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译介效果及启示研究①

2020-12-21 06:48吕剑兰
现代英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译本典籍译介

吕剑兰

一、引言

刘殿爵(D.C.Lau)是著名哲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汉学家。他翻译的《道德经》《孟子》《论语》的英译本,不仅向英语世界的读者精微准确地传递了中国思想,而且语言地道流畅,可读性强,为西方学者了解东方文化和研治中国哲学必读之经典,享誉西方汉学界。国外学界不少著名学者对刘殿爵译作做出介绍和评论,如加拿大学者 Edward Slingerland(2003)评价“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经典并且读者甚众”;《道德经》另外一位译者Edmund Ryden(2008)评价刘殿爵先生英译的《道德经》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Ames T.Roger(2010)也认为,刘殿爵翻译的企鹅三译本(《道德经》《孟子》和《论语》)在销量和流行方面无与伦比等。21世纪初,刘重德(2001)对《论语》的韦利、里雅各和刘殿爵英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拉开了我国学界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的序幕。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展开研究,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如洪涛(2002)以里雅各和刘殿爵的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孟子》英译所涉及的字义问题和文化问题;冯晓黎(2007)从批评模式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维度出发,对比分析包括刘殿爵译本在内的四个不同《道德经》英译本;王亚光(2015)分析了刘殿爵先生典籍英译的特色,探究其译文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鞠玉梅(2017)以《论语》的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译文语篇评价系统之介入资源作为一种语言和超语言资源是如何帮助译者再现《论语》语篇的修辞性以及实现文本的修辞劝说功能等。

就上述对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的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虽对其翻译予以重视,并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缺乏传播受众即读者的视角。大多研究以其某一部英译本和其他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是否忠实原文的哲学本旨及译者的目的和翻译特色,却很少研究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即译介效果。通过对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效果进行考察,并总结其对中国哲学对外译介的启示。

二、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译介效果

译介效果是检验翻译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文章主要从专业读者书评、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价和全球图书馆馆藏量三个方面对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效果进行考察。

(一)专业读者书评分析

考察译作在接受语境中的阅读情况,就应时刻关注发布于权威平台、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巨大号召力的国际译评,深刻体会体现于其中的情趣、品味、标准及期待。JSTOR数据库(Journal Storage),是以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主的西文全文数据库,所提供的期刊绝大部分都从1卷1期开始,回溯年代最早至1665年。调查可知,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译作出版后,很快就有英语世界的重要学术刊物刊发专家书评。

通过JSTOR数据库收集到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书评共14篇。刘殿爵《道德经》(TaoTeChing)英译本的书评数量最多,共7篇,其中1963年初版的书评3篇,1982年修订版的书评4篇。其中著名美国汉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倪德卫(David S.Nivision)于1965年在由知名的学术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与非洲研究简报》(Bulletin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上发表书评,他认为刘殿爵的《道德经》英译本“很优秀,可以和其他最好的译本相提并论”,是“一个新的、有价值的尝试”。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于1964年在《美国东方学报》(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发表书评,评价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总的来说客观、准确和流畅”。刘殿爵《论语》英译本的国际译评共4篇,其《孟子》(Mencius)英译本的书评共3篇。总体来说,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出版后,有包括著名汉学家在内的学者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达13篇的书评,这充分证明其英译本取得了很好的译介效果。

(二)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价分析

亚马逊图书网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网,据调查,其每年的访问量达61亿次。如此高的访问量证明了亚马逊图书网在全球的普及,因此对亚马逊图书网上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读者评价调查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其英译本的译介效果。通过对刘殿爵的《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在亚马逊图书网上的读者评价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刘殿爵《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价

续表

由表1可见,共有239位读者对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进行评价,平均分为4.4星,其中给出5星和4星评价的读者共占86%,可以说绝大部分读者对其评价较高。表2显示,共有355位读者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了评价,平均分位4.5星,其中给出5星和4星评价的读者共占87%,可见绝大部分读者对此译本评价较高。共66位读者对刘殿爵《孟子》英译本进行了评价,平均分为4星,可见大部分的读者对此译本评价较高,不过给出1星评价的读者占17%,说明有小部分读者认为此译本不尽人意。总之,在亚马逊图书网上能有如此多的读者对其英译本进行评价,而且评分为4星和5星的读者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英译本的译介效果相当不错。

(三)全球图书馆馆藏量分析

图书馆馆藏量能衡量图书的文化影响,被认为是检验出版机构知识生产能力、知名度等要素最好的标尺。收藏某部作品的图书馆越多,这部作品面对的读者群体就越大,其传播范围就越广。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WorldCat)是由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提供的世界上最大的在线书目记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内容涵盖170个国家、72000家图书馆,能够快速检索到图书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利用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WorldCat),通过对刘殿爵的《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馆藏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刘殿爵的《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馆藏量

由表2可见,全球收藏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代表作《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的图书馆分别为1244、1096和1039家。其中美国收藏这三个英译本的图书馆多达738、782和691家,英国收藏这三个英译本的图书馆数量次之,分别为163、86和69家。其他馆藏量排名在前6的国家为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新西兰。刘殿爵中国哲学英译代表作《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英译本在全球有如此多的图书馆收藏,也充分说明了读者对其译本的接受较好,即其译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对中国哲学“走出去”的启示

影响文学译介效果的因素众多,概括来说,译介效果主要受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译介效果,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中国哲学“走出去”的译介主体应该以像刘殿爵这样的汉学家为主

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在1994年第一卷第二期的《中国研究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中评价“刘殿爵是最卓越的中国典籍翻译家”。对读者而言,由熟悉且认可度很高的汉学家翻译的译本比由完全不熟悉的中国译者翻译的译本自然更容易接受。换言之,著名汉学家在英语读者的眼中就是英译本质量的保证。当然,如汉学家无法透彻理解汉语,可以辅之以国内本土译者,中外译者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可能取得更好的译介效果。

(二)中国哲学“走出去”的译介内容即翻译选材应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刘殿爵选择翻译在英语世界广受欢迎的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论语》和《孟子》,来回应英语读者的关注和渴求。如《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能为英语读者解决人类和环境关系的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途径应采取国外出版机构和国外报刊及多媒体等结合的多渠道途径

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都由在英语世界享有盛名的企鹅出版社发行,其通畅的出版发行和传播营销渠道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接触到其译本,从而提高其译介效果。另外,其英译本出版后,不少知名刊物发表书评,这也更促进了其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四)中国哲学“走出去”应对译介受众即目的语读者进行充分了解

刘殿爵在翻译中国哲学典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理解力,在准确传达原文思想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归化策略,其译本准确、流畅,这也是其取得较好译介效果的原因之一。另外,其英译本的封面都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西方读者的兴趣。当然,对译介受众的考虑不应仅局限于专业读者,需要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并重。

四、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新时代下的文化战略,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查和分析刘殿爵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专业读者书评、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价和全球图书馆馆藏,发现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效果较好,读者接受情况较好。这是刘殿爵高水准翻译的结果,但也同时和译本被英语世界著名出版社——企鹅出版社出版和发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刘殿爵中国哲学英译本的译介和传播模式的研究能为改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质量、探索中国哲学英译的有效传播渠道、探讨使中国哲学更好地“走出去”的有效的传播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英译本典籍译介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