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三甲医院护士遭受语言暴力现状调查

2020-12-22 03:50庞黎明王庆华乔英乔许文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暴力问卷护士

庞黎明 马 龙 王庆华 乔英乔 许文杰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256603;2.滨州医学院护理学人文教研室,山东滨州256603

医院暴力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医疗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已经发展为一种全球现象。WHO将医院暴力定义为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所遭受虐待、威胁和殴打,涉及对其安全、福祉和健康的明确或隐含的挑战[1]。国内外研究显示[2-7],医院暴力可以分为语言暴力、躯体暴力以及性暴力等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语言暴力的发生率居于医院暴力的首位。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8],主要表现为辱骂和威胁,辱骂是人们对不满情绪的直接宣泄,使用粗暴或带恶意的话侮辱别人,威胁则是借助权力或武力进行口头要挟[9]。目前国内外对语言暴力的研究仅局限于家庭、学校、网络等领域,对医护人员遭受语言暴力的现象研究极少,对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通过对滨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下简称三甲医院)的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语言暴力发生的原因及对护士造成的影响,以期引起医院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重视,对预防或减少语言暴力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 ~9 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滨州市三甲医院(共3所)护士各300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本医院在职护士;(2)从事护理工作且目前仍从事护理工作;(3)有护士执业证书的注册护士;(4)符合上述标准并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者。排除标准:(1)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等;(2)调查期间不在岗者,包括产假、事假、病假、外出学习或进修人员等;(3)不愿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研究者参照肖洁[10]设计的《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根据其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并针对本次对语言暴力的调查进行一定修改,最终编制为《护士在医院内中遭受语言暴力的调查问卷》,编制后的问卷分别请滨州市某医学院护理学院教授1名、护理学研究生导师1名以及滨州市某三甲医院临床护理专家2名审阅后根据其意见进行一定的修改。最终形成问卷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为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工性质、工作年限等护士一般资料,共9个条目;第二方面为语言暴力的现状,包括语言暴力的遭受频次、严重程度、类型等,共6个条目;第三个方面为语言暴力发生的原因,共4个条目;第四个方面为语音暴力对护士造成的影响,共3个条目。本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 0.841。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在征得医院护理部及各病区护士长同意后,问卷由研究小组现场发放,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匿名形式填写问卷,问卷当场回收,每例受访者在15~20min内完成问卷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研究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2%。

1.3 质量控制

为避免回忆偏倚,本研究只针对近半年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前,研究者对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在调查问卷上印制统一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发放问卷时,若研究对象有疑问,研究小组采用一致性的语言进行解释。调查问卷由研究小组亲自到研究医院现场发放,当场回收,研究小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校对,筛选出有效问卷,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独立录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半年内护士遭受语言暴力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89.4%的护士近半年内遭受过不同频次的语言暴力,78.6%为辱骂,52.5%为威胁,见表1。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工作科室的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近半年内护士遭受语言暴力的现状(n=830)

2.2 语言暴力发生的原因

语言暴力的施暴者主要为患者及家属(39.5%),其次为医护人员(30.1%)、网络及社会群众(17.3%)、医院管理者(10.4%)。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原因前三位为患者及家属各方面压力大(27.5%)、护士沟通协调能力差(22.4%)和施暴者素质低下(19.8%),见表3。

2.3 语言暴力对护士造成的影响

语言暴力会对护士造成负面情绪(30.8%)、离职念头(28.0%)、生理改变(18.8%)、积极应对(13.0%)等不同程度的影响。护士在遭受语言暴力后最常见的应对方式为耐心解释(28.4%)和忍让回避(21.9%),其次还会做出转移注意力(18.8%)、求助他人(14.9%)、先礼后兵(12.1%)和针锋相对(2.9%)等其他方式,见表4。

表2 不同类别的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现状(n=830)

3 讨论

3.1 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现状分析

有研究者将语言暴力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语言暴力往往是身体暴力的导火索[9],本研究显示,89.4%的护士近半年内遭受过不同频次的语言暴力,该结果高于张鼎等[11-13]调查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攻击或侵犯的发生率。护士遭受辱骂(78.6%)多于威胁(52.5%),该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类似,辱骂是护士在医院内发生人数和遭受次数最多的语言暴力[4,6-7,9,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工作科室的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如下。

表3 语言暴力发生原因(n=830)

表4 语言暴力对护士造成的影响(n=830)

3.1.1 女性、非独生子女的护士更容易遭受语言暴力 本研究显示,女护士(90.7%)遭受语言暴力的发生率高于男护士(80%),一方面与中国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的老旧观念有关,另一方面相对工作环境较封闭的男护士而言,医院男护士大多集中于监护室、手术室等工作环境较封闭、工作区域较局限的科室,相比之下,女护士接触患者及家属的时间更长,遭受语言暴力的机会更多,因此女护士在医院内比男护士更容易遭受语言暴力的侵害。非独生子女语言暴力的发生率高达91.4%,这可能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关,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后,独生子女的人数逐步上升,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相对非独生子女而言,没有兄弟姐妹的扶持,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相对较强,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比非独生子女较早萌发。因此,独生子女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有效避免语言暴力的发生。

3.1.2 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语言暴力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显示,语言暴力的发生率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语言暴力的发生率为93.7%,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的护士。一方面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足,整体沟通技能、矛盾识别及处理能力欠佳[15],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容易发生护患冲突,引发语言暴力。另一方面护护关系的好坏与工作环境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三甲医院护士的护理工作超负荷、职场竞争强烈,在护理分工、信息交流和工作衔接上容易产生偏差[16],护护之间一旦出现小摩擦、小误会,便会引发语言暴力。

3.1.3 急诊科是语言暴力的高发科室 本研究显示,急诊科的语言暴力发生率为94.8%,高于其他工作科室语言暴力的发生率,该结果与陈瑜等[4,6]研究结果类似。急诊科具有工作环境嘈杂、患者就诊无规律、紧急事件突发等特点,患者及家属处于这种情况下,情绪波动大,难免出现烦躁、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急诊科的患者以发病紧急、病情隐匿、致死率高等为主要特征,医护人员在应对患者病情转变时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便会忽视了患者家属或其他就诊患者的需求,当医护人员未满足就诊患者或患者家属提出的需求,包括无理需求,便会触发其负面情绪,产生暴力行为,由就医者转为施暴者,辱骂是人们对不满情绪的直接宣泄,语言暴力便成了施暴者最常用的手段,急诊科护士贯穿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便成为了最直接的施暴对象。

3.2 语言暴力发生的原因

本研究显示,患者及家属(39.5%)是语言暴力最主要的施暴者,这与国内学者[4,7,14]研究结果类似。我国当下护理人员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一名责任护士往往会分管数名患者,随着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患者治疗需求的提高,患者及家属经常会留意护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一旦发现护士工作纰漏,便会对其实施语言暴力。此外,护士在医院内中还遭受过医护人员的语言暴力,护士之间发生语言暴力的现象最为常见,护士彼此之间互为施暴者,占医护人员比例的54.4%,由此可见,语言暴力并非仅仅来自于患者及家属。发生语言暴力的原因很多,患者及家属各方面压力大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我国护理资源不足,护理工作做不到24h照护,一名患者住院时至少需要两名陪护人员,一个家庭便会失去至少一个劳动力,导致家庭负担加重。目前我国普遍经济水平偏低,医疗成本偏高,容易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17]。个别患者及家属同时伴随工作、养老、教育子女等各方面压力,在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焦虑会激发其产生行为动机,导致某种行为的形成[18],语言暴力便是他们表达负面情绪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护士沟通协调能力差是发生语言暴力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显示,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由于缺乏沟通协调能力,是最容易遭受语言暴力的护士人群。多学者[19-21]调查发现我国护士沟通协调能力一般,被调查护士的沟通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容易发生护患冲突,遭受语言暴力。

3.3 语言暴力对护士造成的影响

语言暴力会对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为出现负面情绪(30.8%)、离职念头(28.0%)、生理改变(18.8%)等。本研究显示,仅有13.0%的护士会积极应对,发生语言暴力时能较好化解,并减轻其造成的影响。护士在医院内应对语言暴力的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这与多学者[7,9,22]研究结果类似。一方面是因为在优质护理服务的背景下,护士被要求要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面对医院暴力,医院缺乏合理有效的支持手段。当护患冲突时,以防造成更严重的医疗纠纷,大部分的护士都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同时也担心事后会遭到医院管理者的惩罚,只好选择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的方式来避免冲突事件的进一步恶化。余艳等[7]指出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这样的应对方式会导致护士出现委屈、气愤、工作热情下降等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离职念头。护士遭受语言暴力后,首先会感到自信心或自尊心受挫,出现愤怒、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导致其工作热情下降,甚至逃避工作,个别护士还会出现体重减轻、疲惫、头痛、失眠等生理改变,工作时无法专心,导致护理差错事故增加。严重的语言暴力会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迷茫,出现离职念头,甚至放弃护理事业,加重我国护理人员的流失,危及整个医疗环境的安全。

4 小结

现如今,语言已然成为一种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精神伤害的工具,由于医护人员乃至医院管理者对语言暴力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干预,护士在医院内遭受语言暴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已经影响到医院护理队伍的建设。本研究认为,护患、护护、护医之间应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护士应提高自我安全意识,不断加强专业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来设计语言暴力的培训,增加培训的次数,关注培训的效果;网络及社会群众应以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作为前提,尊重护士职业形象,正确看待医疗纠纷事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只针对滨州市三甲医院的护士进行了研究,结论略有局限性。同时语言本身具有主观感受性,研究样本之间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只对语言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语言暴力的对策及预防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尽管语言暴力给人身体带来的痛感微弱,但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心理影响却是持久且不可消退的。预防或减少语言暴力应从自身做起,提高素质水平,加强自我约束,杜绝语言暴力,共建和谐医疗环境。

猜你喜欢
暴力问卷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