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文语篇分析视角对译者修辞意识的探究

2020-12-21 06:48刘晓英
现代英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句式译文译者

刘晓英

一、引言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实践(刘亚猛,2014),修辞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陈小慰(2012)也尝试从不同方面对翻译理论进行修辞反思。

在翻译研究中,从修辞角度研究翻译策略多限于修辞格层面,远远低估了修辞力量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通观现代修辞学理论,修辞的内涵远不止修辞格。随着译者主体性日渐备受重视,译者的修辞意识值得去深入研究。陈小慰(2012)充分认识到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从理论层面论证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修辞意识的必要性。

文章从译者角度出发,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译文文本进行语篇分析,从译者理解原文和建构译文两个实践层面探究修辞意识。

二、译者修辞意识及其界定

修辞意识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修辞的敏感,即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达到修辞目的。“有修辞意识”意味着语言表达者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手段(李全福,柴改英,2015)。译者的修辞意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包含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文的表达,有意识地通过修辞手段达到修辞目的和最好的翻译效果。这体现出译者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译文文体的倾向、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一方面,译者能动性体现在译者理解原文的修辞、修辞情境、修辞策略等,并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感知对原文的修辞做出顺应或改动;另一方面,译者有意识地选择词汇、是否保留句法、建构文体风格,强化译文的修辞效果。无论是顺应还是选择都是译者有意识的参与,正是通过选择与顺应,译者的修辞意识得以体现。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语料取自该年级学生在期中测评中翻译试题的答卷,分析学生的译文,研究者总结译者的修辞意识在文本上的体现及其规律。

译者修辞意识是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因此,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修辞知识背景。结果发现大多译者对修辞的理解非常局限,所以他们有可能使用到修辞却不自知。因此,对译者修辞意识的研究有必要结合译文的文本分析。第二步,从词汇、语篇、文体三个方面分析译文,从文本中探索译者修辞意识,提出假设。第三步,对译者分别采用面对面谈话和发放译者自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访谈,验证以上假设。自查问卷包含学生编号、调查内容和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这是你译文中出现的内容,你认为a)符合汉语表达习惯;b)按照英文原文实译;c)出于修辞考虑。若你选择c,那么a)修辞成分是什么?b)修辞目的是什么?最后,经过分析和调查,发现译者修辞应用的规律。

四、译文分析及访谈结果

(一)词汇层面——译者知识背景的缺失导致修辞情境的不完善

译者的知识背景是译者作为修辞者这一前提下的修辞情境,知识的缺失会导致修辞情境不完善,这在译文建构中体现为由不理解原文导致的错译、漏译或者故意不译等现象,主要存在词汇层面。如对Autumn Dirge的翻译。

原文中Autumn Dirge首字母大写为专有名词,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出这是欧阳修的作品名称,应译出书名号《》。对译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100篇语料中有51篇译出“《》”,其中高分段多出现在译为《秋声赋》(12篇)的译文中。51篇中有10篇只译出《》而里面内容没有译出或译全。另外有33篇译文只译出内容。有12人选择不译,2人空出,2人照搬英文原文。

在74篇译出内容的译文中,2人译为《醉翁亭记》,说明译者对此术语不理解;其他与秋有关的译文中,有《秋季挽歌》《哀秋》等,可见译者理解“Dirge”,但对欧阳修的作品缺乏背景知识;还有译为《秋塞》《秋思》《秋辞》,则偏离更远。12篇译为《秋声赋》的译文中,7篇都得25分以上(满分30分),这说明具有语篇主题相关知识背景的学生,确实可以更好地建构译文修辞,说服阅卷人给出更高的分数。

在12篇没有译出“Autumn Dirge”的译文中,漏译专有名词暴露出译者缺失相关知识背景,起到消极的修辞效果,分数不高。译文中由于译者不理解原文而故意不译、意译的现象体现出译文的修辞情境构建不完善。访谈结果还显示译者所认为的修辞体现于词语层面的居多,多数译者认为使用华丽词语是一种修辞。译文中所使用的华丽词语可以算作译者修辞意识的体现。

(二)语篇层面——译者认知焦点的选择性表征

1.对隐喻的选择性翻译

从语料中发现不同译者对同一隐喻的翻译大不相同。为了达到修辞目的或受知识背景缺失这一修辞情境的影响,译者会有选择性地译出本体、喻体或者隐喻表达式。

例:He changes the measured,even-paced tread suggestive of the military drill into a swinging gait。这一句的译文可分四类:

第一类将本体、喻体以及隐喻表达式悉数译出,情况较少。如“他一改往昔如军队演习般规矩死板、步调平整的整齐划一的诗文创作形式,赋予诗文随性自然的色彩,仿佛展现一幅招徕摇摆的步态”。

第二类只译出喻体和隐喻表达式。“他打破陈规,将紧张艰苦的军旅生涯写成一场有趣自在的练习”。

第三类只译本体不体现隐喻,十分常见。如“他一改往常的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形式”。

还有一种是都译出,但语言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总的来说,根据译者对本体是否译出可分两种情况:只译和不译。那么,译者为什么会选择性地翻译隐喻句式呢?

访谈发现,只译出本体的情况中,译者选择只译本体是因为不理解生僻词,对原文理解有障碍,为使译文连贯而又能传达必要的信息,选择性地省略自身不擅长的对喻体和隐喻表达式的翻译,以达到行文连贯的修辞目的。

没有译出本体的译者是想保留隐喻这一修辞格,即使没有完全理解原文,也不惜冒着错译、译文表达不通畅的风险,保留对原文中喻体和隐喻表达式的翻译,或者说生硬翻译。同时也说明,这类译者的修辞意识多体现在修辞格方面。

2.句法层面上的信息焦点选择性重构

Halliday(1967)认为,每个信息单元中只有一个至多两个成分被选为信息内容的突出点,这些突出点就是信息焦点,信息焦点的位置取决于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分布情况。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如何安排原文的信息焦点,即在句法上处于译文句式的什么位置,以及是否改动原文的信息结构都体现出译者的修辞意识(有意或无意)。

例:In Su's hands,the fu becomes a new thing:he brings ease into what has hitherto been stately;he changes the measured,even-paced tread suggestive of the military drill into a swinging gait,and he dispenses altogether with that elaborate pageantry which old writers of fu are so fond of unrolling before the reader.

这段文字中,Fu becomes a new thing是新信息,new thing是新信息中的信息焦点,三个并列句是详解。根据句式,译文可分为以下几类。不同句式所呈现的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的不同位置,可以体现译者不同的修辞意识。

表1 译文句式分类及其占比

对以上译者进行访谈(结果见表1)发现,保留原文信息结构,即译为“他……他……他……”句式的译者表示,尽管这样的句式不太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但出于对平行结构这一修辞格的保留,译者会选择牺牲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译文的信息焦点与原文相同,置于句中和句末。第二种分类中,信息焦点的位置安排与第一种无异,只是译者考虑到译文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出句式改变,将重复三次的主语删除或者把三句合为一句。

后两种句式改动较大,原文的信息焦点变为译文的主语而省去原文的重复主语“he”。例如:“在苏轼的手中,赋有了全新的面貌:句式更加灵活自由;语言更加随心而不再被章法声韵束缚;情感更加充沛自然而非如前人那样滥用华丽辞藻。”这类译文将句式结构改变,主语由“他”改为“赋的各个方面”。译者有意识地选择重构译文的信息焦点,传递原文信息的不同方面,将信息结构做出大的调整。原因就是译者考虑到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这种顺应意识体现了译者的修辞自觉。

对具有同一信息结构的句式,不同译者会选择性地建构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译文;对同一种隐喻表达,不同译者会选择性地在译文中呈现隐喻的不同部分。这种对原文选择性地表达,是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手段,也就是修辞意识。而这种语言表达层面的不同,正体现出译者认知焦点的不同,这说明译者的修辞潜能是无穷的,译者建构的译文具有潜在的修辞力量。

(三)译者选择改变文体背后的思想——修辞情境意识

文体是西方传统修辞理论修辞五艺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使用技巧,还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分析译文发现,译文中有三篇译文改变了文体。一篇将原文译为诗歌,另两篇译为文言文。自查问卷显示,译者选择文言文格式的原因是,文章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且作者是中国作家钱钟书,而文言句式简练,思维上更贴近原意。

改变文体的过程中,译者考虑了原文的修辞和文化背景,所以在处理译文时选择使用符合原文作者所在文化的修辞传统的文体。此时原文作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文的受众就是译者翻译的修辞情境。修辞意识对译者进行译文文体选择产生影响,产生于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和对译文的建构上。

五、讨论和发现研究结果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相关规律:译者的修辞意识体现在理解原文和建构译文两个过程中;

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译者修辞意识的广度还远远不够,译者对修辞的理解非常有限,只局限在修辞格、华丽辞藻等层面,对句式层面和文体层面的认识不够;

译者修辞的深度超出译者自身的预期。大部分人具有相当强烈的修辞意识,只不过他们自身并未意识到。例如,译者由于对原文理解不通畅而选择故意漏译不熟悉词汇的部分,进而对原文进行意译。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可以使用的修辞广度涉及词汇层面的术语翻译、认识层面的选择性表达,即对修辞格的翻译采取保留还是删除,和对信息结构的改动以及文体变化的程度方面;而译者修辞的深度,包括译者对原文作者的考虑,对译文受众的考虑,以及对原文的修辞情境的掌握等都表现出译者已经具备有效的修辞能力。

文章对译文进行实际考察,从翻译的产物入手,分析译文所体现的译者修辞意识。从语篇的各个层面出发,展示出译者已经呈现的翻译规律,发现译者似乎都在追求一种修辞上的对等,以期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这种效果既包含原文部分的修辞效果,也包含译者修辞意识中意欲呈现的效果。

六、结语

妥帖的修辞表达能够将原文所指准确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修辞方法的本质是对表达要求的适应和对表达效果的提高。文章是在语言层面对修辞意识的研究,分析总结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通过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将修辞的使用与特定的翻译目的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考查译者的修辞意识。根据译者已有的修辞行为推测可能存在的修辞潜势,为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提供指导,更直接的是为译者实现翻译目的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句式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