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22 03:51肖凌晖李文煜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切除率生存期死亡率

谢 维 肖凌晖 王 希 李文煜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广东惠州 561001

约半数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肿瘤远处转移为重要死亡原因,其中以肝脏为主要远处转移器官,患者面临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每个患者配合程度及治疗预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保证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有必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合理性的长期诊疗方案[1]。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属于新兴疾病管理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病情诊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使患者生存质量获得改善,由于MDT诊疗模式具有疗效确切等优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已成为大型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该诊疗模式可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多手段结合的诊疗方案,能够确保患者获得优质、高效的治疗措施,进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3]。本研究以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自2016年1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通过分组对照的方式评估为患者提供MDT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经肠镜或术后病情检查确诊直肠癌;由肝脏活检证实肝转移病灶;入组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肺转移、骨转移等肝外不可切除广泛病灶转移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者有其他恶性肿瘤史者;合并尿毒症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4];存在认知或者交流障碍。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n=21)及参考组(n=2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采用单学科诊疗模式,患者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时于胃肠外科就诊,待出现肝转移表现时为其实施肝胆外科会诊,或患者于肝胆外科就诊待明确原发病灶为结直肠癌后为其实施胃肠外科会诊。对涉及多学科患者或者病历复杂患者由就诊科室要求相关科室会诊[5]。

观察组患者采用MDT诊疗模式,团队成员包括来自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射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及介入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固定专家,通过定点、定时讨论等形式制订诊疗方案并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治疗方案做出适当调整。由在该病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医师担任小组长,负责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掌握肿瘤专病诊疗规范。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讨论时由放射科医师进行影像学资料解读,由肿瘤外科医师对原发灶及转移病灶切除可能性进行评价,与肿瘤内科医师商讨后制订诊疗计划及方案,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根据治疗效果对治疗计划和策略做出调整,若患者出现病情进展等现象需要再次进行多学科会诊并制订治疗方案[6]。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2)统计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3)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4年随访,统计患者1、2年死亡率以及生存期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切除率比较

共计16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38.10%,其中,观察组手术切除患者11例,手术切除率为52.38%,参考组手术切除患者5例,手术切除率为23.81%,观察组手术切除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4,P< 0.05)。

2.3 两组生存期比较

随访结束时观察组1年死亡率为4.76%(1/21)、2年死亡率为 38.10%(8/21),生存期为(27.03±1.49)个月,参考组1年死亡率为9.52%(2/21)、2年死亡率为 61.90%(13/21),生存期为(20.32±1.45)个月,两组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4,P>0.05),观察组2年死亡率较参考组低且生存期较参考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4,P< 0.05、t=3.561,P< 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属于临床多发性恶性肿瘤,病灶远处转移为主要致死原因,肝脏为病灶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导致病情控制难度明显增加,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原发癌时约有20%~25%患者出现肝转移,后期出现肝转移患者约占50%,不采取任何病情控制措施的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短于12个月,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5年存活率极低,接近于0。因此,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模式以延长其生存周期具有很大的必要性[8-9]。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学科逐渐分化且专业化程度不断升高,专科诊治对于保证医疗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结直肠癌为全身性疾病,因此,单一诊断或者局部诊断均难以取得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为患者提供综合诊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为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MDT诊疗模式的最终治疗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并延长其生存周期[10]。

MDT概念由Hine、Caiman于1995年提出,通过组建稳定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以及定人、定点、定时进行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情诊治,有助于诊疗效果确切,在临床上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1]。MDT诊疗模式主要涉及病理科、放射治疗科、影像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等多个学科,能够使单一学科局限性得到避免;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多个学科专家联合会诊的方式能够保证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2];有助于促进学科交流,可使各个学科诊治水平得到提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延长其生存期,同时还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全面性评估,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为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保证各个治疗过程的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效果[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切除率高于参考组,2年死亡率较参考组低且生存期较参考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及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建凤等[14]研究中,1例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多学科诊治后取得无瘤生存的治疗效果,治疗前CEA为44.4ng/mL,CT右肝有4.7cm转移瘤,双肺有数个微小结节,多学科诊治后患者CEA恢复正常,肝脏核磁以及胸腹盆增强CT均未检出肿瘤转移灶,提示为患者提供MDT诊疗模式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临床治疗效果确切。MDT模式的病例讨论制度及会诊制度,有助于使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获得拓展,而且各学科能够通过该模式有机结合,不但能够使专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6]。在临床实践中应用MDT模式,可通过各个专业医生进行交流及讨论等方式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科学且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能够密切观察疾病发展程度及临床疗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适当调整,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团队成员还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及经验交流及共享,有助于及时掌握最新医疗信息,可丰富其专业知识,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有利于推动诊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医疗机构的整体治疗水平得到提高,使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综上所述,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MDT诊疗模式有助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前检查及术期化疗的规范性,对于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及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治疗过程中必须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并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实现生存获益的治疗目标。

猜你喜欢
切除率生存期死亡率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肝癌TACE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及大于3年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