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的历史、理论、批判及现实路径

2021-11-28 07:57张宇娜
唐都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思潮马克思主义

杨 洪,张宇娜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127)

叙事及其话语是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能够传递某种思想观念或者价值倾向。“意识形态同一切观念一样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国民士气以增强一国实力,与此同时又能削弱敌国斗志。”[1]高校思政课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运用叙事式教学法,建构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的基本路径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历史发展的叙事路径,做到明之以史

历史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是每一个现代人从历史进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探寻前进道路需要掌握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如果迷失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发展方向,甚至背弃了自己的历史,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提高叙事的在场感就需要回到历史境遇中去,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做到明之以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3]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而且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中国是从何处来的,要往哪里去;同时也是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坚持历史发展的叙事路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313。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的历史财富。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丰富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而且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百年奋斗史,有七十多年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还有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坚持历史发展的叙事路径,还要讲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正如习近平所言:“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史’紧密联系在一起。”[5]这就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践行历史发展的叙事路径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社会谋福祉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发展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历经各种风险、应对各种考验的艰辛历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要把党的发展历程放在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难曲折的大背景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做出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及领导核心确立的历史必然性;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核心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始终锤炼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优良作风的历史。为此,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清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吸取了哪些失败的教训,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产生了哪些重大现实意义,等等。

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是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要讲好新中国史,就要重点讲清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讲清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辟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讲清楚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的;讲清楚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确立科学发展观并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讲清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统筹规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6]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将红色文化作为开展党史和国史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这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把红色文化和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讲清楚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通过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白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教导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学习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崇高的精神风范。

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革命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伟大征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遵循时代发展规律,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自觉回应。讲好改革开放史就要讲清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史。讲好社会主义发展史要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派别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的;从实践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突破斯大林模式,克服并战胜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层层阻碍,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做到晓之以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物化载体,也是深化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7]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而且要做到逻辑清晰、推断合理。“如果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重要经典著作都没有读,都不读……讲起来就没有理论深度,就不那么理直气壮。”[8]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提高叙事的学理性就需要采取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问题导引和逻辑阐释,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强大生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这种理论思维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科学观点得以领会和提升。经典著作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详实的数据论证从整体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首先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深化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的重要文本资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恩格斯指出:“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10]结合经典著作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写作原样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避免教条式的思维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需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即以历史脉络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感,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避免出现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1884年,恩格斯在一封信中就写道:要“研究原著本身”[11]。1890年,他再次强调:“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12]。通过原原本本地从历史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叙事,注意了解原著写作的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内在关系结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等,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成相关观点时坚持的立场和采用的方法,而且能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些经典作家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并领悟这些思想的时代价值。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还要立足新时代,从正在发生的事情出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并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列宁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3]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但是理解和把握这些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转移,这样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为此,高校思政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叙事路径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同时,要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有机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是指导与检验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品质。

三、坚持批判比较的叙事路径,做到析之以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直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伴随。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特定社会阶级或群体的心理需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各种思想潮流。高校思政课要提高叙事的开放性,就需要采取批判比较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比较,折射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旅途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14]

2021年1月4日,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评出2020年国际十大社会思潮,排名分别是“反全球化”“霸凌主义”“民粹主义”“极端右翼”“国家主义”“科技至上主义”“技术民族主义”“反智主义”“平等主义”“生态主义”[15]。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影响的程度也逐渐加深,出现了各种错误思潮。这些思潮的基本观念和形态,一是从自由意志出发,打着自由和民主的旗号宣扬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批判对象,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企图削弱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企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大肆宣传宗教信仰,企图通过构建资本主义宗教信仰来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心。四是鼓吹一种极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宣扬无休止地追求时尚及过度消费,把占有更多社会财富和消费更多物质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这些社会思潮虽然形态各异,但目的一致,那就是要削弱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要在批判比较中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首先要对各种社会思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思潮作为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产生,就会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开来,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既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感受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通过批判比较的叙事路径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现实缘由、理论实质和表现特征,以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思潮的警觉性、辨别力和批判力,提高他们与错误思潮做斗争的能力。正如毛泽东所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我们不应当用压制的办法不让他们表现,而应当让他们表现,同时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16]

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要在批判比较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关键在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和科学性的认同。应该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过程中,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都是从各自不同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利益出发,宣扬其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综’、论坛上‘失声’”[4]329的状况仍然存在。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理论宣传的最前沿,要善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学理性彰显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价值形塑功能,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揭开各种错误思潮的面纱,使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应对错误思潮的主体力量。

四、坚持社会现实的叙事路径,做到证之以实

要提升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的时代感,就需要坚持理论性与生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凸显鲜明的时代感。西方哲学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理论,是源于缓解甚至消解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对人类生活世界造成高度异化问题的一种诉求。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首先表征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7]。马克思同时也把实践活动引入生活世界,并把实践活动作为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高校思政课叙事教学由理论悬设转向生活世界,目的在于解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通过社会现实的叙事路径,可以充分认识到生活世界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以生活世界为逻辑起点来开展高校思政课叙事式教学,使其能够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且最终融入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必然反思。当然,高校思政课生活世界理念的引入,并不代表以放弃高校思政课本身的特点为代价,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变革与更新,是关注点重心的转移。

高校思政课脱离社会现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并非出自学生自身的现实需求,而是将其根植于未来理想世界。实际上,高校思政课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需要,力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需要,高校思政课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应该重视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但是高校思政课又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生活形式。生活世界对有效的高校思政课做出了质的规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源于现实生活,也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必须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这一目的出发,高校思政课应该立足客观真实的生活或者直面现实生活本身,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不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社会现实的叙事路径,必须坚持实践为先,倾听时代呼声,顺应时代潮流,直面新时代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在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从而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选择社会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直面生活世界而学生又很难在课本知识范围内找到答案的问题。选择这些问题作为素材进行切入,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8]。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实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单纯的知识阐述,更重要的是从价值层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9],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社会现实的批判路径,就必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使高校思政课内容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只有从现实出发,根源于现实并且回答现实问题的思想才符合生活世界理念。高校思政课教育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13]26因此,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融入实践元素,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丧失实践性的思政课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这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新的时代,我们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向着“强起来”的伟大目标迈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着重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愿景中夯筑个人理想,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实现人生理想的能力。新时代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他们生动地诠释并践行了中国精神,象征着一个民族的价值标识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该把教学工作重点聚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关注平凡中的伟大,用新鲜生动的实例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人物,为学生展示丰满、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