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2020-11-25 09:58杨耀闫咏梅
现代英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准则

杨耀 闫咏梅

一、引言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模糊集》的论文,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自此,人们对模糊语言开始了一系列研究。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具有不确定的认识,且中西文化差异也导致人们在具体言语交际中的语义误解,这样就产生了模糊语言。模糊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是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说话人不愿意表达准确的信息,或者也没有必要表达准确的信息时,就要使用模糊语言。根据美国当代语言学家G.Lakoff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也就是说,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有意使语言表达变得模糊的词语,它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要求听话人必须要透过模糊的字面去把握其言外之意,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语言的得体性

生活中的语义模糊现象无处不在。例如,在一段交通拥挤的路上看到很多车时,行人一般会说:“路上的车真是太多了。”而不会说:“这段路上有50辆车,真是太多了。”人们不会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表达自己感受,这就表明有时模糊语言胜过精确的语言。同样的例子也会出现在英语表达中,比如“many,a lot of,plenty of,large amount of”等常被用来代替一个具体的数字。“模糊语言在特定环境下能起到精确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伍铁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Goquen.J.A教授也曾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件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大纲、简介、简报、摘要、广告等常利用词义的模糊性,传递较大的信息量。”

例如一则香烟广告“Ask for MORE.”,“MORE(摩尔牌)”是美国的一个香烟品牌,烟身细长,烟味柔和,特受女性烟民的青睐,而more属于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由于MORE与more读音相同,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摩尔牌香烟与“更多”的词义联系起来,既直接宣传了香烟的品牌,又具有向广大消费者劝购的双重功效。

在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

Could you lower your price a bit so that we can conclude the quick transaction?

你能否把价格稍微降低一点,以便咱们能立即成交?

把价格降低一点,至于降到多少才合适,双方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为了使谈判用语更得体,谨慎起见,不可以讲得过于具体。这样谈判双方都可以更好地接受这个条件,使谈判能够顺利进行。

(二)缓和语气,维系跨文化交际的亲和功能

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即在交际中尽力使自己的表达有礼貌,便于别人接受。他将礼貌原则概括为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性准则和同情准则。这六条准则清楚地说明为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喜欢间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何自然(1997)认为“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词,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模糊就是不清楚,不清楚不一定就是不好。”这就是说,有时交流中没有必要把话说得清清楚楚。中国有一句俗语:“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意思是说如果交谈中每句话都是平铺直叙的,语言就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它应有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遵守礼貌原则,适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含糊其词,以缓和自己的语气,留有回旋的余地,从而使对方感到容易接受,实现理想的交际目的。另外,对于交际中的一些敏感话题,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也会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这样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中会经常表达为“sort of,type of,somewhat,roughly,in a sense,a little bit,to some extent”等。例如在进行面试时,interviewer如果认为对方的打扮不是很得体,他会说:“Your dress is a little bit fancy.”但他使用了“a little bit”这样的模糊限制语,缓和了批评的语气,不至于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又如下面一位中国留学生对他的外国室友说:“I think it's getting a bit late,so perhaps you could turn down your radio.”

句中模糊语言“I think、a bit、perhaps、could”等的使用表现出这位中国留学生的措辞委婉友好。另外,模糊语言也可以使商务英语含蓄、委婉、礼貌。例如:

Under the circumstances,we had betterdiscuss the matter when opportunity arises.

既然如此,我们最好在有机会时再洽谈此事。

“when opportunity arises”是一种条件式的承诺,不是肯定性的答复,语气委婉,从而使对方仍有期待和信心,乐于接受。

(三)使话语更严谨,减轻说话者担负的责任

Channell在VagueLanguage一书中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自我保护功能。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必定要表达自己对某事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立场。此时,人们就会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避免话语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实现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功能是一种保护措施,一旦话语出现偏差,模糊限制语既可以使所说话语更加严谨精确,又可以保护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与责难,从而实现自我保护功能。表示主观见解的短语或分句,如英语中有“It seems that,I think,as far as I have known,I guess,I assume,hard to say”等。例如:

As far as I have known,he went home.

“据我所知,他回家了。”说话者不能肯定他提供的消息是否确切可靠,所以使用了模糊语言“As far as I have known”,表明这只是自己所了解的,但不一定准确,如果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虚假,这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会减轻自己担负的责任。这种情形在广告业中也非常普遍。

另外,在商务谈判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能减少对自己所说话语承担的责任程度,例如:

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轩尼诗酒广告)其中,“To me”的使用也会达到这种效果。

Our product may be of best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price.

此例中谈判一方高度评价了自己货物的质量与价格,但模糊限制语“may be,competitive”有点虚化了这个美丽的承诺,产品即便没有达到此效果,此谈判方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就保护自己免于陷入万一产生的麻烦、纠纷甚至法律诉讼。

(四)维护跨文化交际双方的面子

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1978)认为礼貌就是为了满足脸面上的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行为,即通过多种语言手段给交际者各方面都留有面子。留面子的目的在于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促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面子”,当我们的言行或提出的问题对对方的面子产生威胁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使用模糊限制语以缓和语气,营造和谐的气氛,维护对方的面子。反之,如果交际双方不注意采用模糊策略,彼此不留面子,很可能导致难堪的局面甚至双方关系的恶化。例如:

“你的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我们下一步可能会予以考虑。”

在这里,实际上说话人并不认可对方的建议,但为了避免冲突,给对方留有面子,他没有直接表达出这样的意思,而是用了一系列模糊限制语“一定程度上,下一步,可能”,表示出会对这些建议进行考虑,但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承诺,这样对方容易接受,也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余地。

同样,西方人在对别人的建议中经常使用“I'm afraid...”等表达来维护他人的面子,不至于使之感到尴尬。例如:

“I'm afraid you should be kind to her.”中的“I'm afraid”和“should”这些模糊语的运用,常常使人乐于接受而不至于显得生硬,从而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又如:

—I'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bike.

—I'm afraid I can't.

说话者以非常礼貌的方式用了“I'm wondering”这一模糊限制语来表达他的请求,而回答中加入的模糊限制语“I'm afraid”既清楚地表达了“拒绝”的会话含义,又不至于由于拒绝而伤害对方的面子,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三、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消极性

模糊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能帮助人们成功地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模糊语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精确语更好。在一些场合,说话者需明白准确地向对方提供所需的信息,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导致话语含糊,增加语言的不确定性,影响交流,甚至引起语用失误。这尤其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因为西方人说话比较直接,不像中国人喜欢寒暄。例如在中国,到别人家拜访时,别人会端出茶或水果招待你,这时你会说:“不用客气,我不渴。”这只是我们出于礼貌的一种表达。但当你应邀到一位美国朋友家去做客时,他会问你“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 or tea?”,如果你说“I am afraid 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他就会认为你说话太含糊,不直率,由此拉远了双方的距离。所以表述时需要去掉这句话中的模糊限制语,改成“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这样,交际效果就完全不同,谈话气氛就会轻松而愉快,双方都会感觉舒服。

模糊限制语虽也有消极的一面,但只要注意具体的交际情景,恰当地使用模糊语就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四、结语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一语言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属性。特殊场合的语言越是含蓄、模糊,就越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为积极、重要的作用。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以有限的语言容纳无限多的信息,使跨文化交际在和谐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准则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面子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