摄人内在的识别,内外相应合而为一,这样看,天理看似有内外之分,实则内外相应相合。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定所而无处不在。体认天理而创造制度仪文,并随时势改革变易,就不会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滞碍。“大礼行而群情畅,天地位,万物育矣,猗欤休哉,故曰:礼者以天理为源,其源深远。故人之为礼,有本而不可乱也。”[4]250本着天理制礼,不仅强调对人的外在的规范,更要注重对人的内心的关照与启发,里应外合,方能达到礼治。

礼之源为天理,而为礼之要在于居敬,“敬”是为礼中最主要的修养工夫。熊十力强调“敬”在礼治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毋不敬”一语可以涵盖《礼经》众部而无所遗漏。在《十力语要》中也说:“工夫为何?即敬是已。细玩《论语》,何处不是说敬?敬是工夫,即是克治昏扰之方法,程朱以此自修,以此教人,犹孔门的髓也。”可见“敬”在灵性涵养中的地位。“居敬者,谓恒一于敬,持续而不间断,故曰恒;宽舒而不待勉强,故曰一。敬之功至于恒一,则怠慢邪僻等等杂染永伏而不作。”[4]251居敬,就是要使内心不为外物牵制干扰,控制自己对于外界的杂染的反应。当不敬时,内心失去主宰,昏怠涣散,人会受到外物干扰而不能自持。“居敬恒一”强调的就是专注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体认和对天理的明证。所以制礼必先明理,明理必先居敬。

(二)修静以摄动

人性本静。熊十力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是人的天性,但这里的“静”不是与“动”相对的静,“凝定收摄之极,绝不散乱,精神凝一,直与造化为一,此才是静,才无欲。与化为一,即超小己,无阳明所谓随顺躯壳起念之患。私欲不萌,故云无欲。”[5]196-197这里的静,是体认天性、涵养灵性必需的修养工夫。熊十力认为:“智慧生于静”“吾人生命真相唯于静中体认”。人过着漂浮无定的生活,是无法获得大慧与深慧的。“至言不止于俚耳,真理不显于杂染之心。”就是说,人过着浮动的生活,本心会受到外物的昏扰,耳朵无法听取至言,内心被蒙蔽无法体悟真理。要学得知识,获得智慧,就必须使静心定力。但是“静”也不是呆坐而不用心,而是要收敛自己的精神,抛却一切杂念邪思,使身心专于一处,不做其他念想,凝神聚气,澄心体认。

熊十力主张动静不相离,而且静是动之主。他认为世俗将静与动分离是不可取的,动中无静,那这种动,是一种无根无据的“浮动”;而只是静止,没有本体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世界万物只是一片死寂,无从产生。静以存养运动之根本,在运动得以行其静。所以,这里的“静”与熊十力所主张的《易经》中刚健不息的精神并不相违背,动静是相合相生的,但是他强调静是动之主,静是天性之体,动是天性之用,要以静摄动,方可达到体用一原。

(三)明理以节欲

熊十力对于“欲”是肯定的,“欲者,乃吾人正感于物时,而天机乍动者也。”[4]257熊十力认为人欲是天性的显现,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人秉天性而生,是具有形体的个体,个体与外物接触而相互感应,天性流行于人的个体之中,自然会通过个体的需要,来体现其功用,“人不天不因”,天性是人性之动的本源,是内因,人性是天性的体现,同时,天性显于人性,需要通过外物作为中介,又顺随人生存所必需,进而产生了这种“动”,即人性之欲。所以说“感于物而动”,人性之欲的动,是天人合一、天人交会的结果。在熊十力看来,那种认为人秉承天性而成,却不承认人性之中有天理之流行的观点是矛盾的,就像水凝结成冰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认为人欲,纯粹是天性之动,不受外物和人之需要的影响的观点,也是荒谬的,个体与外物的交感是不可避免的,天性之发动亦是顺随着个体生存之需要,如果天性显发脱离了人的需要,天性也就失去了其功用,只是无为之体。熊十力关于人欲的观点,正体现了他“天人不二”的思想。

熊十力肯定人欲,反对绝欲,他认为人欲是天理之流行,“人欲绝而天理亦成为空虚之境”[4]256,所以绝人欲而求天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但是,熊十力也不主张纵欲,而是要以理导之,以理节之。“自然有则而不乱,若夫好恶之情则动而无则也,故可以顺从性之欲而成其善,亦可以障性之欲而成其不善,故好恶之情未可遏绝,要在有以节之,使归于平而已。”天性本无好恶之情,好恶发于后天,属于习气,习气作为潜意识存在于人心中,在个体接触外物之后,会乘机而起,发动成为习心,从而蒙蔽人本心,使天性无法发用。《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见到淑女,欲得之为偶,这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纯粹的向往与追求,其初衷没有丝毫邪秽之念。而让人产生邪欲的,是被污染的习气。人在看到美丽的女子的一刹那,内心并不会有邪念,而过后,过去的污习发现,邪欲乘机而起,泯灭天理,失去人道。《关雎》之诗中是天理在人欲的显现,而不是沾染习气的邪欲。《关雎》之诗是动于生存之需要,而始终不失崇高纯洁之爱欲,不起丝毫贪染与邪秽。孟子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性之欲中的生存,不仅限于物质上的需要,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尤为重要,在人生中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能舍生而取义者,更是天理之动。可见,当人欲顺从天理,其为善能更加有力。

所以在熊十力看来,欲是无法尽绝的,但“只要操存工夫不懈,使昭昭明明的本心常时提得起,则欲皆当理,自不待绝了。”[4]357。如何操存工夫呢?熊十力主要提出要返己自克,即自己克制自己,明理以节之。《乐记》中有言:“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第一个“知”同智,这句是说人智足以明析物理,物理明,技巧多,奇货出,人们汲于享受,好恶之情也就随之产生了,物欲蒙蔽人对于本心天性的体认,不能平情静气,难以达到自觉自得,所以要节制物欲。“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虽有外物的干扰诱惑,但好恶之情动于人的内心,所以节制物欲要进行内在的自我反躬,自我克制,向内体认本心,这样格物而致良知,发动天性,否则,人不见本心,失去主宰,欲望就从外物而发,遮蔽人的良知。

三、灵性涵养之于个人精神困境与当代道德危机的化解

熊十力阐发的灵性涵养在当代有着巨大的价值。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以仁为本的核心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为破除人面临的精神困境与化解当代道德危机提供了出路。

其一,外化之以礼,内化之以敬。近年来,感人的道德人物与故事不断涌现,我们在为此感动欣慰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前仍然存在的道德滑坡的现象,当今社会中,依旧有“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什么高铁霸座屡次发生”……这样的道德之问充斥在我们耳边,进行道德建设,需要外在的制度规范,以礼化之,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熊十力灵性涵养之道,要求人不断地向内求索,体认本心,返己自克,涵养灵性,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奋起人的精神生命。熊十力的灵性涵养之道,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德提升的路径,体认仁义,不为物欲遮蔽,发扬人性光辉,使本心于冷漠、功利化中醒来,挺立道德自我,拯救当下的道德危机。

其二,动以刚健进取,静以澄心养性。在今天的商品大潮、社会竞争、文化多元化的矛盾包围下,“佛系”“丧”等代表着负面消极的精神状态的词汇,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于成功的急切渴求导致的人心浮躁,各种“成功学”不绝于耳。这两种现象在于无法平衡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动”与“静”之间的关系。熊十力灵性涵养之道推崇《易经》中刚健有为、进取不息的人生观,以此成就人之天性,同时主张以静摄动,教人守静以涵养动之根本,弘扬刚健自强的精神态度,自励自勉,积极进取,同时不失主宰内心,抓住人生根本追求,杜绝浮躁之气,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守住自己的本心。

其三,明理节欲,返己自克。市场经济中,在资本的逐利性的驱使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纵欲主义滋生,而与之对立的禁欲主义亦是欲极端化的产物。对于“理”“欲”关系的处理不当导致心理失衡、精神危机产生,人们饱受人性异化之苦,面对着种种来自内在外在的局限和无奈,深感“以心为形役”的苦恼与“身不由己”的痛苦。熊十力的灵性涵养之道,反对断绝人的欲望,倡导以理节欲而非绝欲,格物明理,以理来指导、节制、规范进而提升自身的欲求,返己自克,时时内省,达到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破除自我精神困境,消除对人之本性的异化,实现灵性复归。

猜你喜欢
外物熊十力天理
熊十力與勉仁書院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让外物与情感牵手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微探朱熹的理欲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