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间隔置钉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2021-06-14 14:58郑光彬王章富洪正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凸角终板矫形

郑光彬,王章富,洪正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骨科,临海 317000

椎弓根螺钉具有良好的三维矫形能力和生物力学性能,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方面疗效显著[1-4]。Lenke 5型AIS常采用选择性胸腰椎/腰椎融合术治疗[5-7],包括前路矫形融合术和后路矫正融合术[8]。与前路矫形融合术相比,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后路矫正融合术可获得更佳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矫形效果,矫形效果丢失率更低,瘢痕位于脊柱后正中,对外观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操作简单,三维矫形效果更佳,因此,更受脊柱外科医师的青睐。为了获得更好的矫形度和椎体的直接去旋转,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通常采用矫形侧连续置钉的方法。但随着置钉密度的增加,手术创伤及风险也随之增加。有研究[9-11]表明,治疗柔韧度高的Lenke 1型AIS,间隔置钉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与连续置钉没有差异。200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采用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的方式治疗柔韧度较高的Lenke 5型AIS患者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Lenke 5型AIS;②站立正位X线片示Cobb角为45° ~ 75°,术前侧曲位X线片测量矫正率> 50%,侧凸柔韧度(%)=术前Cobb角-凸侧侧曲位Cobb角/术前Cobb角×100%。排除既往有其他先天性脊柱疾病或脊柱手术史者。根据上述标准,共20例Lenke 5型AIS患者接受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为11.6 ~ 14.1岁,平均13.1岁;术前胸椎Cobb角为20.00° ~ 36.00°,平均26.38°;术前腰椎Cobb角为45.80° ~ 71.12°,平均52.96°;术前胸椎柔韧度为45% ~ 94%,平均74%;术前腰椎柔韧度为52% ~ 86%,平均67%。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20200505)。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采用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两侧椎旁肌,显露棘突、椎板至小关节突外侧缘。凹侧在近端固定椎(UIV)、远端固定椎(LIV)及顶椎(顶椎位于椎间盘时,邻近2个椎体连续置钉)分别置钉,其他椎体间隔置钉,如UIV或LIV与顶椎之间椎体数为偶数,在顶椎邻近椎体置钉。凸侧在UIV及LIV置钉后,从UIV开始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下腰椎在UIV下方相邻椎体置入螺钉使凹侧及凸侧每个椎体均有螺钉支撑,以提高下腰椎稳定性。根据胸腰椎/腰椎生理曲度预弯矫形棒,通过矫形侧旋棒和椎体直接去旋转技术进行侧凸矫形,矫形侧适当行椎弓根螺钉间撑开。依次拧紧螺帽,安装横连杆。咬骨钳咬除融合范围内棘突,椎板去皮质,打磨小关节突后用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进行植骨融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治疗,卧床3 d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支具固定3 ~ 4个月。

1.3 评价指标

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拍摄全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指标:①胸椎和腰椎Cobb角及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术前Cobb角-术后Cobb角/术前Cobb角×100%;②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的距离;③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骶骨右上角的垂直距离,位于骶骨后上角前方为正值,后方为负值;④颈椎前凸角(C2~7)、胸椎后凸角(T5~ T12)与腰椎前凸角(L1~ S1),上端椎体上终板沿线与下端椎体下终板沿线间的夹角;⑤胸椎和腰椎顶椎偏移(AVT),即顶椎(椎体或椎间盘)中点与骶骨中垂线之间的距离;⑥UIV倾斜角为UIV上终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LIV倾斜角为LIV下终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⑦LIV下终板与其下位椎体上终板间的夹角(∠α);⑧双肩高度差,即两侧肩锁关节的高度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数据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55 ~ 273 min,平均246 min;术中出血量为316 ~ 692 mL,平均566 mL。UIV为T96例,T1010例,T114例;LIV为L34例,L413例,L53例。平均置钉密度矫形侧为59%,支撑侧为43%。随访时间为3.6 ~ 12.6年,平均7.3年。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胸椎和腰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1周胸椎及腰椎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8.3%和71.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4%和67.9%。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胸椎AVT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椎AVT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UIV及LIV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α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冠状面平衡、颈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双肩高度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至末次随访时,无断钉、断棒或明显矫形丢失致翻修的情况发生。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表1 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Tab. 1 Radiographic data at pre- and post- operation N=20,±s

表1 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Tab. 1 Radiographic data at pre- and post- operation N=20,±s

注:*与术前相比,P < 0.05;∠α,LIV下终板与其下位椎体上终板间的夹角。Note:* P < 0.05,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α,angle between lower endplate of LIV and upper endplate of lower vertebral body.

?

图1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Fig. 1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3 讨 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通过旋棒及椎体直接去旋转技术,不仅可以矫正冠状面的侧凸畸形,同时可以恢复固定节段的正常生理曲度[12]。为了获得更加牢固的固定力及矫形效果,多数脊柱外科医师选择连续置钉治疗AIS,但过高的置钉密度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还减少了植骨床面积,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是临床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对Lenke 1型或Lenke 5型AIS进行选择性融合时,恢复胸腰椎生理曲度对促进未进行固定融合的非结构性侧凸的自行矫正及防止畸形进一步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3-14]。

对于柔韧度较好的AIS患者,很多学者尝试减少置钉数量。Hwang等[15]对57例Cobb角< 90°,柔韧度> 20°的AIS患者(Lenke 1 ~ 5型)行间隔置钉,其置钉数量较传统方法减少约48%,术后平均矫正率为69%,5年以上随访中矫正率平均丢失2%。Wei等[11]对柔韧度> 50%的Lenke 1型AIS患者采用间隔置钉方法治疗,5年以上的随访显示,胸椎Cobb角矫正率均维持在60%以上。Luo等[9]比较了矫形侧连续置钉与间隔置钉对Lenke 1型AIS患者的疗效,发现2组间矫正率无明显差异,但间隔置钉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较连续置钉组明显减少。张伟等[16]对Lenke 1型AIS患者进行双侧间隔置钉,平均随访2年,主胸椎Cobb角由术前56.7°±8.0°减少至术后14.6°±6.0°,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7.2°±3.2°。以上研究均表明,对柔韧性好的Lenke 1型AIS患者采用间隔置钉治疗可获得与连续置钉同样满意的矫正率,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费用,优势非常明显。

由于Lenke 5型AIS患者的主弯位于胸腰段/腰段,该处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承受的应力比胸椎高,为了获得及维持更好的矫形效果,分散螺钉应力,多数医师会考虑选择连续置钉[17]。Chen等[18]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39例Lenke 5型AIS患者,2年随访发现,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置钉密度越高,矫正率越高,但该研究未将患者术前主弯的柔韧性考虑在内。Sariyilmaz等[19]比较了低密度置钉(75.4%)与高密度置钉(96.6%)治疗Lenke 5型AIS的疗效,发现两者在矫正率上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对柔韧度> 50%的Lenke 5型AIS患者进行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矫形侧置钉密度为59%,支撑侧为43%,小于既往报道。术后主弯与副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分别达71.3%和48.3%。平均随访7.3年,虽然末次随访时矫正率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1周比较无显著差异。冠状面相关参数,如UIV和LIV倾斜角、腰椎AVT,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减少;冠状面平衡及双肩高度差无显著改变。矢状面参数,如颈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等,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无显著改变。以上结果表明,对于柔韧性良好(> 50%)的Lenke 5型AIS患者,间隔置钉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长期随访中矫正率无明显丢失,可很好地维持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本组患者腰椎前凸角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说明间隔置钉在改变腰椎前凸角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对于腰椎前凸角过小且主弯角度较大的Lenke 5型AIS患者,选择间隔置钉需慎重。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尚需大样本、远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等研究进一步明确间隔置钉治疗Lenke 5型AIS的具体适应证及远期疗效。且本研究未考虑患者的外观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对于柔韧度好,矢状面、冠状面无明显失衡及腰椎生理曲度良好的Lenke 5型AIS患者,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的矫形效果良好,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创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猜你喜欢
凸角终板矫形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下腰痛患者腰椎前凸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信度和效度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