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2020-12-22 03:50邓玉香丘友谊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动力学通气血流

邓玉香 丘友谊

1.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 541800;

2.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广东深圳 518100

将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各类机械通气操作,被称为俯卧位通气。该方式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方法,其能够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位置及运动情况,促进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血流与通气的比值,改变肺顺应性,减轻纵膈对心肺的压迫,氧合情况得以改善,但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具有较大的护理难度[1-3]。为分析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特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65岁,平均(53.4±5.1)岁,病程6~36h,平均(18.81±2.23)h。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0~67岁,平均(54.1±5.9)岁;病程5~36h,平均(18.76±2.22)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突然起病,肺外肺内因素明确;(2)影像学诊断,双肺有渗出性改变;(3)氧合指数低于300mm Hg;(4)有无法用水负荷过重、完全心力衰竭解释的肺水肿;(5)每分钟通气量超过13L,静态肺顺应性低于40mL/cm H2O。

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通气治疗时间未超过 36h;(3)呼气末正压(PEEP)≥ 5cm H2O,通气24h后,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2)≥0.6,动脉血氧合指数 PaO2/FiO2<100mm Hg以上者。

排除标准:(1)平均动脉压未超过65mm Hg;(2)骨科手术者;(3)脊柱损伤者;(4)近期接受胸部手术、颌面手术治疗者;(5)大咯血者;(6)妊娠者;(7)近期腹部手术者;(8)急性出血者;(9)颅内高压者。

1.2 方法

两组均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通气前确认患者是否有禁忌证,并对其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检查;通气过程中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及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同时在护理的实施过程中,应对患者皮肤受损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出现压疮。(2)为避免管道堵塞,定期清洗患者管道,并定期对患者管道进行检查,确保无折叠情况出现。同时要对患者主诉进行耐心倾听,并对其耐受程度进行评估。若患者疼痛强烈,可适当适量注射镇痛剂。在治疗效果不被影响的前提下,可对患者头部和双上肢进行调整,尽可能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3)患者取俯卧位时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大,有较大的护理风险。其中最为常见的为面部水肿,严重者可致失明。老年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部、肩部皮肤组织受损、坏死等并发症。为防止面部水肿现象出现,护理人员可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另外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先去除胸前心电导联线和电极片,避免出现压疮。(4)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出现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疏导患者心理,并将呼吸衰竭的相关知识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向患者进行讲解,从多方面给予患者关心,促进医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相关指标,并对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

(1)护理满意度[4]:通过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85分为非常满意;得分60~84分为满意;得分<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血流动力学指标[5]:观察两组护理后血流动力学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情况。

(3)并发症[6-7]:记录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臂丛神经损伤、压疮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比较,用()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pH值、PaO2、PaCO2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 ± s)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通气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方式治疗,可使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降低,该方式操作容易,创伤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8-9]。因此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是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一系列专科护理、细节化护理,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护理干预,多以俯卧位为主,可对肺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预防过度通气发生,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改善肺通气灌注比值。通过加强对患者病情监测力度及正确选择处理措施,可使病情停止恶化[10-11];通过管道护理力度并对阻塞管道及时清理,可使吸痰过程更为顺利,通过患者主诉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可使病情康复速度加快;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可促进其树立治疗信心,进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12-13];通过对并发症的预防,可进一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试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通气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重症监护室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优质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4-1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效果确切,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动力学通气血流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