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

2021-12-16 09:40通讯作者荣雨露温娟娟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有益菌埃希菌双歧

卜 佳,荣 芳(通讯作者),荣雨露,温娟娟

(1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2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科 山西 大同 037009)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临床检查无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出现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以60 岁以上老年人最为高发,发病率约为10%~20%[1]。FC 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发展可诱发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目前,临床对FC 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一般包括胃肠功能动力不足、肠道菌群紊乱、内脏感觉神经障碍等,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FC 的主要原因[2]。肠道菌群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2 个部分,正常情况下2 个菌群能够维持平衡,以厌氧菌为主的肠道原籍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可借助肠黏膜固有屏障和免疫系统,防止外籍菌的黏附。当平衡被打破,有益菌大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可引发FC[3]。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是FC 的重要发病原因,研究FC 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FC 的肠道菌群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90 例FC 患者作为观察组,男48 例,女42 例,年龄25 ~78 岁,平均年龄(48.6±11.2)岁;将同期9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47 例,女43 例,年龄23 ~76 岁,平均年龄(48.1±1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观察组患者均确诊为FC,至少25%的排便费力及不尽感、排便有肛门梗阻感和堵塞感、便质为干球粪或硬粪、需要手法辅助排便,每周排便<3 次,症状持续≥6 个月,经B 超、CT、肠镜等检查无肠道器质性病变,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均正常;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及其他可导致便秘的药物、合并肠道器质性病变、严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

1.2 方法

两组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样本,采用16 S rRNA 细菌检测技术鉴定肠道菌群。将新鲜粪便200 mg 置于无菌离心管中,采用Powerfecal DNA Isolation K i 试剂盒,进行基因组DNA 抽提,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根据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的16 S rDNA 基因序列设计PCR 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4]。反应体系共20 FL,上、下游引物各1 μL,反应共40 个循环,将扩增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 公司)切胶回收PCR 产物,Tris-HCl 洗脱,2%琼脂糖电泳检测进行纯化回收,测定纯化产物吸光度值及浓度,换算为各标准品1 yL 的拷贝数用于制作标准曲线。使用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循环阈值(Ct)与标准曲线,计算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的拷贝数,结果用lg CFU/g 湿便表示[5]。

1.3 观察指标

记录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统计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将观察组分为轻、中度(50 例)、重度(40 例),分析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的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s, lg CFU/g)

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s, lg CFU/g)

组别 例数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观察组 908.46±0.928.09±0.858.67±0.79对照组 909.59±0.989.02±0.947.24±0.72 t 3.1063.0723.014 P<0.05<0.05<0.05组别 例数梭杆菌肠球菌观察组 9010.01±0.927.96±1.14对照组 907.70±0.866.83±1.03 t 4.0133.175 P<0.05<0.05

2.2 两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比较

观察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比较(± s)

表2 两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比较(± s)

组别例数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观察组900.06±0.020.05±0.02对照组900.01±0.000.14±0.05 t 3.0523.418 P<0.05<0.05

2.3 观察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轻、中度患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重度患者,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低于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s, lg CFU/g)

表3 观察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s, lg CFU/g)

病情严重程度 例数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轻、中度508.67±0.908.22±0.877.76±0.79重度407.78±0.827.49±0.768.82±0.81 t 3.0793.0243.148 P<0.05<0.05<0.05病情严重程度 例数梭杆菌肠球菌轻、中度509.89±0.889.80±1.12重度4010.72±0.9310.69±1.24 t 3.0653.073 P<0.05<0.05

3.讨论

目前,FC 患者肠道微生态情况日益受到临床关注。临床发现,FC 不仅与肠道动力、生理功能改变、机体解剖结构等有关,而且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能维持平衡,相互制约,维持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转[6]。当肠道功能发生异常,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可明显减少有益菌数量,增加有害菌数量,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临床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动力,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改善肠道动力,减少便秘的发生[7]。这主要是由于部分菌株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可刺激肠道蠕动,降低肠道内pH 值,增加肠道平滑肌运动幅度,缩短肠道转运时间。因此,研究FC 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是主要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具有增强人体免疫、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抗感染、抗肿瘤、清除内毒素等作用,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及酵解,直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粪便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并能促进多种维生素的合成,提高糖类、蛋白质的吸收及代谢能力,改善便秘症状。某些双歧杆菌合成的小分子量亲脂性分子还具有抗菌活性,发挥杀灭细菌的作用。乳杆菌的菌群分类十分复杂,与健康关系密切。乳杆菌可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内毒素的产生,促进肠胃蠕动,强化胃肠道功能。同时,乳杆菌在肠道内发酵可产生维生素B 族,增强机体健康。

肠球菌、肠杆菌属于中性菌,具有双重作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益,若增殖失控或转移到其他部位,可引发诸多问题。这类细菌以粪便为食物,增殖失控可使肠道内有害菌大量聚集,使便质干燥、变硬,最终引发便秘。梭杆菌是一种厌氧芽孢菌,是常见有害菌,可在肠道内分解蛋白质,产生氨、胺类、吲哚等有害物质,可破坏肠道健康。大肠埃希菌是常见致病菌,其数量增加,也表明肠道内有害菌明显增加,可抑制有益菌的生长繁殖,造成肠道菌群紊乱。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梭杆菌、肠球菌数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FC 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而针对性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能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衡,改善肠道动力,治疗FC。

综上所述,FC 的肠道菌群紊乱,需要行微生态制剂治疗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猜你喜欢
有益菌埃希菌双歧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尿液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I类整合子分布及结构研究
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基因型研究